《红楼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其伟大之处在于它很神秘,就算读它三、五遍,相信也会有很多人没看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个人观点认为,如果不能了解当时的朝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故事中的家族背景和发展方向,想读懂此书很难!
此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讲述的一个封地在江西南昌的宁王家族,在明朝正德、嘉靖二朝时期家族内部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几乎反应岀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烙印,也见证着明朝从辉煌走向衰亡的整个过程。
现阶段,最需要为读者解决此书的历史根源问题,要让读者真正了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云里雾里,看完全书就像整个人都悬在了空中。
经过近一个月的查证,我发现要想研究明白《红楼梦》这本书,就必须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当然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才是整个宁王系的主角。
明初的分封制,朱元璋将第四子朱棣分封为燕王,驻北京;将第十七子朱权分封为宁王,驻大宁,并掌握着大明的王牌军朵颜三卫。
朱元璋去世后,由嫡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由于各地蕃王势力大,不听从朝廷调遣,建文帝朱允炆决定削蕃。于是才有燕王朱棣向宁王朱权借兵发动的“靖难之役”这段历史,并承诺事成之后二家中分天下。结果在朱棣夺权之后,不仅没有兑现承诺,反而削减了宁王朱权的兵权,就连朱权提出的将封地放在苏州或杭州的这个要求都没答应,最后只将偏远的南昌封给了他。
宁王朱权为了不引起明成祖朱棣的注意,让其放心。他在南昌的家中,终日韬光养晦,并建造书斋一间,弹琴读书于其间。因此,朱棣在位期间,朱权未遭祸患。
宁王(一世)朱权的文学造诣很深,著述甚丰,其子孙差不多皆多文。他一生共育有六个儿子,十四个女儿。他的后代作诗、绘画的人才特别多,其中就有“生不拜君”牛石慧和“八大山人”朱耷这两位有名的诗人兼画家,这都与朱权的家族影响有关。
朱权的嫡长子宁惠王(二世)朱磐烒(1400~1347年),他有贤名,深得父亲朱权的赏识,永乐二年被封为世子。在他年轻时,父亲朱权因迷恋道教,常将王府中的一些事情交给他去安排,还时常让他代表自己入朝觐见。但他却在正统二年(1347年)先父亲去世,未能袭爵,谥曰“惠”,追封惠王。
朱磐烒的嫡长子,宁靖王(三世)朱奠培(1418~1491年),他身瘦疏髯,尤敏于学,才思充沛,锐意修文,吟拟古诗二百余篇,皆隽远有思致。曾撰文章大格式及古今法书各十余卷,《松石轩诗评》一卷。其书法矫洁遒劲,号曰铁画银钩。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世朱奠培(1418~1491年)袭封宁王。他在位四十三年,性孤介寡合,叔父、兄弟小有不满,则生猜嫌。他在位期间,与五弟弋阳荣庄王朱奠壏关系很僵,朱奠壏被诬陷为与母通奸被杀,不能排除就是他所为。
天顺五年(1465年),明英宗驾崩。宪宗朱见深登基为帝,改年号为“成化”。
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相当于给弋阳荣庄王朱奠壏平了反,将他的儿子朱觐鐰册封为弋阳王爵(郡王爵位)。
据《明宪宗实录卷二十二》记载:上曰:“罪人不孥,罚弗及嗣,王政所先,况宗室乎?其勿绝王嗣,令袭封焉。”
八大山人朱耷便是此弋阳王朱觐鐰的直系六世孙,他就是脂评《红楼梦》中的脂砚斋,这也是为什么他对这个家族这么了解的真正原因。
弘治四年(1491年)朱奠培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追谥号“靖”,一年后其子朱觐钧嗣位。他体现在红楼梦中就是宁国公贾演,他的儿子朱觐钧就代表着贾代善。另外,朱奠培共三子,除长子宁康王朱觐钧外,还有第三子钟陵庶人朱觐锥(弘治十八年以罪降为庶人),第四子建安王朱觐鋉,号仲仙,明代画家,擅翎毛 。
四世朱觐钧(1449~1497年),明朝除追封宁惠王的朱磐烒外,他是正式被任命的第三代宁王,宁靖王朱奠培的庶长子,母亲为胡氏。他在天顺八年(1464年)九月受封上高王,又在弘治五年(1492年)晋封宁王。他共在位五年,于弘治十年(1497年)六月二十九日去世,终年四十九岁。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8年),朱觐钧其庶子(五世)朱宸濠受旨,承嗣为宁王。他也是最后一任宁王。体现在宁国府里,他便是第三世的贾敷。
当年朝廷派遣怀柔伯施瓒、成安伯郭宁、武平伯陈勋、彰武伯杨质、崇信伯费柱、宣城伯卫璋、长宁伯周彧、建平伯高霳执符节以为凭证,作为册封的正使。同时,派遣翰林院侍讲张芮、尚宝司司丞崔璇、鸿胪寺右少卿杨瑢、吏科给事中吴蕣、礼科给事中马子聪、兵科给事中张弘至、中书舍人韩琏、户部员外郎胡经作为册封的副使。
此次,朝廷派遣正使、副使进行册封的王、妃名单如下:
册封宁康王庶长子、上高王朱宸濠为宁王,册封其妃娄氏为宁王妃;
册封瑞昌悼顺王嫡长子朱拱栟为瑞昌王;
册封弋阳僖顺王嫡第三子、镇国将军朱宸汭为弋阳王,册封其夫人吴氏为弋阳王妃;······
明正德九年(1514年)秋,宁王朱宸濠(1476~1521年)邀请唐伯虎(1470~1524年)来南昌,想让他教授自己的夫人娄妃绘画。其间,唐伯虎登上了南昌滕王阁,想起了王勃的《滕王阁序》,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他感慨万千,并即兴创作了《落霞孤鹜图》。并将此画送给“德辅契兄先生”。
唐伯虎也一直在宁王府住到了第二年的三月,近八个月的时间。后来他发现宁王欲图谋不轨,才装风卖傻骗过了宁王,从而逃离了宁王府。这在书中都有体现。另外娄妃则在书中是以娄氏的身份出现的,并把她的儿子贾菌说成是贾源的重孙辈。在现实生活中,娄妃的儿子确实是朱奠壏的重孙辈。
宁王朱宸濠在得知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儿子之后,就动起了歪心思,希望把自己的四个儿子中的一个过继给朱厚照,将来这天下也能够传到自己家,以完成宁王朱权的夙愿。
结果朱厚照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下令撤销了朱宸濠的王府护卫,这下朱宸濠急了,没有兵权,将来可啥也干不成啊!
因此朱宸濠下定决心起兵造反,并在短时间内拉起了一支十万人的队伍。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农历六月十四日(丙子),宁王朱宸濠(1476~1521年)又在江湖术士的蛊惑下,正式起兵,准备将明武宗朱厚照赶下台,自己登基称帝,以兑现当年燕王朱棣在大宁借兵时,向宁王朱权提出“中分天下”的承诺。
在这期间,弋阳王朱宸汭不仅没有参与叛乱,反而主动与朱宸濠翻脸,明确支持明武宗朱厚照。
最终,朱宸濠兵败削爵被废为庶人,1521年1月13日被处死,焚尸扬灰。宁王系长支断。
再看一下宁王朱宸濠是不是在《红楼梦》中岀现的那个“义忠亲王老千岁”,他离“万岁”只有一步。可惜只因“坏了事”,死后连个好棺材都没资格用!是不是体现在贾府中就是那个每年禄米“一万石”,爵位为亲王“早夭”的贾敷?
嘉靖二年(1523年),明世宗册立宁藩弋阳王朱宸汭长子朱拱樻承袭弋阳王爵,并授命他担任宁府宗理,兼管宁藩全部八支支系的宗人事务。朱拱樻的祖父便是弋阳僖顺王朱觐鐰。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弋阳端惠王朱拱樻薨,大家都推举朱拱椤贤能,始奏分离弋阳王总理宁藩,于是建安王、乐安王、弋阳王三王分治八支。
从上面二图中可看岀,《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出自于宁王朱权的嫡长子追封宁惠王朱磐烒。在他的五个儿子中,嫡长子朱奠培继承了宁王(亲王)爵位,对应着宁国府的贾演;贾演去世后将宁王(亲王)爵位传承给了儿子贾代化(亲王爵位);贾代化将(亲王)爵位传承给了儿子贾敷(亲王爵位)。贾敷即为现实中的宁王朱宸濠,因造反被杀,亲王爵位被废除,死后连宁王府为其准备的樯木棺材都没资格用了。体现在《红楼梦》中就是那个亲王级别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在南昌城有着独一无二的亲王爵位。
再来看一下荣国府,应以弋阳荣庄王朱奠壏为《红楼梦》中的贾源(郡王爵位);贾源儿子贾代善继承父亲(郡王爵位),应该对应着弋阳僖顺王朱觐鐰。
宁王府贾敬或对应着宁靖王朱奠培的孙子建安庄顺王朱宸㴋(郡王爵位)。
荣国府贾赦或对应着乐安靖庄王朱宸湔(郡王爵位);贾政或对应着弋阳庄僖王朱宸汭(郡王爵位)。
在《红楼梦》第四回《护官符》中:“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其实从中巳经看出此家族即为宁王家族,明确提出了有八房在南昌(洪都)以外,难道和直接说出来这八房分别是:宜春、临川、弋阳、石城、乐安、瑞昌、钟陵、建安等这八个支系还不一样吗?这八支还专门合在一起撰写了《朱氏八支宗谱》。还是体现出了这个“八”字。再者说在南昌(洪都)城内确实还有十二房分支,这也体现出了明朝中期之后,明朝的宗室人口岀现了一个大的数量井喷现象,最后竞然能够导致“宗禄”严重拖欠的现象。
来看一下《红楼梦》书中的这段记载:贾珍预算乌进孝送来的租子数目,应当折合五千两银子,就是“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但乌进孝所进的租子数目,只“折银二千五百两”,等于整整少了一半。
再说荣府。实际上,乌进孝跟贾珍的对话,也体现出荣府的经济状况······
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有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
从以上三段中也可以看岀是在明朝的嘉靖时期,这一时期朱明宗室的人口增长特别快,都导致了朝廷要供养不起的地步了。明显可看岀当地政府给打了一半的白条、欠条。
明朝的分封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分封制,初期人口少朝廷还能应付,但到了明中期,宗室的人口数量大爆发,地方财政已经无力负担。看一下,随便一个宁国府、荣国府(郡王爵位),每年就需要为其支付5000两银子,就算支付给一半也需要二千五百两银子,这是个什么样的家族也肯定能够看出。从明朝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了这种分封制度了。
再来看一下明朝的宗室制度:早在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便规定宗藩禄米“每岁亲王五万石,靖江王二万石,郡王六千石”,是为明代宗禄的第一次规定。不过,由于朱元璋子孙众多,这样丰厚的岁禄很快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诏“量减各王岁支,以足军国之用”。
现将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所定禄米标准列举如下:
亲王:米一万石
郡王;米二千石
镇国将军:米一千石
辅国将军:米八百石
奉国将军:米六百石
镇国中尉:米四百石
辅国中尉:米三百石
奉国中尉:米二百石
公主及驸马:米二千石
郡主及仪宾:米八百石
县主及仪宾:米六百石
郡君及仪宾:米四百石
县君及仪宾:米三百石
乡君及仪宾:米二百石
可以看出,洪武二十八年的这次改制,使得亲王宗禄减去了五分之四,郡王宗禄减去了三分之二之多。
随着宗室人口的大量繁衍,应支禄粮数激增,宗藩禄米与定额化财政的矛盾开始日益凸显,宗禄支放开始遭遇严重困难,最终酿成嘉靖时期严重“宗禄困境”。而地方官的大量拖欠,则是宗禄局面恶化的重要原因。
从各种史料中都可以发现,明代嘉靖年间的“宗禄拖欠”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体现在《红楼梦》中租子数量的减半,不正是在嘉靖年间的“宗碌拖欠”问题吗?
当然,当地政府欠贾家的“租子”也是不会还的,因为地方财政确实没钱。要不要也就不会有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进行的改革。遗憾的是,在张居正死后,明朝还是走了下坡路。经过“万历三大征”和加固重修明长城,还有养活宗室所需的高额费用,朝廷消耗了大量的白银,以致于到了明崇祯时期财政穷得还军响都发不上了,说白了,明朝还是因为没钱才造成了闯王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作为宁王朱权的后裔,在家族最辉煌的时候,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使整个家族走了下坡路,附着明末朝廷的逐渐衰落,整个宁王家族在清军入关后也走到了尽头。在经济上也重新归零,过上了平民生活。
作为家族的亲历者,岀家于江西奉新县上村馥柏寺内的“生不拜君”牛石慧(约1622~1702年)和先岀家于江西奉新县耕香寺而后还俗的“八大山人”朱耷(约1624~1707年),此二人同为宁王朱权九世孙,家族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正是在此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完成了这部大道至简,以长期食朝廷奉禄,不准从政、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以家长里短和家庭内部矛盾为线索的举世瞩目的文学名著!也只有家族的亲历者才能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由于历史原因,直到现在,真正的书写者都还没有被确认,相信不久的将来,历史也必将会归还“生不拜君”牛石慧和“八大山人”朱耷这“一芹一脂”一个公道!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厉建强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