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这本《少年magazine》四代编辑长宫原照夫的回忆录,恰好里面就提到了相关的内容。
作为一名漫画编辑,宫原照夫对日本漫画的历史当然要比我们这些旁观者要多得多。
为了追溯日本漫画的起源,他在书中专门开辟了一章,从明治时代的北泽乐天、冈本一平讲起,到战争年代的桦岛勝一、岛田启三、田河水泡,再到绘物语的山川惣治等人,最后到确立了所谓“故事漫画”流派的手冢治虫,算是把现代日本漫画的发展源头给捋了一遍。
我相信手冢治虫就是很多人印象中日本漫画的原点和起点了,然而上头列举那一堆名字里手冢治虫算是时间顺序最靠后的。
也就是说,哪怕在手冢治虫已经出现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漫画也已经有着几十年的历史了。
宫原照夫在1956年进入讲谈社,1959年参与《少年magazine》的创刊,也就是这个时候正式进入了业界。进入了有着几十年历史、战后更凭借手冢治虫的努力大受欢迎的漫画业界。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宫原照夫在任职《少年magazine》责任编辑期间一直思考着和题主一样的问题:
“漫画”与“文学”的结合是否可能?或者说“漫画”是否能够达到“文学”的高度?
因为在他看来,哪怕日本漫画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积淀、且迎来了手冢治虫这位旷世奇才,在当年的主要风格依然是八个大字“荒唐滑稽、惩恶扬善”。
漫画虽然在商业上大受孩子欢迎,但在当年的文化市场上不怎么受主流待见,属于是小说家、文艺编辑眼中鄙视链的低端,纯属是专供小孩子享乐的“低端艺术”(所以才有日本当年的“恶书追放运动”,约等于国内的“家长号召封杀不良作品”这种活动)。
而宫原照夫无论如何都想证明漫画作为媒体的价值,证明漫画也可以如文学作品一般具备文学性、反映时代性、刻画和塑造人性。
他迈出的第一步是参考成功的文学作品,找到其精神内核和表现手法并将其融入到漫画作品中。
所以他以吉川英治的著名作品《宫本武藏》作为参考,以“主人公在不断与强敌战斗中确立自我”为故事主旨,并精准把握到当时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中国民奋发向上的心理诉求,完成了一部漫画作品的企划,大大拉近了“漫画”与“文学”的距离。
这部作品就是川崎升作画,梶原一骑原作的《巨人之星》。
虽然《巨人之星》的出人头地立志传故事大受欢迎,但最多也就只能算“大众文学”。距离他理想中的“漫画版纯文学”依然有一段距离。
于是,宫原照夫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尝试。
这一次他踩中七十年代日本社会矛盾频发、国民不知未来在何处的“虚无主义思潮”,在漫画企划中设计了一个在努力途中忽然丧失目标的“虚无主义者”的主人公。
题材上,既然“大众文学”的《巨人之星》选择了日本国民运动·棒球;那这次的“纯文学”就反其道而行之,从象征着男人孤身战斗的运动入手。
这种运动就是拳击,这部作品就是千叶彻弥作画、梶原一骑原作的《明日之丈》。
因劲敌力石彻的死亡而走向虚无、漫无目的战斗着的主人公矢吹丈,以及故事最终主人公笑着化为白灰的冲击性画面,都让这部漫画达成了“漫画版纯文学”的既定目标。
作为纯文学人物的代表,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是《明日之丈》原作者梶原一骑最崇拜的人。而三岛由纪夫,是《明日之丈》的忠实读者。
漫画与文学是否有结合的可能?
至此,宫原照夫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及至后来以纯爱为主题的“漫画版纯爱文学”《爱与诚》则依然是宫原照夫、梶原一骑联手,对“漫画与文学结合”这一路线的延续。
《少年magazine》在七十年代坐拥宫原照夫主导、梶原一骑原作的这几部作品,一跃成为漫画市场的龙头老大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全新的梶原一骑流的故事风格对后世漫画家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一度逼得手冢治虫成为时代的眼泪差点被拍死在沙滩上。
漫画作品的故事性、社会性、文学性和人性得到非常好的延伸与挖掘,并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演变成如今我们看到的作品风貌。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所以说题主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已经过时了,毕竟这是一个在五十年前就被日本漫画业界交出了满分答卷的问题。
宫原照夫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解决漫画创作普遍粗糙、社会观念对漫画存在严重偏见的困境。
而不是为了张口“媚宅”、闭口“宏大叙事”的坐而论道和泛泛而谈。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许多的小兵器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4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吐槽文化,宅文化,acg文化,二次元文化,这几个名词怎么定义,共同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