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用“理性人假设”不成立来证伪大部分西方经济学理论?

说到这个问题,首先想到了阿玛蒂亚·森说过的一段话 (1977, pp. 325):

如果今天你要调查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那么你会发现,以下三种观点是并存的:第一,理性选择理论是不可证伪的;第二,理性选择理论是可证伪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做到;以及第三,理性选择理论是可证伪的,而且它显然是错的。

怎么说呢?我认为很多人有此一问,是因为以下一组彼此冲突的观点引发的认知失调:

  1. 经济学自称是一个牛顿力学般严密的理论体系,不仅逻辑链条工整自洽,且经得起实验检验。
  2. 作为这套理论体系的起手式,“理性人假设”是有很大问题的、禁不起推敲的。它是对事实乃至常识的错误描述。

甚至,这组矛盾还勾连着另一个问题:

经济学是基于假设的,所以不可信。

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反方辩友会争辩说:“物理学也是基于假设的”,以及“没有不基于假设的理论体系”。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低速宏观”,什么“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显然是画错了靶子。

在许多不了解科学哲学基本概念的朋友眼中,“基于假设的”的反面,不是“不基于假设的”,而是“基于事实的”。也就是说,这个质疑不在于你的理论是不是有前提,而在于这个前提是不是事实。当然,退一步讲,理论物理学的假设可能也不是事实,但诸如“理性人”这样的对人性的漫画版的粗略描述,显然与事实相差更远。

事实上,经济学方法论史上,以上这一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我就不再赘述这个问题的历史了,感兴趣的朋友参阅这篇文章:

只说现在。简单来说,现今经济学界对这个观点的看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个观点是弗里德曼的“预测主义”,即弗里德曼在1953年那本《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当中提出的观点,我愿意将其称作经济学的“猫论”:

The relevant question about the “assumptions” of theory is not whether they are descriptively “realistic”, for they never are, but whether they are sufficiently good approximations for the purpose at hand.

也就是说,假设现不现实,就如同抓老鼠的猫是黑是白一样,根本不重要。即使基于错误的假设,只要我能预测对就行。

有人会问了,基于错误的假设,怎么能预测对呢?这是因为,经济学观察的对象偏宏观,而假设大多是微观层面的。特别是理性人假设,简直一脚踹进了心理学家的被窝。经济学做出的预测,只需要宏观层面的正确即可,它没有义务保证精准预言每个微观主体的行为。因此,只要加总起来大概是那么回事儿,即可。

举几个例子:

  1. 市场上同时有理性的人(越便宜越买)和不理性的人(越贵越买),但不理性的人占比比较低,所以最终的宏观结果和假设所有人都理性没差别(需求定律)
  2. 市场上同时有理性的人(正确预测现实的理性预期者)和不理性的人(过度乐观的人和过度悲观的人),但不理性的人各有各的不理性,不理性的方向千奇百怪。最终加总起来,这些偏差可能就抵消了(理性预期均衡)。
  3. 市场上同时有理性的人(机构投资者)和不理性的人(散户),但不理性的人自己作死,把钱都败光了,逐渐退出市场,最终市场完全由理性的人主导。

不过可以看出,虽然上述情况很普遍,但终究都不具有一般性。特别是当我们对精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更是如此。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你基于错误的假设,得到的仍是错误的预测。于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这也就是最前面森说的“已经被证伪了”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我们不妨将其称作鲁宾斯坦的“寓言主义”。它是古典经济学时代“演绎主义”方法论的复苏。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学理论的任务,并不是预测现实,而是提出对于理解现实有所助益的“寓言”。这些寓言故事所基于的假设当然是不现实的,于是也当然就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但它仍然是有用的,有用之处在于它凝练地抽象出了现实中经济互动的一个基本模式、经典桥段、典型范例,一个模式识别中的prototype。然后,揭示出这个范型背后的经济逻辑。这样,现实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将它归类为这个典型范例。

比如,囚徒困境。我们当然知道,现实中你找一堆weird大学生到实验室去扮演囚徒困境里的囚犯,很多时候人们不是相互背叛的。但这不重要,因为现实中还是有大量的情境,以及情境中互动的结果,可以被归类到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提供的是一种典型性极强的思维工具,帮助学习过经济学的人迅速理解当前的情景,正如郝建把他和老太太的甜蜜互动归因为“农蛇东狼”一样。

两种观点相比,就我观察,虽然总的来说第一种占多数,但仅在“理论微观经济学”这个如今式微的小领域中,第二种观点才是主流。这些经济学最上游的理论家,早已放飞了自我,安心写着自己的寓言故事。而作为回应,下游的回归猴子们,越来越多地拥抱了基本无害的简约式计量经济学,不再愿意去structurally test a model。

毕竟,模型的作者有时候自己都不信自己的理论能预测现实。

无论你采上述哪种观点,恐怕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理性人假设”在经验层面的站不住脚,确实能够证明,经济学绝不是一个“牛顿力学般严密的理论体系,不仅逻辑链条工整自洽,且经得起实验检验”。

换言之,这样一个处在很多人想象中的“社会物理学”,早就被证伪了。

而现实中存在的经济学,无论在哪种意义上,都是对这种不可能性的退而求其次。而正因为它本身已经是次,所以次中求好地看,这个假设自身的理论韧性,就远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差。

以上。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陈茁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5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经济学中的理性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