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终端厂商都试图通过自家生态硬件产品,在消费端,巩固用户粘性同时拓展更多用户;在行业内,想设法通过一定生态占有率获得未来数字生活的主导权。
从目前市面上主流智能穿戴产品来看,尽管在性能、功能、系统甚至是价格上有很大差异,但都离不开健康监测这一核心功能。
绝大多数上班族可能更加关注日常步数、血氧状态、站立次数等等可见的监测项目,但睡眠监测并不同于日间活动状态,不容易被用户关注到,处于一种并不容易感知的“隐性”环境。此外,也很难从智能穿戴厂商的宣传中看到睡眠作为值得拿出来主要卖点大宣特宣,就连苹果也是只在iOS 16和watchOS 9中才逐步完善这项监测功能。
但在我看来,睡眠问题可是一件大事。
根据之前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2睡眠全景白皮书》来看,目前仅有25.4%的人群达到了睡眠标准,51.4%人群有轻微睡眠问题,23.2%睡眠质量不达标,存在较多睡眠问题。
你或许很难从这个数据中直接得出结论,但如果问问身边的亲朋好友,想必都会或多或少问出一些睡眠情况。比如白天做什么事情都觉得疲惫或者做事销量效率非常低,很难集中精力;再比如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还会出现黑眼圈、眼袋、脸色蜡黄等一系列身体不良变化。
日常睡眠其实早已经成为了社会健康的“隐形”问题,当然睡眠好坏除了睡眠时长外,还包括入睡时间点等一系列数据,所以重视和科学管理自身的睡眠非常重要。
报告显示,约24.5%选择助眠产品提升睡眠质量,约27.6%调查人群会通过采用心理测试来改善优化睡眠健康,而更有约37.9%会选择经济实惠的睡眠应用以及智能穿戴产品来辅助提升睡眠质量。
这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智能穿戴产品和下载量超过千万的各类第三方APP睡眠软件,真的能够治好“睡眠焦虑”吗?
这次以我自身经历来聊聊佩戴苹果和华为两款智能手表的感受,以及单独使用APP睡眠监测软件的体验,与大家深入讨论这类产品对于睡眠的影响。
体验上各有各的特点,但数据也只就只能参考
睡眠监测到底是干嘛用的,它和日间健康监测都有哪些不一样?
其实睡眠监测和日间健康监测都可以归属于健康监测这一范畴,佩戴智能手表并不会直接改善睡眠,让你睡得更香。想要睡得好,不如睡得早,想要身体好,不如多锻炼,这是亘古不变的技巧。
那睡眠监测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相信绝大多数人群目前状态是:工作日虽然睡得早,起的时间也正常,但就感觉没睡醒,浑身疲劳。到休息日则入眠时间过晚,结果睡个懒觉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有疲惫感。
在这种情况之下,借助一些穿戴设备中的传感器以及算法,就可以通过监测数据知道睡觉时具体情况,比如睡觉时候的心率、快速眼动、血氧等等情况,排查出异样数据。
因此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得出的数据其实是找到解决睡眠问题的重要“过程”,不管是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还是只用手机来获得睡眠数据,这都是解决睡眠问题时的“手段”。
但这些手段往往会因为系统不同、操作不同、算法不同,为睡眠监测过程带来不同体验。
比如从我准备就寝开始设置闹钟时,苹果Apple Watch和华为Watch在设置逻辑上就完全不一样。
当苹果手表升级到watchOS 9后,睡眠监测功能要明显更全面,用户需通过设定“睡眠定时”,在设置助眠、睡眠目标时间后,手动开启睡眠监测功能,在到达设定好时间后,系统会通过“专注模式”激活睡眠功能,这时候手机就会自动切换到类似于一种“禅”模式,除了白名单中的联系人和软件外,其他设置都处于静音状态,来为更好的入睡做好准备。
这样确实有一种“仪式感”,能够看出苹果确实是想通过这样一系列设置来让手机对睡眠影响降到最低,带来最佳睡眠效果,但整个设置过程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讲,过于复杂。
华为在睡觉之前的设置就简单不少,除了只在二级菜单中提供“作息计划”外,很难再找到睡眠目标时间这样的选项。整体设置界面还算简洁,但在睡眠数据的下方存在大量需要额外付费的助眠音乐、改善睡眠课程,甚至是助眠好物等广告,这反而会给用户传达一种用了这些音乐和产品才会睡得更好的错觉,体验非常不好。
当一切都设置好准备睡觉后,苹果Apple Watch会进入到睡眠专注模式,如果用户设置了“助眠”时间,同样也会直接进入到这种“黑屏”状态,经常有一些功能不熟悉的用户因“助眠”时间设置得过早而错过重要信息的提示,在这方面苹果的学习成本略高,而且想要退出必须长按,这样繁琐的操作下来,大多数用户会选择直接关闭“助眠”模式。
虽然华为Watch在佩戴时可以自动识别睡眠状态,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不做任何设置,用户有可能因为夜里不经意抬手腕而激活表盘,需要额外设置免打扰来禁止抬腕亮屏,虽然熄屏显示是以最低亮度来显示内容,但在夜间还是会有刺眼感。在睡眠环境下,不如苹果“黑的彻底”。
而两者睡眠监测最大差距是在数据部分。苹果把用户所有需要知道的数据,比如呼吸频率、心率、总睡眠时间、核心睡眠、深度睡眠等都清清楚楚列出来,数据确实详实;表格确实好看,但对于这些数据代表的意义、健康范围等综合判断并没有进行说明,不如华为给出的参考直观。
但当用户想要借助第三方软件来解读苹果的睡眠数据时却发现:不管是小睡眠还是AutoSleep,本身都有自己的一套算法,通过各自算法得出的结果差距巨大。
因为大多数第三方睡眠软件是利用手机麦克风、加速计感应器来捕捉你的睡眠声音和动态,从而计算你的睡眠状态,需要用户在睡前开启软件并把手机放在床边。
所以它才能在用户没有穿戴智能设备的情况下得出深度睡眠、潜度睡眠时间数据,但就准确性而言只能做一个大概参考。
不仅数据不准,有时候还会影响睡眠
虽然通过睡眠监测得出的数据能够让我们清楚的看到自身睡眠状态,进而调整生活作息规律,但如果调整不当或在监测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对睡眠造成影响。
比如之前我提到的夜间起来上厕所华为Watch屏幕突然亮起等问题,都会给我半梦半醒间的神经造成影响,降低后续睡眠质量。
而第三方监测睡眠软件因为设置,在睡眠过程中突然自动播放音乐,那这种“夜半歌声”的情况可不单单是影响睡眠,如果恰好遇到神经衰弱抑或是心脏有一些问题,这种突如其来的响声无异于是致命的。
此外,虽说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带来更为精准的数据检测,但这些都是以调用更多传感器为基础实现的,势必会增加电量损耗,本来Apple Watch的续航时间就不长,既要检测白天的运动状态,又要检测晚上的睡眠,那我啥时候给它充电呢?
从实际监测数据来看,因为本身各家算法不同,我这次使用两款设备进行测试后居然得出两套完全不一样的睡眠数据,同时又缺少官方解读,用户很难通过数据了解到自身真实的睡眠情况。
借助智能穿戴和APP真能解决“睡眠焦虑”吗?
自从我使用这些产品以来,苹果几乎是每天“强制”我提早休息,Autosleep则通过详尽的数据、精美的图表告诉我睡眠情况,但这些看起来足够“友好”的功能,反而让我更焦虑了。
我在使用苹果设备时,必须按照先前设定好的就寝时间躺在床上,稍微有时间偏差就有可能出现监测数据不准的情况,因此要提前算好“助眠”时间。但如果手边恰好有未完成工作,就需要来回调整就寝时间设置,既不能专心工作,也会影响到睡眠休息。
再比如不同软件中算法不统一带来的睡眠时间长短不一致问题,在没有详细解读的情况下,几个软件相差接近2小时的深度睡眠时间反而让我更加担心设备的准确性。使用这些高科技监测设备,还需要担心自己睡多睡少问题,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直接影响到我第二天精神状况,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结果就是我的睡眠焦虑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又多了设备调整以及监测数据带来的新问题。
而不管是借助食疗法,吃各种辅助助眠补品,还是使用现代科技手段,都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真正致使睡眠焦虑出现的因素繁冗复杂,并不是单纯的各种压力造成的。
其实仔细想想,当我意识到自己睡眠出现情况后,都是通过查阅资料、寻找帮助、沟通社交来找到这些睡眠监测产品的,这都是通过“社交”获得的。而在使用这些产品过程中,也不免会分享自己的睡眠时间到相应社区,通过圈子来交流睡眠经验。
根据一项心理调查显示,不断访问社交网络,并不会带来愉悦和轻松感,反而会增加压力和焦虑,这会对消费者身体和精神造成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当下年轻人中最为明显。
更有报告显示,从2014年以来,社交媒体的使用满意度是逐年下降的,而社交媒体对于用户带来的消极影响却逐年上升,这些通过社交带来的,或许才是致使睡眠焦虑生根发芽的润土。
如果真是想让睡眠得到质的提升,放下手机、早睡、注意饮食、多锻炼才是解决睡眠焦虑问题的“经济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