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在国内有一个非常亲切的名字,叫“巨硬”,这个名称可谓是微软骨灰级粉丝中绝对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叫法,虽然带有一些调侃,但其实它不光体现了微软一贯的硬核产品力,如果“深扒”微软自家产品,之所以可以屹立于行业依旧挺拔,还是因为有一个其他竞争对手根本无法拥有的核心能力,简单来讲,就是对于自家产品持之以恒的“坚持”。
这个坚持更多体现在对自身产品不断完善的过程,就以最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当家生产力代表Surface来讲。
从2012年,微软发布第一代搭载Windows RT操作系统的Surface RT起,但足够纤薄的机身以及出众的工业设计,还是给用户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不成熟的软件生态,不能运行X86平台的exe程序还是留下了遗憾,加上本身定位,确实让微软对“用户究竟需要一台什么样的便携电脑”进行了深度思考。
这对于拥有世界上占有率最高,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的科技厂商来讲,其实并不容易给出答案,因为这既要顾及到根深蒂固的传统用户群体,又要顺应当下潮流,因此只能通过不断摸索才能发掘答案,因此很快在2015年,迎来了“Surface”大爆发,而这个时候Surface才真正向着多元化同时又保留有传统用户习惯的方向发展。
这样我们看到了把显卡集成在键盘中,可自由拆卸的Surface book、为设计师专门打造的可将屏幕自由角度放置的Surface studio、高颜值Surface Laptop、以及拥有“全世界最轻薄”笔记本之称的Surface Go、当然也少不了既有传统笔记本形态的坚守,又有艺术未来感的Surface Laptop Studio。
在不断探索消费者对“未来形态”笔记本最理想化形态的道路上,微软显然并不是漫无目的去搜寻,而是建立在“科技以人为本”基础之上。
如果想最直观了解到微软Surface产品为什么可以做到“科技以人为本”,其实只需通过Surface Laptop这一传统系列就行。
Surface Laptop自从发布起,经过迭代更新,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审美形态,这套审美是依托于“极简”二子建立起来的,这其实也贯穿了整个产品理念,这就像微软Panos Panay说道:“Surface不仅是我们部门战略部署的核心,更是微软的核心,这也是我们在微软创建各种产品的原动力。能够得到品牌认同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就在十月中旬的微软Surface 硬件新品发布会上,Surface Laptop终于迎来了第五代,即Surface Laptop 5。
先说结论,这款看似是传统形态的笔记本电脑,锐利的外表下拥有一颗足够“放荡不羁”的强大性能内核。
就以我使用的这段时间来讲,即使是把屏幕达到15英寸的Surface Laptop 5和我自用的苹果MacBook Pro放在一起,也能够一眼辨识出来,两者机身都采用了合金材质,但不同的加工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视觉观感,微软Surface Laptop 5明显要更懂得金属“锐利”特性,整机开孔并不多,只有在边缘处进行了圆润转角设计,而在A面依旧是平直的,因而可以带来更为锐利的视觉效果,加之和正面的标志性田子logo有很好的契合度,不至于在视觉方面过于突兀。
从实际大小来看,身边朋友们普遍猜测屏幕为16寸,其实最开始我在开箱时候也觉得是16英寸。一方面是这代机型并没有采用目前流行的“窄边框”设计,屏幕周围依旧是有比较明显的边框;一方面是屏幕没有采用主流的16:9、16;10,而是3:2,接近正方形的比例,因而在视觉上也要比主流笔记本更长,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显示更多内容,加之本来就支持10点触控,在部分操作上,能提供不错的触屏面积,但从使用角度来看,我建议还是使用触控笔或者使用键盘。
C面这块由合金切割而成的全尺寸背光键盘,以及下方触控屏拥有非常“紧致”手感,一方面是得益于高度合适的键程,另一方面是键帽之间的间距控制得合理,加之在F/J键帽上有定位,也让打字精确度提升明显,另外支持5点的触控板也能借助Windows 11新特性带来操作上效率的提升,不过也建议未来可以把触控板再拉宽一些,方便双手同时使用。
在机身接口上,也是秉承了“致简”设计,仅在左侧集成了USB A/C和耳机孔,虽然接口数量有限,但传输速度却非同一般,比如标配的USB Type C支持雷电4,峰值带宽最高可以到40Gbps,最高能够满足2750MB/s 的移动固态硬盘高速读写,另外配备雷电4接口的另一大好处是,可以直接支持外接显示屏,且不再需要额外供电。
而除了把固定螺丝隐藏在脚垫之下这样的巧妙设计外,更为出其不意的设计在于,把搭载杜比全景声的Omnisonic扬声器“藏”在键盘中,这样既能减少不必要的扬声器开孔,也能带来不错的指向性。
其实从微软Surface Laptop 5的功能来看,它是拥有“高速的性能和精致的风格”,强劲的性能可以让不同使用场景进行无缝切换,而对于需求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如办公、视频剪辑以及娱乐已经是我们使用笔记本的“必备功能”。
那其实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这些功能用起来“最舒服”就是体现厂商“产品力”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在这方面,微软Surface Laptop 5确实有自己优势。
对于我来讲,笔记本已经承担了办公工具、学习道具以及消遣设备,是我日常生活中除了手机之外,随身携带的一件必备装备,因而易用和舒适性就成为我最关注的两个方面。
比如在办公中,我使用最多频次的就是图文编辑功能,简而言之,Surface Laptop 5 的优势在这时候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这块分辨率高达2496×1664,像素密度达到201 PPI的3:2显示屏,显示效果细腻出众,另外最关键的一大特点是,能够比 16:9 的屏幕显示更多的内容,就以我进经常使用的WPS来讲,可以看到在文字编辑显示上,要能显示更多行数;而这优势也体现在网页浏览上,比如在常用的淘宝页面,可以多现实一行商品,能提升浏览效率。
当然,除了日常办公外,笔记本的“娱乐性”也至关重要,前面提到了,搭载杜比全景声的Omnisonic扬声器,在光看电影时候,因为本身声场非常宽大,加之有不错的层次感,让整个观影视听效果非常好,此外,写稿写累了来盘《星际争霸》消遣下也是不错的消遣,对于即时战略游戏来讲,能够显示的区域越多才更能占领高地,因此3:2的屏幕比例不仅能够显示更多文字,还能显示更多游戏画面。此外,对于我而言会有简单的视频剪辑需求,利用屏幕比例优势,在剪辑区可以容纳更多的项目片段内容,另外也能让监视部分也不至于显得太过拥挤。
不管是游戏还是剪辑,使用这段时间中响应速度非常快,这就不得不提到,微软Surface Laptop 5 这次显著提升的性能,当然相较于上代,在硬件上提升都非常大,而负责图形显示的GPU就不得不引起关注。
一般情况下,独立显卡要比核显性能更强,是不争的事实。独立显卡中更高的带宽和更多的单元确实能够为图片处理以及视频剪辑带来更为流畅的体验,这句话放在5年前其实都问题不大,但就在近两年,核显性能却有了翻天覆地变化,在遵循摩尔定律同时,随着工艺提升以及英特尔要在显卡市场大杀特杀,以及大众对于轻薄笔记本的需求不断增强,像英特尔这样的厂商,自然不会对自己之前较为羸弱的核显再坐以待毙,近两年推出核显,在性能方面已经能够和部分独立显卡掰手腕。
比如这次微软Surface Laptop 5 采用了Intel® Iris® Xᵉ Graphics G7 核芯显卡,它拥有 96 个EU,核心频率高达1.35GHz, 768 个流处理器单元、48 个纹理映射单元和 24 个 ROP相比上代也有明显提升,在性能方面不言而喻,还是以我目前在玩的《星际争霸II》举例,
开1080P分辨率都能有百帧左右的表现,而在开启垂直同步后,能稳定运行在60帧,对于游戏画面没有要求,但对稳定性需求高的玩家,这表现绝对亮眼。
当然,这次我拿到的Surface Laptop 5为英特尔12代i7处理器,除了拥有10 核心12线程,基础频率 1.7GHz,最高睿频 4.7GHz的性能外,还配16GB LPDDR5X 高频RAM以及海力士 PCIe 3.0 固态硬盘,这应该是目前EVO认证下,性能最强的笔记本之一。
其实从微软Surface的市场份额来看,和市面上的“大厂”并不能相提并论,“小众”这个词贯穿了大众消费者对于微软Surface的第一印象,但其扎实的用料、引领并为其他厂商提供参考的设计,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其实从使用环境来看,市面上有不少拿来与苹果Mac进行对比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些讨论其实依旧有局限性,一个是开放生态,一个是相对封闭的生态,无从谈及孰优孰劣,但不可否认的是,微软已经通过Surface提供了足以比肩苹果水准的体验。
整体性能方面也是毋庸置疑,依旧非常强劲。
其实从近期Windows 11 在 9 月下旬发布了 22H2 版本中,不难看出,微软已经在重视软硬件协同,比如新的触摸手势和动画、任务栏拖放功能回归、实时字幕无障碍功能、安卓软件系统等等,这些新功能加入,无异于是在构建自己的生态护城河。
最后聊聊适应人群和价格——
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平时就上上网课,追追剧,我建议选择13.5英寸的入门版即可,价格为7888元;如果是一名上班族,在找高效的办公笔记本,那么15英寸,搭载i7-1255U处理器,8GB+256GB存储规格就很合适,价格为9688元;如果你对图形、视频处理有要较高需求,我建议直接上搭载i7-1255U,32GB RAM+1TB ROM,售价为173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