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

当100位科学家云聚会,会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什么?

来自民间的助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行业加速竞争的周期。全球化把人类前所未有的裹挟在一起,但也加剧了各种地缘政治冲突与矛盾,每个人都感觉到,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突飞猛进来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我们又一次站在技术革命前夜路口。

没有人想要在这样的机会面前掉队。国家如是,人亦然。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国家政策导向鲜明,作为科研高地的高校也不遑多让,那么来自民间的力量能做些什么? 

 图源: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
图源: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

腾讯给出的回答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科学奖励机制。2018年,马化腾携手饶毅、杨振宁、施一公、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科学探索奖,从2019年开始每年资助5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今科学探索奖走过了第四年。

遴选标准很清晰,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方向与成果,有多大潜力影响这个社会与世界?

这个问题看上去很庞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探索奖确定了所谓“科学家说了算”原则,这种类似“同行评议”的机制让评选过程由科学家主导,让懂行的人做决定,以便能更好的聚焦学术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反映科学前沿领域的进展,就拿今年来说,为了更好反映“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学研究进展,科学探索奖专门增设了医学科学获奖门类。

参与今年科学探索奖“同行评议”的顶尖科学家超过了900位,最终获奖的5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是从1196份申请中脱颖而出的。50人中九成拥有海外一流院校教育科研背景,平均年龄只有40岁,最年轻的得奖时只有31岁。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既有北上广深这样的传统学术重镇,也有大连、沈阳、济南这样的科研新兴阵地。来自澳门大学从事芯片研究的麦沛然,也是这50位获奖者之一。他们有些人已经颇受业界肯定,拿了许多重量级奖项,但也有在自己的领域默默耕耘。研究的领域从基础科学、通信电子,到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不一而足,但有一个共同点,大家认为他们是有能力真正影响中国科技发展前途的人。

 图源: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
图源: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

突破的背后

科学探索与突破如同孕育一棵植物的过程,当气温土壤条件合适,微小种子蕴藏的无限生命力,自然会破土而出。

陈蓉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某种程度上说,她的研究领域也和微观中蕴藏的无限潜力有关。陈蓉最喜欢引用的是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的一句演讲标题 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底层世界大有可为。 陈蓉研究的正是这样的底层世界。20年前,还在斯坦福读书的陈蓉就开始探索名为原子层沉积ALD的技术,通俗来说就是在微观层面,像叠积木一样制作高精度的原子薄膜,这种技术在芯片制造、柔性电子和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均有应用,特别是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如果说现有的光刻机技术是做减法的话,ALD的加法刚好是它的反面,这意味着ALD技术在未来将为中国突破芯片制造卡脖子难题提供了弯道超车的破解思路。为了肯定陈蓉在原子制造的高精度定位、一致性和高效率方面的贡献,2021年科学探索奖授予了她。

这种针对突破卡脖子难题的研究,在科学探索奖的获奖者中还有很多。而在基础科学领域,年轻科技工作者们的研究成果许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比如中微子的研究。中微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对它性质的认识既能帮助人们理解微观量子世界,还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认知有帮助。

作为微观世界中最难琢磨的“隐形人”,中微子质量小,不带电,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因此对它的观测需要庞大的装置。今年六月刚刚完成主结构安装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是继大亚湾后我国第二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建成之后,将和日本的神冈探测器和美国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设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两座中微子实验室的背后都有第三届科学探索奖得主温良剑的身影,现在已经在江门常驻的温良剑负责物理研究和探测器关键技术的研发,随着江门实验室的落成,我国粒子物理研究将达到国际领先地位。

 图源: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
图源: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

从自主视频编码标准设立,到人源基因转录机制研究,杂交水稻育种,自供电软机器人乃至量子计算机,从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到基础科学的突破进展,这些成果背后都有着像陈蓉和温良剑这样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身影,他们很多人都是科学探索奖获奖者。

“它有什么用?”

这可以看作是科学探索奖坚持长期主义的回报。

一直以来,中国科研起步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与科研发展相配套的各种慈善资助相比西方发展的还很不完善,针对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很多人都会问一个问题,研究它们有什么用?能得到什么回报?

类似的话法拉第也听到过,这位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据说在某次公开演示的时候受到了一位贵族夫人的嘲讽,质问他的实验究竟有什么实际作用,而法拉第手里拿着磁铁和导线反问这位妇人道:新出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从长远看将发挥巨大威力的科学理论研究,许多时候在最初正如新生的婴儿一样脆弱,它需要有人意识到其发展的潜力,专注于科研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也是如此。

第一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教授曾说,取得博士学位后5-10年时间,是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之一,这正是科学探索奖想要解决的问题——让青年科学家群体能心无旁骛的聚焦科研工作本身。为此科学探索奖给出了一个渐进式奖金分配方案,一共300万额度的奖金将分为五年时间发放,并且对用途不作任何的限制。

 图源: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
图源: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

这正是最年轻获奖人,北京邮电大学90后研究员王光宇所说的“容错空间”。正如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施一公教授所言,科学探索奖为青年科学家冲顶科学高峰提供物质补给、提供精神鼓励和价值认同。

走过四年历程的科学探索奖像是一座桥梁,成为以国家政策为主导,高校、科研院所为主阵地的科创力量的有益补充,把民间力量和青年科学家的潜力更好结合起来。四年来,科学探索奖已经有累计200位获奖者,从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到万米深海软体机器人,从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到助力碳中和目标的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背后都有这群青年科学家的身影。

11月26日,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线上举行,第三和第四届共100位获奖青年科学家齐聚腾讯会议,接受公众对他们勇闯科学“无人区”的肯定与嘉奖。

 图源: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
图源:科学探索奖官方网站

人类的好奇心是一种原始动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正是这种好奇心推动着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而科学探索奖想做到的事,或许就是让科学家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发挥自己的好奇心,当这些磅礴好奇心汇集在一起,伟大的变革就会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