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逐渐释放强劲动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0%。
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数字化人才日益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在今年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上,作为进博会的“老朋友”英特尔围绕“向数字未来进发”主题再次在技术装备展区设立了200平米展台,涵盖了英特尔在元宇宙、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应用与实践。
在英特尔的展台中有三位“并不寻常”的讲解员,他们是来自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这三名同学也代表了他们的团队,在这次的展会上讲解在“第二届英特尔人工智能全球影响力嘉年华”上斩获最高奖项的作品。
其中,南京大学团队的项目是基于OpenVino™开源软件框架打造的支持极低照度环境下高清视频全彩成像的夜视系统“夜鹰”。该项目的代表赵雨飞介绍表示:“在暗光增强成像领域,我们团队做的主要是高清全彩的视频成像,和一些之前的论文有过的效果不同,我们是在强调分辨率和全彩效果的基础上同时保证帧率的流畅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算是首创的效果。”
“夜鹰”团队共有三名成员,他们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一位负责神经网络的设计和训练,一位主要是负责OpenVINO运行环境的部署,以及一位负责程序、框架和用户界面的开发。英特尔在其中不仅提供了用于计算的设备——GNS-V40,搭载了英特尔® 酷睿™ i5-1135G7。还提供了一系列技术上的指导,包括通过线上培训、资料共享、一对一答疑等方式。
其实,从1993年英特尔在中国启动第一批人才培养项目以来,英特尔的教育项目历经产学协同培养工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如今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新阶段。
2019年,英特尔推出“数字化能力培养计划”,这是英特尔与世界各国政府合作进行的全球公益项目,英特尔为此开发了一整套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人群的课程体系,通过阶梯式的普及数字化知识、系统培养青少年、大学生和职业人群的数字技能,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能力的终身学习。
区别于目前普遍的由企业牵头的带有“培训”性质的人才计划,英特尔的这次属于公益项目。其构建的是对未来新科技更加友好的教育环境。
在面向未来的教育环境下,培养数字人才的要求并非一定要是在某一种技术层面达到顶尖水平,而是培养出利用新科技解决旧问题思维方式。
在进博会的展台上,除了“夜鹰”之外,还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青禾计划”选送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障人群辅助系统,以及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外国语学校的中学生团队开发的听障者音乐理解设备。都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解决听障、视障人士某一具体的问题。
上外附中此次的获奖者仅有15岁,之所以诞生出为听障人士创造“音乐理解设备”是其从小便对手语感兴趣,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出于兴趣学习了4年手语,可以流畅的和聋哑人交流,这些经历令其想要进一步的帮助听障人士更好的理解世界。
这个“音乐理解设备”整体并不复杂,本体是一个沙发,通过一个多维度多频率的系统,来调动藏在沙发把手、沙发靠背等位置的多颗震动马达,通过震动来模拟音乐让听障患者感受到音乐。
但在同龄人当中,她的经历是很难复制的,所以“音乐理解设备”也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拿到了中国区的第一名。
她的导师来自上外附中的朱皓斌老师表示:“我在课上我会跟同学们说,信息技术也好,语言也好,它只是一门工具。我们要学的不是专门的软件,比如Word、Excel,我们学的也不是技术,最重要的是怎么使用学到的这些技术。”
像上外附中这样的合作学校,其实在现阶段仍属于“优秀个例”。其实目前在学校学习的,和未来在真实的产业、真实的创新领域所应用的,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人才培养面临的第一件事。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表示:“越接近ICT领域,越接近核心创新圈的城市的孩子、学生、教师越是了解这个领域,但是越远离这些城市,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ICT。所以英特尔的Digital Readiness(英特尔数字就绪计划)这样一个全球性的项目,首先是要能够把这个“鸿沟”给拉平。既我们要把现在最新的技术,形成一些在线课程,用远程数字化教学的方式传授出去,让大家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限制,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可以去学。”
先消除“数字化鸿沟”,再通过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式的学员提供相应的课程,最后通过平台话的竞赛、奖励机制来进行实践,同时也培养了学员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套方法论,正在普及向全国。
英特尔表示,将把“数字化能力培养计划”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响应联合国2030发展目标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为偏远乡村的教师与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