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全了!木桐1945-2019所有酒标都在这了!

本文照片和文案大部分来自木桐酒庄官方网站:https://www.chateau-mouton-rothschild.com,作者会对其中几个关键年份做出更多解释。

1924让•卡吕(JEAN CARLU)

1924让•卡吕(JEAN CARLU)

让·卡吕,1900年生于一个建筑师家庭:其兄雅克曾主持修建了巴黎的夏约宫。在美术学校短暂学习后,让·卡吕从17岁起就投身于招贴画设计工作。

他才华横溢,在1918年就被评为年度最佳招贴画设计师,评委会主席正是著名的招贴画设计大师卡佩罗。同年,让·卡吕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右臂,他被迫进行了长期的休息调整与康复训练,但从未想过因此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他此后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手”的图案,正是对这场悲剧的回忆。

在他的招贴画作品中,人物侧影、面具和手,这些图案总是近乎强迫性地重复出现,在当时显得很新奇。其作品主要表达三大主题。第一是政治主题,他自1930年起就关注和平运动(《裁军》,1932)及反纳粹斗争(《住手希特勒》,1940),后者绘制于美国,他1940至1953年间在美国生活。第二个主题是,通过招贴画来表现当代的主流艺术潮流:立体主义,诸如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24年份酒标;超现实主义,诸如招贴画《赖克霍德化学公司》,他深受布勒东及唐吉的影响。第三个主题,是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创新和发明,诸如:合成摄影(电影《亚特兰蒂斯》的招贴画,1932),三维设计(《白色大屋》,1933),电灯泡用于招贴画(《发光图》,1937)。

让·卡吕对商业艺术贡献巨大。通过简练的线条与强烈的色彩,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品牌形象:让·卡吕是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广告招贴画设计师之一。这些优势使得其招贴画作品充满力量,兼具艺术性。

注:酒标上的这句CE VIN A ETE MIS EN BOUTEILLE AU CHATEAU,意思是该酒在酒庄装瓶,这是木桐第一年将这句话写在酒标上,也是整个波尔多第一次出现这句话,一直沿用至今。在此之前,波尔多几乎所有酒庄都是销售桶装酒给酒商,再由酒商自己装瓶,但仍然以原酒庄的名义售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时期同款酒有不同酒标的原因。

1945菲利普•朱利昂(PHILIPPE JULLIAN)

1945菲利普•朱利昂(PHILIPPE JULLIAN)

1945年,为纪念同盟国的胜利,菲利普·德·罗思柴尔德男爵萌发一个想法,要采用一件艺术作品作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的酒标:此时此刻,这件作品要表现出对重归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庆祝之情。

他将此事委托给了一位尚不知名的青年艺术家:菲利普·朱利昂(1921-1977)。除绘画天赋外,朱利昂后来还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剧作家。他向男爵提交了好几幅图案,男爵最终选定了这幅代表胜利的作品《V》,五年来,邱吉尔一直用这一象征召集鼓舞着自由力量。

注:从这一年开始,木桐酒庄将当年的装瓶数量写在酒标上。当年生产了24瓶Jeroboam(容量是4.5L,其中一瓶在1997年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售出,售价11.4614万美元),1475瓶Magnum(容量1.5L),74422瓶750ml及375ml,2000瓶酒庄珍藏RC。

二战期间,菲莉嫔·德·罗思柴尔德在法国度过了她的童年。其间,她父亲菲利普·德·罗思柴尔德男爵(1902-1988)追随戴高乐将军,而母亲则被关进了德国拉文斯布吕克女子集中营,并于1945年在集中营内香消玉殒。菲莉嫔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1946让•雨果(JEAN HUGO)

1946让•雨果(JEAN HUGO)

让·雨果(1894-1985),是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重孙。他早年迷恋于舞台设计,1921年为让·科克托的戏剧《埃菲尔铁塔的新娘们》做舞台设计而一举成名,遂为莱奥尼德·马西纳芭蕾舞团担任设计,三十年代,为法兰西喜剧院担任设计。他还绘制油画及水彩画,赢得了细密画大师的声誉。在两次大战间的那段时期,他还设计过节庆面具及奇装异服。自四十年代起,他迁居法国南方,直到去世。曾撰写回忆录《趁我未忘》。

在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设计的酒标中,让·雨果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鸽子,取自诺亚方舟故事,象征着恢复和平后的第一年。

1947让•科克托(JEAN COCTEAU)

1947让•科克托(JEAN COCTEAU)

让·科克托(1889-1963),是小说家、戏剧家、电影制片人、油画家及素描画家,但他首先是一位诗人。对形式美的追求,对古代神话的重新表现,使他属于法国古典主义传统派;但他同时也热衷于标新立异,甚至挑战习俗,可被看作超现实主义一派。正如佳吉列夫所求:“让,给我个惊讶!”在数不胜数的画作里,他近乎强迫性地不断重复着一个主题:一个目光深邃的青年侧影。这正是他为1947年份木桐酒所绘制的酒标。

令人遗憾的是,原作已遗失,此处展出的作品为让·马雷所摹绘,他是一位著名演员和备受推崇的画家,应菲莉嫔女男爵之请,他同意摹绘好友让·科克托的这幅作品。

1948马丽•洛朗桑(MARIE LAURENCIN)

1948马丽•洛朗桑(MARIE LAURENCIN)

马丽·洛朗桑(1885-1956),在其绘画生涯早期,受立体主义及毕加索黑人时期风格的影响,参加了当时的前卫派运动,她当时与诗人阿波利奈尔及其朋友们关系密切(1909)。随后,受“纳比斯”画派的启发,其画风转向注重装饰。虽然难以将她归于任何一派,但她独具创意,偏好表现青春面孔,在色彩天赋里融入了淡雅色调和可爱的稚气。

在1948年份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的酒标里,她描绘了一对年轻的酒神女祭司,脸上带着略显稚气的庄重,这在她的作品里经常出现。

1949安德烈•迪尼蒙(ANDRÉ DIGIMONT)

1949安德烈•迪尼蒙(ANDRÉ DIGIMONT)

巴黎画家安德烈·迪尼蒙(1891-1965),其画作经常参加“秋季沙龙展”。他与弗朗西斯·卡尔科交情匪浅,借此与当代文坛保持着密切联系。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插图画家和水彩画家,曾为许多名著绘制插图,从《佩罗故事集》到《飘》。他的绘画,偏爱表现普通人的消遣作乐、舞会和咖啡馆、妓院酒吧、姑娘和坏小子。忠实于这一创意,他在1949年份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的酒标里,表现了乡村小酒馆的场景。1949年份是二十世纪的最佳年份之一。

1950乔治•阿努尔夫(GEORGES ARNULF)

1950乔治•阿努尔夫(GEORGES ARNULF)

乔治•阿努尔夫(1921-1996),生于摩纳哥。1950年,其版画作品获罗马大奖。同年,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酒标。被前哥伦布艺术所吸引,1957年至1966年间,阿努尔夫定居哥伦比亚。在那里,他为教堂制作了很多彩绘玻璃和壁画。此后,他回到法国,教授绘画并继续创作,其作品内容丰富且跌宕起伏,喜欢将人物与植物、矿物与动物结合在一起表现。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50年份酒标,风格朴素,属于其早期风格:线条精练,透视严谨,采用刻版艺术,完美地呈现了木桐堡的象征——公羊。

1951马赛尔•韦尔特斯(MARCEL VERTÈS)

1951马赛尔•韦尔特斯(MARCEL VERTÈS)

马赛尔·韦尔特斯(1896-1961)生于匈牙利。他早期在维也纳从事招贴画设计工作。从1925年起,他定居巴黎,致力于石印术。画册《舞》(1926)充分展示了其观察家才华,表现出他对两次大战间这段疯狂年代的洞察,并引起多家出版社关注。这些出版社邀请他为诸多名著设计插图,其中包括:柯莱特的《吾爱》和《流浪者》、皮埃尔·路玉的《保索尔国王历险记》、保尔·莫兰的《风流欧洲》、德·拉·塞尔纳的《马戏场》。

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51年份酒标里,他将自己喜爱的室内家庭生活画置于田园风光之中,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1952莱昂诺尔•菲尼(LÉONOR FINI)

1952莱昂诺尔•菲尼(LÉONOR FINI)

意大利裔画家莱昂诺尔·菲尼,1908年生于意大利。她早期主要受前拉斐尔派及比尔兹利的影响。后来,她加入了超现实主义运动,这使得其作品里总是反复出现某些主题:神秘的色情、雌雄同体的人物、梦境风光。后来,其艺术终于找到了新方向:她为剧院和歌剧院做了大量的舞台设计。她是巴黎社交生活的明星,这赋予了她喜好荒诞、奇特和欢庆的审美情趣。

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52年份的酒标中,莱昂诺尔·菲尼绘制了一只年轻的“雌羊”,如同出自小学生作业本,却展示了其过人才华:透过优雅而精致的线条勾勒,把人们从日常现实带入梦境。

1953百年纪念

1953百年纪念

1853年5月11日,来自罗思柴尔德家族英国分支的纳塔涅·德·罗思柴尔德男爵(1812-1870)签署了一项购地契约,以1125000金法郎的价格,买下了布朗–木桐堡酒庄,它位于波亚克地区,葡萄园面积75公顷。随后,他将酒庄更名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

为了纪念购庄一百周年,菲利普·德·罗思柴尔德男爵决定,将1953年份酒标用来纪念曾祖父。

该年份的酒标很特别,它没有选用当代画家的作品,而是直接采用了纳塔涅男爵当年的一幅椭圆形肖像。

注:酒标中间的文案是以菲利普·德·罗思柴尔德男爵的第一人称表述,酒标上的JAMES是她爷爷,HENRI是她父亲

1954让•卡尔祖(JEAN CARZOU)

1954让•卡尔祖(JEAN CARZOU)

亚美尼亚裔的让·卡尔祖,生于1907年,早年学习建筑。其画作,直到1945年后才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此后,他在芭蕾舞台布景方面赢得巨大声誉:1953年为小罗兰的《狼》、1970年为巴黎剧院的《拉·培里肖尔》设计舞台布景。其艺术风格基于严格的几何图形与缠绕线条间的反差对比,他主要通过错综复杂的线条来勾画表现人与物,塑造个性化的诗意世界,赋予客观现实以一种幻想成分。

他为木桐堡1954年份酒标选用的作品《命运之轮》,隐喻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无限的,即使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也不可预知……

注:该年份酒庄装瓶的字样位置从木桐logo上方移到了酒标底部,年份数字也改为后来经典的logo双侧排列方式。

1955乔治•勃拉克(GEORGES BRAQUE)

1955乔治•勃拉克(GEORGES BRAQUE)

乔治·勃拉克(1882-1963),是第一位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酒标的享有国际声望的大画家。他与毕加索一样,同为立体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该画派摒弃透视规则,把同一物体的不同视角并列展现,掀起了一场绘画革命。1913年,拼贴纸的发明,使勃拉克摈弃了黯沉的色调,转而运用明亮的色彩。一战后,其作品风格转向形象艺术:裸体、浴女、风景、静物,都有着丰满的曲线和强烈和谐的色彩。除绘画外,他在雕塑、彩绘玻璃及珠宝设计方面也都非常著名。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55年份酒标绘制的作品,线条简练,尺寸大小与酒标规格分毫不爽,以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简约手法庆祝了这一美好年景。

1956巴维尔•切利乔夫(PAVEL TCHELITCHEW)

1956巴维尔•切利乔夫(PAVEL TCHELITCHEW)

切利乔夫(1898-1957),生于莫斯科,早年就读于著名的基辅美术学院(1918),多次旅行后,1923年定居巴黎。1926年,他与自己早期参加的抽象艺术决裂,投身新浪漫主义,两年后,他为佳吉列夫的芭蕾舞《颂》设计了布景及服装。同期,他还与超现实主义画派关系密切。二战初期,他移居纽约,并在那里遇到了唐吉、厄恩斯特及布勒东,以达利的方式进行创作,融精致的线条和奇幻的视角于一体。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56年份酒标《酒渍》,回归公羊的传统主题,表现了人力严谨控制下的大自然之茂盛。

1957安德烈•马松(ANDRE MASSON)

1957安德烈•马松(ANDRE MASSON)

安德烈·马松(1896-1987),曾短期加入立体派,后投身超现实主义画派,并深受其影响。尽管他曾在1929年宣称对超现实主义“持异议”,但超现实主义风格一直贯穿其全部作品。西班牙内战,使得其作品中的自然暴力转向了悲剧的表现主义。1941年至1944年,他移民美国,成为“行动绘画”的重要发起人之一。1947年,他回到法国,在普罗旺斯居住,继续其绘画创作。他曾在巴黎为多场戏剧做过布景,如《哈姆雷特》和《金头》等,1966年,他为奥迪翁剧院的天花板做画。

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57年份酒标中,马松创作了一首幸福醉饮的赞美诗:画面中,那位昏醉者的身体与葡萄藤缠绕在一起。

1958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

1958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

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无论是生活举止还是绘画,都堪称超现实主义大师。他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也是一位艺术造诣无与伦比的大画家。他出生于卡塔罗尼亚。在发现了德·基利科的“形而上学绘画”后,他在1928年加入超现实主义运动,并成为该运动最为抛头露面的人物之一,直到1931年被超现实主义扫地出门。达利的作品,无论是幽默抑或恐怖,色情抑或神秘,模仿学院派抑或异想天开,都打破一切界限。令人感到自相矛盾的是,超现实主义竟然把这位天才画家(正如达利自诩)视为自己最好的导师。

同样自相矛盾的是: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58年份酒标上,那只可爱的羊,被达利赋予了儿童画的魅力。

注:在这一年,菲莉嫔·德·罗思柴尔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戏剧艺术学院,并受聘于法兰西戏剧院。

1959理查德•利波尔德(RICHARD LIPPOLD)

1959理查德•利波尔德(RICHARD LIPPOLD)

德裔美国雕塑家理查德·利波尔德,1915年出生,最初从事工业绘图。1942年,他因创立线性雕塑的表现形式而蜚声美国:他用黄铜、镍或铜导线交织成网,从多个极点散发伸展,组成扩展的几何图形。其作品展示,遍及美国各大博物馆及高端场所(如林肯中心和旧金山大教堂)。

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59年份酒标中,他将葡萄酒的颜色及葡萄树的排列翻译成了他自己的抽象语言。

注:从这一年开始,酒庄装瓶和双年份设计一直延续下去。

1960雅克•维永(JACQUES VILLON)

1960雅克•维永(JACQUES VILLON)

雅克·维永(1875-1963),真实姓名叫加斯顿·杜尚–维永,他与雕塑家杜尚·维永及画家马赛尔·杜尚是兄弟。1911年前后,他位于巴黎郊区的皮托画室成为立体派画家们思考和创作的中心。1913年,他参加了纽约的“军械展览”,该展览将现代艺术的最新潮流展示给了美国公众。在这段时期,维永的绘画,将立体派的建筑式严谨与对光线色彩的创新探索结合在一起。后来,他回归传统绘画形式,如肖像画和风景画。

无论作为画家,还是探索者,维永始终精益求精地追求色彩,他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60年份酒标中,把鸟的运动与葡萄藤的几何图形结合在一起。

注:画中的一行字:ils sont dans les vignes, les oiseaux…这些鸟在葡萄里。

1961乔治•马蒂厄(GEORGES MATHIEU)

1961乔治•马蒂厄(GEORGES MATHIEU)

乔治·马蒂厄曾得到马尔罗的盛赞:“西方终于有了一位书法家”。他生于1921年,1947年起,定居巴黎。他自诩为“抒情抽象艺术”的创始人,发明了一套符号系统,一种奇幻的文字,试图无意识地表达出本我的暴力。他曾说:“绘画应该是一种行动”。其绘画行为,从此成为了一场与画布的贴身肉搏,马蒂厄有时把它表现得像一场演出,在观众面前,他创作的作品色彩强烈,笔法翻飞奇特;必要的暴露癖是其绘画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他还尝试过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招贴画、家具及珠宝。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61年份酒标:爆炸般的活力四射,正是典型的马蒂厄风格。

1962玛塔(MATTA)

1962玛塔(MATTA)

罗伯托·玛塔·埃乔伦,简称马塔,生于1912年,智利裔。他曾经作为建筑师与勒·科布基埃一起工作。1935年,他加入超现实主义画派。二战期间,他在美国居住,受到唐吉和杜尚的影响。1948年,他回到巴黎,为联合国教科文大厦绘制大型壁画。他摈弃了梦境内省主题,转而揭露我们时代的暴力和机器化,致力于表现一个充斥着半机器人、半木偶人的令人忧虑的世界。

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62年份酒标中,他笔下的葡萄枝蔓,虽遭受折磨与痛苦,仍令人对美好的果实充满期待。画家自选的旁注:“其丝滑温柔,诱惑着最桀骜不驯者……”

注:木桐葡萄酒艺术博物馆落成,由当时的法国文化部长安德列·马尔罗剪彩,建立博物馆的创意来自菲利普男爵及其第二任妻子包丽娜男爵夫人(Baronne Pauline)。

1963伯纳德•迪富尔(BERNARD DUFOUR)

1963伯纳德•迪富尔(BERNARD DUFOUR)

伯纳德·迪富尔,生于1922年,毕业于农艺师专业,自1945年起,投身于绘画。他的早期作品倾向于表现抽象风景。1960年前后,他转向于比较形象化的绘画:自画像、带有强烈悲剧感的男性头部、女性裸体。这些形象,在其透过梦境或记忆反映现实的艺术手法上(不清晰的线条、镜中游戏、嵌在梦境里的现实),凭添了一丝情色成分。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63年份酒标,同样表现出这种情欲之欢:葡萄串与横躺的人体面面相对,旁白是选自马拉美《农牧神之午后》的诗句:“就这样,我吸吮着葡萄的光亮……”

1964亨利•摩尔(HENRY MOORE)

1964亨利•摩尔(HENRY MOORE)

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1898-1984),是约克郡一位矿工的儿子,曾就读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从三十年代起,他定期参加超现实主义画派活动,还从雕塑家布兰库希及前哥伦布艺术那里汲取灵感。在这两种思潮的交互影响下,他创立了一种表现人体的新形式,力图表现其伟大的原始功能(生殖力,王权等)。他善于在厚重的形体上,挖出透明空洞或虚空部分,从而使这些硕大的雕塑体变得栩栩如生。凭借其作品,他跻身当代一流雕塑家行列。

在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64年份酒标中,合手捧出的三只圣杯,令人想起古代典礼的庄严肃穆。

1965多萝西•坦宁(DOROTHEA TANNING)

1965多萝西•坦宁(DOROTHEA TANNING)

美国艺术家多萝西·坦宁,生于1912年。1936年,她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大展上,发现了超现实主义。不久,她遇到了麦克斯·厄恩斯特,他俩于1946年结婚。在婚后的家里,无论在美国还是法国,这对名人夫妇总是引来一圈朋友和崇拜者。她忠实于超现实主义表现形式,添加了自己的许多奇思异想:奇形怪状的花朵、衣衫褴褛的妖精小姑娘。她的才华在其他领域也有所展露:舞台布景、芭蕾布景、腐蚀版画及刻版。

她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65年份酒标绘制的“母羊羔的萨拉班德舞”,一如既往地忠实于自己的想象:充满动感的幻梦。

1966皮埃尔•阿列钦斯基(PIERRE ALECHINSKY)

1966皮埃尔•阿列钦斯基(PIERRE ALECHINSKY)

油画家、素描画家及诗人皮埃尔·阿列钦斯基,生于1927年,原籍比利时。1948年,他与诗人克里斯蒂安·多特利蒙和其他艺术家一起,共同创立了“眼镜蛇画派”,试图用巴罗克表现主义超越抽象与具象之争。

同时,阿列钦斯基的作品还是一种延续,是保罗·克利及超现实主义的延续,他本人从超现实主义中汲取了神秘意识和绘画的自动主义。他的作品,通过丰富的书法线条,表现出一个不断变形的怪物世界。

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66年份酒标中,他画的“嗜酒公羊”,充满了力量与幽默,像从酒瓶中跳出来一样。

1967塞萨尔(CESAR)

1967塞萨尔(CESAR)

塞萨尔·巴尔达西尼,简称“塞萨尔”,生于1921年,原籍马赛,1943年定居巴黎。他当时说过:“卡拉拉大理石太贵,而废铁遍地都是”,这恰好说明了他对金属废料的偏爱。他是新时代的炼金术士,知道如何把金属废料转化为艺术作品。1960年,他推出了著名的汽车《浓缩》系列作品,随后是其他物品系列。1966年,他将兴趣转向可锻造材料,借助塑料铸模及其著名的聚氨酯“膨胀”作品,使之成为我们现代特色的标识。

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67年份酒标中,他绘制了回形针、大头针、螺母,把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人工制品幽默地汇聚在一起。

1968博纳(BONA)

1968博纳(BONA)

意大利裔画家博纳·蒂贝特里,1926年生于罗马。1950年,她与安德烈·皮耶尔·德·曼迪亚古斯结婚,后者把她带入了超现实主义和巴黎前卫知识分子的圈子,就此,她的才华在其充满奇幻灵感的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巨人模样的曼德拉草根、奇形怪状的贝壳…她忠实于超现实主义,尝试实践“移印画法”。自1958年起,在墨西哥,她的艺术风格向抽象演化,转而使用新材料,如水泥、灰泥、碎石。在立体派所创立的“拼贴画”中,她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她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68年份酒标绘制的“母羊”,与莱昂诺尔·菲尼的1952年份作品相比,显得想象力异常丰富。

1969胡安•米罗(JUAN MIRÓ)

1969胡安•米罗(JUAN MIRÓ)

胡安·米罗(1893-1984),原籍加泰罗尼亚,在1919年来到巴黎,随后,他由安德烈·马松介绍,加入超现实主义团体,并受到了安德烈·布勒东的热情欢迎。1924年左右,他创建了自己的世界:色彩强烈,由象征物、蛇、惊恐的无足幼虫所构成,充满着儿童画的天真与幻想。米罗的全部作品都基于这种暧昧不清:这些围绕着母体圆圈打转的幼虫,意味着恋母情结的幻想错位,抑或只是面对灰暗世界的快乐繁衍?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69年份酒标,画面主体是一粒巨大的血红色葡萄,在画面左下方,他不无幽默地标注:“向色彩致敬”。蓝与黄,正是罗思柴尔德家族的颜色。

1970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

1970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

画家、版画家和雕塑家马克·夏加尔(1887-1985),生于俄国的正统犹太家庭。他早期到过巴黎,后回到俄国,又重回巴黎生活,直至二战;二战期间,他在美国居住,战后又回到法国。他的绘画,融合了犹太传统与俄国文化,展现出一个空中飘浮的世界,既真实具象,又充满象征性。他的画作,透过孩提时代的眼睛,表现人类生活的重大时期,保留着几分天真无邪、生动的色彩、对家畜的喜爱。

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70年份的酒标中,夏加尔带给我们的,与其说是葡萄酒,不如说葡萄树的鲜活果实:它正被斑鸫鸟偷食,被母亲喂给孩子。

注:概念收购米隆修士堡(Château Clerc Milon),俗称双立人。

1971瓦西里•康定斯基(VASSILI KANDINSKY)

1971瓦西里•康定斯基(VASSILI KANDINSKY)

俄裔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曾先后加入德国和法国国籍。他在抽象主义艺术的兴起及繁荣过程中担当过主要角色。他早期的作品,尚未摆脱同时代的印象主义及野兽派绘画模式,但他的理论思考一直在发展,直到在1908年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当我确知物象会损害绘画本质时,一个可怕的深渊在我脚下裂开:该用什么来取代物象呢?”1910年,在慕尼黑,他绘制了艺术史上的第一幅抽象主义水彩画作品。

用作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71年份酒标的,是他1939年的一幅作品,当时,他正处于自己艺术生涯的“建筑学”时期。原作现存于巴黎篷皮杜文化中心。

1972谢尔盖•波利雅科夫(SERGE POLIAKOFF)

1972谢尔盖•波利雅科夫(SERGE POLIAKOFF)

谢尔盖·波利雅科夫(1900-1969),出生于莫斯科。俄国革命迫使他在1919年离开祖国。在土耳其和欧洲不同城市短暂生活后,他于1923年定居巴黎,并在那里结识了康定斯基,随后结识了罗伯特及索尼娅·德洛奈,并继续着自己对色彩的探索。他因而被引向非具象艺术,并从1945年起,建立了基于并列色彩的个性化艺术风格。在其作品中,非对称多边形的色块被严谨组合在一起,近乎建筑图纸般严谨,在他笔下,不仅有色彩强烈的对比,也有相近色调的和谐搭配,诸如橙色与红色,绿色与蓝色。然而,这种形式严谨的绘画语言,一经他手,便焕发出勃勃生气,产生了惊人效果。

平衡、色泽、结实有力: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72年份酒标,表现出这款佳酿的全部优秀品质。

注:该年份装瓶容量73cl。1973,1974也为73cl。

1973帕博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1973帕博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对毕加索的当代艺术,我们必须采取一种完全直接的、真诚的、自发的、单纯的…….方式加以评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该将他置于所谓“伟大人物”的可恶基座之上,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艺术家,他不会受缚于伟大人物雕像上那些死气沉沉的线条。

关于毕加索的宣传,有许多明显错误,其中最大的谬误,就是把他与超现实主义画派混同起来。事实上,在他的大多数绘画中,主题几乎总是实实在在的,而非模糊不清的梦幻世界,也从来无法变成象征隐喻,换言之,他的作品,毫无任何超现实主义之处。人的肢体、人的物品,出现在人的氛围里,这正是我们在毕加索这里最终发现的东西。米歇尔·莱里斯,《文件2》,1930

没有孤独,将一事无成。我为自己创造了无庸置疑的孤独。现在,要让自己孤独,实在太难了,因为我们有了手表。你见过圣徒先哲戴手表吗?我四下察看,从来没见过,连被钟表匠尊为祖师爷的圣徒都没有。毕加索在特里亚德的谈话,1932

注:这幅画作由毕加索于1959年12月22日创作,原作收藏在木桐博物馆中。毕加索于1973年去世,木桐将这一作品做为当年的艺术酒标,来同时纪念木桐历史上最不寻常的1973年份。在这一年木桐由二级庄荣升为一级庄,酒标上这句话:PREMIER JE SUIS, SECOND JE FUS, MOUTON NE CHANGE,曾经第二,现在第一,木桐从未改变。1973年,根据时任法国农业部长希拉克先生所签署的命令,木桐堡终于正式成为一级酒庄。

1974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NTHERWELL)

1974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NTHERWELL)

美国画家罗伯特·马瑟韦尔(1915-1991),早先学习哲学,后来才成为画家。四十年代,经过短暂的超现实主义阶段,他转向了抽象表现主义,并与罗思科及杰克森·波洛克一起展出作品。绘画的同时,他还进行理论探索,1948年,这位“哲学家画家”,出版了一部论述麦克斯·厄恩斯特的专著;1952年以前,他还一直担任《现代艺术文献》编辑部主任,该刊将达达主义的绘画、草图及手稿汇集在一起。他本人的绘画风格此时已完全成熟,反复运用大块的、黑色的、令人不安的表现形式,介于抽象主义与书法之间。

马瑟韦尔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74年份酒标,是他的一幅完美杰作,展现了他作为纽约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非凡创造力。

1975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1975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安迪·沃霍尔(1930-1987),生于美国费城。他起初从事广告画创作,后成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波普艺术定义为“化平庸为神奇的艺术”。1962年,他展出了著名的可乐瓶系列作品,采用丝网印刷复制。随后,他又将此形式扩展到“金宝”汤罐及“亨氏”番茄酱系列。他进而将这一处理方法用于“明星系列”:玛丽莲·梦露、丽兹·泰勒、杰基·肯尼迪。沃霍尔试图通过攻击社会尊崇的神话,来对消费社会进行讽刺和颠覆:制成品在画布上的表现,只有空虚;杂志封面上表情呆滞的名人面孔,让自己也变成了消费品。画家本人亦不避自毁:沃霍尔本人染着头发、化着浓妆,也成了一件作品;他还把自己的画室戏称为“工厂”,里面住着一群与美国诚实劳动者截然对立的社会边缘人。

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75年份酒标中,沃霍尔按自己的习惯,选用了主人公的几幅经典照片,将菲利普男爵亦庄亦谐的不同神态并列呈现出来。

1976皮埃尔•苏拉热(PIERRE SOULAGES)

1976皮埃尔•苏拉热(PIERRE SOULAGES)

法国画家皮埃尔·苏拉热,1919年生于罗德茨。1937年左右,他发现了塞萨娜和毕加索的作品。

从1946年起,其艺术风格彻底转向了抽象主义。他以一种充满力量与严谨的新绘画语言一下子就被公众所认知:他充满激情地用耙子、刮刀、毛刷作工具进行绘画,把诸多暗色长流交织在画面上。

他的作品几乎总是单色的:黑色,有时也使用棕色或钴蓝色,就像他绘制木桐堡1976年份酒标所用的钴蓝色。

此外,在这幅单彩酒标上,苏拉热还将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的开头字母嵌入其中,引以自娱。

1977献给伊莉莎白王太后

1977献给伊莉莎白王太后

1977年4月,应菲利普男爵之邀,伊丽莎白二世之母伊莉莎白王太后陛下借正式到访波尔多之际,在木桐堡小住了三天。

为纪念此次到访并向其致意,经陛下本人首肯,菲利普男爵将木桐堡1977年份酒标题献给了王太后陛下。

注:从该年份,菲利普男爵开始标注自己上任以来收获的第几个年份。1977是其第55个年份。

1978让–保罗•利奥佩尔(JEAN PAUL RIOPELLE)

1978让–保罗•利奥佩尔(JEAN PAUL RIOPELLE)

加拿大画家让–保罗·利奥佩尔,1923年出生于蒙特利尔。他很早就与画家博尔都亚结识,并共同创立了“自动主义”画派,向当时统治加拿大画坛的学院派发起挑战。作为这场战斗的见证,他在1948年发表了宣言“全球拒绝”。利奥佩尔先后在巴黎、纽约及加拿大三地生活,其作品属于抒情抽象主义:他从大自然生命力中汲取灵感,其作品色块厚重、色调鲜明,借助刮刀及调色刀的使用,更加表现出一种原始暴力,一种用严谨的几何图形所表达的暴力。

利奥佩尔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78年份酒标准备了两幅作品:由于难以取舍,故两幅作品被分别用在半数酒标上。

两款酒标如下图:

1978年的两款酒标

1979堂本尚郎

1979堂本尚郎

堂本尚郎,1928年生于京都的一个艺术家家庭。他起初学习日本传统绘画,于1952年赴欧洲旅行,由此接触西方艺术,并与自己早期的传统训练彻底决裂,坚决地投身于抽象主义。他先从“非形象”美学理论中汲取灵感,继之以《持续的解决》:将对比强烈的色带叠加在一起。最后阶段,其《连锁反应之可能性》,将链条图案与圆形相结合,置于流动而有节奏的运动中,并辅以鲜亮而辐射状的色彩。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79年份酒标,是其第三时期的杰作。这是第一次由日本画家绘制酒标。

注:从该年份起,签名改为Baron Philippe。当年,菲利普男他与位于加州纳帕溪谷的美国著名酒商罗伯特·蒙大维(Robert Mondavi)建立合作关系,创建了加州法国红酒的头牌“作品一号”(Opus One)。

1980汉斯•哈同(HANS HARTUNG)

1980汉斯•哈同(HANS HARTUNG)

汉斯·哈同(1904-1989)是抒情抽象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早年在德国就读哲学与艺术史专业,为躲避纳粹政权,他决定迁居巴黎。1939年,他参加法国外籍军团,受重伤并失去了一条腿。战后,他获得了法国国籍。“吾之所爱,就是在画布上有所作为”,他拒绝几何形式的抽象主义,代之以绘画行为的无意识自发性绘画:在惯常的单色背景上,长长的黑色线条在画布上抓过,既表现了收获与自由,又有着书法语言的严谨。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80年份酒标,在方寸之间,集中表现出其全部作品的的共同特征:深度及爆炸力。

1981阿尔芒(ARMAN)

1981阿尔芒(ARMAN)

画家及雕塑家阿尔芒·费尔南迪斯,简称阿尔芒,1928年生于尼斯。1960年,他与伊夫·克莱恩和皮埃尔·雷斯塔尼共同创建了“新现实主义”团体。他们反对抽象美学,把日常物品放在重要地位。

通过堆积、嵌入有机玻璃立体造型或毁掉的方法,阿尔芒将这些物品加以变形,从而打造出一个创意强烈的世界。其著名的系列作品《气愤》,将他所用的物品逐一爆露:乐器的众多零件散落在画布上或空间中。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81年份酒标,色彩艳丽,主题“爆裂的小提琴”为其近期作品所常见。

1982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

1982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

演员及著名导演约翰·休斯顿(1906-1987),是一位拳击手、艺术爱好者、作家、养马师、猎手。此外,从年轻时起,他就是一位天才的画家。他那句献辞“谨此庆贺我的挚友菲利普男爵在木桐堡的第六十次采收”,见证了他与男爵的友谊,也表明他如此眷恋着这方使他着迷的土地。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82年酒标绘制的水彩画,是其最后的作品之一。作品采用具象的表达方式,表现了木桐堡的象征“公羊”,色彩深沉而热烈,体态轻盈优美,透着一丝放纵,与它那两位永远的伙伴太阳和葡萄一起,沉浸在酒神的欢乐中。

1983索尔•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

索尔·斯坦伯格,是罗马尼亚裔的美国画家及漫画家。他出生于1914年。1941年,他定居纽约,从那时起,他与《纽约客》周刊合作,不久后,成为其最著名的作者之一。他对自己的主要创作特点有着清晰的认识,他在一次精辟的概述中写道:“整个艺术史都对我有影响:埃及的壁画、厕所的涂鸦、原始艺术、疯子、画家修拉、儿童画、壁毯、保罗·克利。”七十年代,斯坦伯格选择了揭示人类孤独的主题:空旷的海滩上,人只是地平线上的一个点,淡色天空中,太阳上盖着逼真的印章。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83年份酒标,表现的正是这种对世界的新视角。

1984YAACOV AGAM

1984YAACOV AGAM

亚科夫·阿加姆1928年出生于以色列,1951年定居巴黎,父亲是一名犹太教教士。1958年,他与索托、保罗-伯里和丁格力一起发起后来被称为“运动艺术”的流派。《塔木德》当中有云:“生活是一道掠过的影子,所以人世的任何一切都无法以静止不动的图像捕捉。”阿加姆深受启发,由此以木头或金属创造出形状可变、色彩绚丽的作品,通过操作或者视角的变化能够具有诸多变化。

因此,阿加姆为1984年份的木桐创作的酒标只能体现他艺术风格的一小部分,但是美酒的反光与饮者的欢愉却为这个静止的三角形带来其所缺少的活泼动感。

1985保尔•徳尔沃(PAUL DELVAUX)

1985保尔•徳尔沃(PAUL DELVAUX)

保尔·徳尔沃(1897-1994),出生于比利时,早期受到佛拉芒表现主义的影响,后来成为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事实上,这位充满创意的现代绘画大师,可能更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神秘而纠缠的景象:呆板而情色的裸女,肌肤苍白无血色,目光冷漠;背景如梦,在月光下,草木茂盛,都市景观被精细描绘得近乎照片。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85年份酒标:两个纯洁的小姑娘,彼此分离,却因一串葡萄而重逢,她们凝视着、触摸着这串葡萄,即将品尝……

1986伯纳德•塞茹尔内(BERNARD SÉJOURNÉ)

1986伯纳德•塞茹尔内(BERNARD SÉJOURNÉ)

伯纳德·塞茹尔内(1947-1994),出生于海地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他先后在牙买加和美国接受了良好的技术与艺术训练,但他始终保持着与家乡岛国的紧密联系。塞茹尔内的画作,神秘而精细,拒绝采用其他海地画家的天真朴实风格,似乎抓住了上古文化的灵魂:有着优美长颈、半闭眼睛的妇女,贝壳及热带花卉,淡雅的色调和波动起伏的形式透着一种迷人的温情……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86年份酒标绘制的作品,是最能展现其才华的杰作之一:三面具的组合,从黑暗的夜色里浮现出来,长着黑人面孔的白种人。

1987汉斯•艾尔尼(HANS ERNI)

1987汉斯•艾尔尼(HANS ERNI)

瑞士画家汉斯·艾尔尼(1909-2015),生于卢塞恩。他早期从事抽象主义绘画,后受到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摈弃抽象主义,并在二战后投身左派政治。艾尔尼的作品,经常利用古代或现代神话里的人物表达某种寓意,在其象征现实主义的画作里,有着丰腴有力的形体和近乎几何图形的精确线条。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87年份酒标,展示了他作为肖像画家的天赋。艾尔尼将其绘画对象变成了一种象征,成功地表现了菲利普·德·罗思柴尔德男爵的精力充沛与活力四射,并借此向男爵表达最为崇高的敬意。

注:酒标中间部分是菲莉嫔写给父亲的信。

A mon pere, le 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 renovateur de Mouton, je dedie ce millesime de sa 65eme et derniere vendange.

致我的父亲,菲利普罗斯柴尔德男爵,木桐的创新者,纪念他的第65个也是最后一个收获年份。

从该年份起,签名改为Philippine de Rothschild,酒标不再标识当年产量。

1988基斯•哈林(KEITH HARING)

1988基斯•哈林(KEITH HARING)

美国画家及雕塑家基斯·哈林(1958-1990),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八十年代,他成为纽约“东村”最著名的创作者之一。然而,他逃避画廊的精英主义,而让自己的作品参与到城市景观中,譬如地铁里的涂鸦、时代广场上的巨幅画作。时代广场的那幅《光芒四射的孩子》,后来成为他的标志:坚实的轮廓上,打着印记,环绕着四射的光芒,在连环画里代表惊奇或赞叹。哈林谦虚地把自己称为“二十世纪的形象制作者”。此外,他还是一位充满悲情与幽默的当代诗人。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88年份酒标,主题是跳舞的公羊,但他恶作剧般地加以变形处理,或许是在讽刺影射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的正式纹章。

注:菲莉嫔·德·罗思柴尔德女男爵的父亲,菲利普·德·罗思柴尔德男爵,于该年去世,享年86岁。

1989格奥尔格•巴塞利茨(GEORG BASELITZ)

1989格奥尔格•巴塞利茨(GEORG BASELITZ)

德国画家巴塞利茨,1938年出生于萨克森州的巴塞利茨,他原名叫汉斯·格奥尔格·克恩,后用故乡名当作自己的笔名。直到二十岁离开东德后,他才开始接触到当代艺术。他的绘画,无视传统,追求自由;某些主题充满挑衅力:残断的脚、变形的Y茎、绝望的面具;他将强烈的颠覆感与一种精神探讨相结合,让人想起安东尼·阿尔托和波德莱尔。

1969年,他绘制出了其首幅“上下颠倒”作品。此后,其作品一直忠实于这一奇特风格,画家从中感受到一种与表现对象间的“新距离”。因此,他虽没有切断与具象艺术的联系,但却给公众带来了一场真正的的视觉革命。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89年份酒标绘制的“倒羊”,把木桐堡的传统标志与那一年的历史事件结合了起来:柏林墙的倒塌。画家还在酒标上写道:“那边如今在我们这边。”

注:从这一年份开始,Baron Philippe改为Baronne Philippine。也是在该年木桐将于1933年收购的Chateau Mouton d’Armailhac改名为Château d’Armailhac阿尔梅亚堡,俗称单立人。

1990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90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出生于都柏林,是一位驯马师的儿子,父亲不太支持儿子的绘画兴趣和工作。18岁时,培根离开家,并在巴黎的展览上接触到了了毕加索的作品。

他最初从事家具制图和舞台布景工作,在1929年前后才开始推出自己的第一批画作。这一时期里,令人难忘的是其第一幅“耶稣受难像”作品(1933)。

但是,直到1945年,这位自学成材的画家,凭借着那幅《耶稣受难像脚下对肖像的三次研究》,才找到了自己的风格。1953年,这幅作品被泰特美术馆购买收藏。

在随后的年代里,又有许多其他西方著名人物进入他的笔下,尤其是委拉斯凯兹画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战舰波将金号》里的叫喊妇人、古希腊悲剧人物《奥雷斯特》,他把这些人物肖像进行彻底变形,使之融入自己的个人世界。

1958年,他成为马布罗画廊的签约画家,并一直忠实于它。1962年,泰特美术馆为他举办了第一次大型的作品回顾展。随后,他又举办了多次重要展览,包括1971年在巴黎大王宫举办的展览,这段时间,培根创作了一系列令人排斥又着迷的代表作品:自画像、朋友肖像、人体研究。这些画作经常采用三连画形式。

1985年,泰特美术馆为他举办了著名的作品回顾展。直到此时,培根才被一致公认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他依然拒绝官方荣誉和资产阶级化。

培根的画作难以归类于任何流派,在他笔下,裸体、肌肉、男性特征,都处于可笑的孤独中,承受着出生与死亡时的痛苦扭曲,令人感受到一种未知的不可思议的不适。他曾说:“我从来不会画笑容。”

在色彩鲜亮、平涂而成的背景上,满是肌肉的酮体,被毫无透视感的几何线条所束缚,像在一面哈哈镜中伸展和收缩着。封闭的空间,象征着古典悲剧与当代生活的痛苦……

培根喜欢酒,甚至可能是嗜酒,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创作的1990年份酒标,表现了围绕酒杯的闪电般的古怪舞蹈。

1991节子

1991节子

节子,1942年出生于日本的一个武士世家。她接受的是西方式教育,但最早学习的是日本传统艺术:音乐、诗歌、歌舞伎。

1962年,她在东京与巴尔蒂斯相遇,不久后,她前往罗马追随巴尔蒂斯。作为《土耳其卧室》等一系列杰出画作的作者,巴尔蒂斯当时正在梅第奇别墅担任法兰西学院罗马分院的院长。节子成为了他的妻子,跟着他,接待了许多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包括作家、画家和电影艺术家……在罗马附近,他们买下了中世纪的卡罗山古堡,在这里,节子让童年的日本家具与古堡的古老石块和谐并处。

1977年起,这对夫妇开始在瑞士生活,他们住在罗西尼大木屋里,这也是一处神奇的居所,节子的才华得以充分体现。木屋的女主人就此完完全全成为一名画家。

她的第一个观众是她的女儿哈鲁米,她为女儿画了很多故事画,里面有光芒闪烁的木偶,无论是家畜还是神话里的公主,节子都把他们刻画得栩栩如生。她还为巴尔蒂斯做了许多彩布拼接的靠垫,布面上的猫长着古怪的人眼。

节子的画作,主要是“静物画”。不过,她画中的静物似乎都生机勃勃、充满动感,就像《孩子与魔法》里面的茶壶。节子把这些物品一笔一划地重新构造,打磨,施色,成为创造它们的艺术家,将日本传统艺术赋予给了这些日常物品。

她那热切的目光、纯净的线条、画面的细部,没有阴影而且几乎缺乏透视,凡此种种都令人想起一个平静安详的天地,一处超越时空的世外桃源。

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91年份酒标中,节子以她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葡萄酒的永恒历史:一串葡萄开花,结果,然后像收获时节的麦穗那样,把果实交给采收者;然后,久候的结局终于到来了,醒酒器被盛满,尽享饮酒之乐。

注:在1991年份,木桐堡正式推出“银翼”(Aile d’Argent)葡萄酒。这是一款高质量的干白葡萄酒,产自木桐堡葡萄园内的一个7公顷地块。自八十年代初起,木桐堡就在这里栽种了白葡萄品种(53%赛美蓉、35%苏维翁、1%密斯卡岱)。

1992佩尔•柯克比(PER KIRKEBY)

1992佩尔•柯克比(PER KIRKEBY)

佩尔·柯克比,1938年生于哥本哈根。他起初学习自然史专业,后从事北极大陆地质学研究,曾多次前往格陵兰岛和北极地区。直到1962年,他才真正接触绘画,参加了实验艺术画派,该画派刚刚在哥本哈根成立,旨在对抗在丹麦占统治地位的“风景画”学院派。1965年,他在哥本哈根举办了首次个人作品展。从那时起,在其一生中,他在多种艺术领域中都展露了才华:诗歌、小说、艺术随笔、电影、电视、戏剧。然而,只有在绘画中,他才能得到暂时的宣泄。此外,他还对了解远方世界有着强烈的兴趣:纽约(1966)、中美洲及玛雅遗址、苏联(1971)、海地(1982)、澳大利亚(1985)、波利尼西亚和新西兰(1988)、摩洛哥(1989)。

作为画家和雕塑家,自1974年结识科隆著名的画廊主人维尔纳后,他的艺术生涯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在八十年代,柯克比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其作品的创意得到公认,他在世界多个都市举办了个展:慕尼黑、柏林、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纽约、布鲁塞尔…

他的巨大声望,使他在1978年被卡尔斯鲁厄大学聘为教授。在1988年被法兰克福大学聘为教授。

柯克比是一位强烈而忧虑的色彩主义者,他认为色彩可以创造形式和对比,色彩可以带来构图的主体,并产生抒情效果,使自我的深度与要表现的世界达到和谐统一。

他对绘画要求极高,没有梦境或随意的逃避,表现出的大自然画面凝重而野蛮,就像被大地电流划过一样,强烈表达出一种不可简化的存在。

柯克比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92年份酒标绘制了一只硕大的酒杯,深红色的酒液溢出杯沿。酒杯周围,四射的阳光与葡萄田的波浪起伏交织在一起,线条与色彩相得益彰。

1993巴尔蒂斯(BALTHUS)

1993巴尔蒂斯(BALTHUS)

“巴尔蒂斯”是巴尔塔扎·柯洛索夫斯基·德·罗拉伯爵的笔名。他1908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波兰裔高知家庭。早在13岁时,他就引起了奥地利诗人雷纳·玛利亚·里尔克的注意,并且一生都享受着那个时代顶尖作家或艺术家的友情及尊重,诸如:热夫、安托南·阿尔托、勒内·夏尔、贾科梅蒂、巴塔叶、费利尼、加缪,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敬业精神、睿智和人格魅力。

他在画家生涯中,足迹遍及多地:他17岁就到过意大利,1961至1976年间,他作为法兰西学院罗马分院的院长,长居于罗马美第奇别墅;1954年至1961年间,他居住在法国中央高地莫尔旺;最后是阿尔卑斯山,满足了他追求孤独与伟大的想法。如今,他与夫人——画家节子一起住在瑞士。

巴尔图斯的作品,无论是肖像、自然风景或城市景观,还是内景,其尺寸及主题、对构图的把握及严谨,都非常经典,回响着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初、库尔贝及塞尚的遗韵。但是,这一传统被人与物的秘密情感,被魔法、色彩和情色加以扭曲变形:这一魔法,在永恒的瞬间,将剪影固定在画布上;这种温柔,有着淡淡的色彩,令人着迷;这种情欲,有着女性肉体的柔媚。正如诗人魏尔伦所云,“集模糊与清晰于一身”。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1993年份酒标,选取了其作品中的常见图案:目光迷离的青春少女,任性而脆弱……一种既清澈又曲折的艺术魔力,将我们引向遥远的欲望与梦想。

注:由于美国人反对裸女酒标,故当年出口的到美国的酒标上半部分为空白,如下图。另外,菲莉嫔女男爵于当年创建副牌酒:罗思柴尔德木桐小木桐(le Petit Mouton de Mouton Rothschild)

1993年份美国版

1994卡雷尔•阿佩尔(KAREL APPEL)

1994卡雷尔•阿佩尔(KAREL APPEL)

荷兰画家卡雷尔·阿佩尔,1921年生于阿姆斯特丹,1940至1943年就读于皇家美术学院。1946年,在家乡城市举办了首次个展。

他当时的灵感来自毕加索、马蒂斯、杜布菲等人。然而,其艺术生涯的真正起点却是“眼镜蛇画派”。

1948年,他与科尔内耶、阿列钦斯基和阿斯盖尔·约恩这些画家共同创建了“眼镜蛇画派”。他为此雕塑的《眼镜蛇鸟》,成为了这一运动的标志,表达了冲破后立体派传统的新巴罗克表现主义。

在五十及六十年代,卡雷尔·阿佩尔以其才华横溢的作品,获得一系列重要订单及大奖,就此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为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和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绘制壁画,荣获威尼斯双年展大奖、古根海姆大奖。

他先住在阿姆斯特丹,1950年迁居巴黎,最后定居纽约,直到现在。在这三大城市,他漫步其中,感受到乱哄哄的拥挤和随处丢弃的废料,正如波德莱尔所写:“震耳欲聋的街道正向我吼叫”。对这一吼叫,阿佩尔决定采用自己的方式把它变成“街头艺术”。他使用不同的材料:扭曲的木板,破旧的铁器、陶瓷、杂乱无章的拼贴、颜色奔放的油彩或丙烯颜料。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作“野蛮表现主义”,独具创意,愉悦地刺激着人们的眼球和思想,传递着创作激情。

其近期作品,以裸体和风景为主,转向更为宁静而从容的风格,但依旧不失其充满创意的活力。

卡雷尔·阿佩尔是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酒标的第一位荷兰画家。在1994年份酒标中,他构想出一对酒徒围着图腾酒瓶狂舞,仿佛要将关在瓶里的酒魂解放出来。

1995安东尼•塔比埃斯(ANTONI TÀPIES)

1995安东尼•塔比埃斯(ANTONI TÀPIES)

加泰罗尼亚画家和雕塑家安东尼·塔比埃斯,1923年生于巴塞罗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生活及创作都一直植根于自己的家乡城市。

他在巴塞罗纳完成了法律及绘画学业,并于1948年创办了艺术评论杂志《立方七》。他还在这里结识了米罗,并受其影响,短暂加入了超现实主义画派。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东方哲学,在巴黎居住期间,他与杜布菲和福特里耶共同创建了“非定型艺术”…

1950年,他在巴塞罗纳举办了首次个展,此后不久,他的作品被介绍到世界各地,赢得了国际声望。他获得了一系列大奖:1958年和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大奖、1993年度毕加索奖章、1985年法国政府颁发的国家绘画奖。1983年,他的家乡巴塞罗纳市委托他制作纪念雕塑“向毕加索致敬”,同时将一栋房子赠送给他,用于设立安东尼·塔比埃斯基金会,1990年,该基金会正式成立。安东尼·塔比埃斯被公认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广为收藏。

塔比埃斯的绘画作品,融东西方于一体,表达了人与材料间的激烈对话,在这里,人与物处于对抗冲突状态。在其笔下,色彩通常是灰暗的,混以各种材料(沙土、织物、石头、石膏、铁丝、绳索),画面背景起伏不平,就像是被某种原始语言的神圣字符劈砍、切削过的“墙壁”。塔比埃斯的艺术,无法归类于任一流派,表现出一种难以控制的混乱景象,强烈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和赌注。他自己将其作品定义为“战场”,伤者无数,无穷无尽。

一个鼻子、两颗心、一张嘴、一只眼睛:塔比埃斯为木桐堡1995年份酒标绘制了一幅颜色鲜红的作品,并加以旁白,幽默地表现了这款伟大葡萄酒带给我们的感官盛宴。

1996古干

1996古干

中国书画家古干,1942年生于湖南长沙。六十年代初,进京学习美术专业,中途因病辍学,但在首都谋得了一份差事。文革中,他被剥夺工作,下厂作印刷工人达十年之久。1967年,在毛泽东去世及“四人帮”垮台后,他才终于重归艺术。当时,他以极大的热忱探索着在中国尚不为人知的康定斯基、克利及米罗等。

1985年,他成为在北京举办的“现代书法展”的发起人之一,此后不久,他于1987和1989年两次造访德国,被西方所认知。1993年,他在科隆举办了其作品的重要展览。他如今居住在北京,是中国现代书画协会主席。他的作品在中国及西方许多博物馆都有展出,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馆和科隆的远东艺术馆等。

源自象形文字的中国书法,从公元前两千年以来,一直保持不变。它集文字与艺术于一体,字义的形式有着恒定的美学要求。古干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作出了深刻的革新:他将色彩赋予书法,摆脱了平衡与传统的限制,在画面上增添了具有装饰价值的印章。

现在,古干不仅被视为一位大师,还是其艺术的主要理论家(他于1990年出版了《现代书法三步》)。他的作品表明:书法可以是连接其祖国文化与西方抽象艺术的一座桥梁。

古干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1996年份酒标绘制了一副由五个汉字构成的画面,其色彩不同,笔画各异,但都是“心”字。他将这有力而精巧的构图称作《心连心》,意指宇宙和谐中的真诚作为。

1997妮姬•德•圣•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

1997妮姬•德•圣•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

妮姬·德·圣·法勒(1930-2002),生于法国塞纳–诺伊市,长于父母居住的纽约。年轻时,她作为模特为美国几家著名杂志工作,并开始学习音乐。

1952年,她与丈夫马修斯(也是她两个孩子的父亲)一起移居巴黎,并开始绘画。在一次巴塞罗纳旅行中,她发现了高迪的建筑,高迪对她的艺术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1956年,她在瑞士圣加尔举办了首次画展。1960年,她与雕塑家让·坦吉利相遇,直到他1991年去世,她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感情与工作关系。在随后的年代里,她凭着具有挑逗意味的作品,赢得了最初的声誉,诸如《惊人的绘画》:石膏泡沫上,充满着她用卡宾枪射出的生动色彩。同期,她参加“新现实主义”画派,该画派主要包括伊夫·克莱恩、阿尔芒、克利斯托和坦吉利。

1965至1970年间,她在纽约、巴黎、斯德哥尔摩、蒙特利尔等地创作并展出了其第一批《娜娜们》。这些丰腴多彩的女性形体,以其丰满,反抗着苗条纤细的女性时尚,成为她作为雕塑家强力创新的标志。后来,作为其未来作品的模本,这些丰满的“娜娜们”产生了一批令人发狂的创新造型,它们通常形体硕大,色彩强烈,譬如:米莉森林的巨人像、耶路撒冷的假人像、托斯卡纳的塔罗花园。1982年,她与坦吉利一起创作了巴黎蓬皮杜中心附近的著名的《斯特拉文斯基喷泉》。两年后,她在蓬皮杜中心举办了作品回顾展。这位世界著名的艺术家,现居住在美国圣地亚哥,曾与建筑师博塔一起为千禧年制作了纪念性的《诺亚方舟》。

妮姬·德·圣·法勒为木桐堡构思的酒标,寓意为餐桌上的狂欢作乐:太阳照在盘子上,阳光穿过贪吃的嘴和伸出的手;那条出自圣经的“妮姬之物”——诱惑者蛇,斜穿过画面;但这条邪恶的蛇,更喜欢美酒,它献给夏娃的不是传说中的苹果,而是一瓶葡萄酒——无疑是1997年份的罗思柴尔德木桐酒。

注:在智利,菲莉嫔女男爵与智利著名的“干露酒厂”合作,成功的推出了另一款伟大的红酒:活灵魂(Almaviva),其酒窖全部由贵重木材打造而成。

1998鲁菲诺•塔马约(RUFINO TAMAYO)

1998鲁菲诺•塔马约(RUFINO TAMAYO)

鲁菲诺·塔马约(1899-1991),出生于瓦哈卡(墨西哥)一个印第安人后裔的家庭。他是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年轻时,他不顾家庭反对,前往墨西哥城,进入美术学院学习,并惊喜地发现了前哥伦布艺术的神秘感与多样性,这一影响后来贯穿于其全部作品。1926年,他不赞同“壁画派”同行们的革命主张,离开了墨西哥,前往纽约。十年后,他定居纽约并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从那时起,他的艺术生涯就往来于墨西哥与美国(他先后在达顿学院与布鲁克林博物馆授课),并规律性地在两国举办了多次个展。1950年,他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59年,参加卡塞尔文献展,1952年和1974年,他在巴黎现代艺术馆举办了两次画展,他还为巴黎的教科文总部大厦绘制了壁画,这一切都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塔马约获得了一系列大奖和殊荣,成为了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此外,他还热心艺术公益事业。1974年,他将一批前哥伦比亚艺术作品捐献给家乡瓦哈卡市。他还向墨西哥人民捐赠了一批优秀的当代艺术品,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大量作品:鲁菲诺·塔马约国际博物馆得以于1981年在墨西哥市设立。塔马约的作品色彩丰富,从淡雅的色调直至夺目的艳红,融合了近乎幼稚的简单与咄咄逼人的表现主义。此外,其作品还有着塔马约自身所特有的充沛能量,如帕兹所云,像“充满力量的星座”。他笔下的画面充满焦虑,甚至形如梦境,表现出了画家的无意识及不朽的古老传统。

1990年,塔马约同意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酒标,但天不假年,未能如愿。他的后人希望能在今日完成大师的遗愿,把这幅“干杯”画交给我们,作为1998年份酒标。画面上,主人公正在敬酒干杯:这一平常的世俗礼仪被塔马约加以变形,在红色太阳下,有着强烈的寓意,象征着我们难以抗拒的原始欲望。

1999雷蒙•萨维耶(RAYMOND SAVIGNAC)

1999雷蒙•萨维耶(RAYMOND SAVIGNAC)

雷蒙•萨维耶(1907-2002),生于巴黎,其父母来自阿维隆省,经营着一家咖啡餐馆。雷蒙•萨维耶很早就展现出了漫画天赋。

1933年,第一个决定性的相遇:他结识了著名招贴画家卡桑特,并在其提携下,作为其助手加入了版画联合会。

1943年,他进入广告公司(Consortium Général de Publicité)工作,从事绘画创作。公司的后台老板是欧莱雅公司的创始人舒勒先生。四年后,他离开广告总公司,与同行维尔蒙一起创作;1949年,两人共同在“美术之家”举办展览。在展览上,舒勒先生发现了这位前雇员的作品“蒙萨万奶牛”,立刻将之印刷出版,并大获成功:萨维耶一夜成名。1951年,他获得招贴画大奖,这是他获得一系列殊荣的开始。此后,他为众多法国及国际大公司绘制招贴画,从比克(BIC)到法航,从邓禄普(DUNLOP)到百事可乐……

他还善于对广告进行幽默的讽刺,并慷慨地将自己的才华用于环保与人道主义事业。从1982年起,他开始在诺曼底生活。

萨维耶宣称“展示越少,含义越多”。其作品线条简练,色彩鲜活而富于对比,背景优雅,狡黠的目光总能一下子直达要点。但同时,他的图案又会带来即兴的笑料与鲜明的口号。萨维耶的艺术,融形象与诗意于一体,显得永远年轻。

自招贴画家让·卡吕1924年为木桐堡绘制第一幅艺术酒标后,70多年过去了,另一位招贴画大师萨维耶为木桐堡绘制1999年份酒标,这象征着对源头的回归。在他笔下,木桐堡的图腾“公羊”尥着蹶子,眨眼示意,邀请我们共享美酒之乐,并欢快地踢开上一个千年。

2000奥斯伯格小公羊

2000奥斯伯格小公羊

自1945年以来,罗思柴尔德木桐堡每年都会邀请一位著名画家专门为木桐堡绘制年份酒标。长此以往,木桐堡的酒标收藏汇聚了我们时代众多绘画大师的作品。

2000年份是个特例,菲莉嫔女男爵没有邀请任何画家。酒瓶本身成为了收藏对象,酒瓶装饰选自木桐堡葡萄酒与艺术博物馆里的一个珍宝酒杯:奥斯伯格小公羊。这是一尊刻金酒杯,由德国金银匠舒耐尔制作于1590年前后。

为了完整再现原作的细腻与光彩,BSN公司经过4个多月的研究,发明了一种珐琅彩新技术。他们使用精密工具,进行了需要极高精细度的工作。他们对镀金层和珐琅彩采用了特别复杂的烧制方法,获得了一种闪闪发光的材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光能力。

黑色瓶帽下面的一圈金环,采用公羊颈圈上的图案,呼应着公羊身上的螺旋纹。家族纹章、酒堡名、年份及庄主签名,全部采用细金丝网印刷。至于酒瓶,采用高质量的重玻璃,瓶型在肩部有轻微改动,圆锥感更为突出。为了保真,酒瓶上还刻着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的名字。

2001罗伯特•威尔森(ROBERT WILSON)

2001罗伯特•威尔森(ROBERT WILSON)

罗伯特·威尔森,1941年出生于瓦克(德克萨斯州)。他早年就读于德州大学和布鲁克林的普威特艺术学院,毕业后热衷雕塑与建筑学。六十年代,他在美国从事戏剧活动,主要在大学圈和彼得·霍夫曼剧团表演戏剧。

1970年的某天晚上,在法国参加南希大学生艺术节时,他的才华在剧作《聋人一瞥》中得以爆发。这出戏围绕一个聋哑孩子展开,有着令人惊叹的美感,使威尔森在欧洲一夜成名。此后,他又创作了一系列著名作品:《致维多利亚女王的信》(1974)、《海边的爱因斯坦》(1976,音乐与格拉斯合作)、《死亡、毁灭与底特律》(1979),还有其1983年创作的史诗性作品《S内战》。自八十年代起,他转而关注著名歌剧作品,他在米兰大剧院导演了《莎乐美》,在纽约大都会剧院导演了《罗恩格林》,在巴黎歌剧院导演了《蝴蝶夫人》,在汉堡剧院导演了《帕西法尔》,都展示了他本人对作品的全新诠释。与此同时,其创作天赋还表现在其它领域:绘画、家具、家居设计,当然还有戏剧,特别是1995年演出的《哈姆雷特》,他在剧中有大段独白,令人难忘。他还在纽约附近创建了“水磨坊艺术中心”,使这里成为他主持下的真正的实验剧场,吸引着大学生和戏剧工作者们的到来。作为一名无与伦比的视觉艺术诗人,也鉴于他对当代戏剧的巨大影响,他在世界各地获得了无数大奖和殊荣。

确实存在着威尔森风格,这是对于光影、色彩和形体动作的完美掌控,将神圣的画面感与澎湃的激情融合在一起。他在剧中带给我们独特的视角,戏剧节奏缓慢而迷人,将观众带入一个精心设计的梦幻般的奇特世界。无论是表演自己的作品还是他人的作品,威尔森始终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2001年份酒标中,威尔森将他的好友菲莉嫔女男爵搬上舞台,配以色彩绚丽的交响乐:葡萄藤蔓的绿色和太阳的金色,与葡萄酒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从浅红直到深紫。

2002伊利亚•卡巴可夫(ILYA KABAKOV)

2002伊利亚•卡巴可夫(ILYA KABAKOV)

伊利亚·卡巴可夫,出生于1933年,是俄国当代艺术大师。他既是著名的素描画家,又是著名的油画家和家居设计家。在木桐堡2002年份酒标中,卡巴可夫借助透视的惊人效果,表现出其高超的图像控制力,以及他对多维空间的偏好。他选取的这幅作品名为《OKHO》,在俄文里是“窗户”的意思。在酒瓶之“窗”背后,艺术家向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它由成千上万的翅膀勾勒而成,旋转不停,带着我们飞向梦想与快乐,寓意着一款伟大葡萄酒的无穷魔力!

2003-150周年纪念

2003-150周年纪念

2003年份有着特殊地位,因为它标志着罗思柴尔德家族入主木桐堡150周年,并历经五代,传承至今。

菲莉嫔女男爵因此决定,破例将2003年份酒标全部献给其先祖纳塔涅·德·罗思柴尔德男爵 (1812 – 1870)。他来自罗思柴尔德家族英国分支,在1853年5月11日买下了木桐堡。

在酒标上,纳塔涅男爵的肖像采用当年的印版方式加以表现,购庄契约的部分文字被制作成酒标背景。这一契约一直珍藏在木桐堡的档案中,它见证了罗思柴尔德家族与波尔多名庄间这段跨越历史长河的爱情。

2004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

2004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

2004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特殊年份,这一年是英法两国之间于1904年订立的友好协议的百年纪念。正是因为爱德华七世对这份协议的不懈努力,让两个国家在1914-1918年战争期间结成了坚固的同盟,并且让两个强劲的对手转变了角色,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朋友。

许多活动都在2004年展开,以纪念这个英法关系中的重要一步,而两国元首的正式访问则将此次庆祝推向了高潮。借此之际,菲莉嫔•德•罗思柴尔德女男爵向爱德华七世的直系后裔、充满才华的画家——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子殿下发出了邀请。王子同意用他的一幅水彩画来作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2004年份葡萄酒的酒标,该幅作品正是他在感受了我们祖国的风景后创作的,另外,他还在画作上亲笔手写了一句话:“为了纪念协议的百年诞辰——查尔斯,2004”。

湛蓝的天空映衬出了绿叶,画家笔下扎根深广、长势挺拔的松树成为了葡萄树的代表,也是阳光和土壤共同孕育的硕果。

2005吉塞普•佩诺内(GIUSEPPE PENONE)

2005吉塞普•佩诺内(GIUSEPPE PENONE)

意大利伟大雕塑家吉塞普·佩诺内,1947年生于加雷西奥(皮埃蒙特)。他是我们时代最具创意的艺术家之一。他早年就读于都灵美术学院,从一开始就被公认为“贫穷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从农民父亲那里继承了对植物世界(树木、叶子、荆棘、土壤和根茎)的特别关注,关注其形态、材质和色彩。

面对自然,佩诺内只愿做一个简单的“显示者”:他采用筑模、打磨、烙印等技术手段,摒弃通常的艺术表现规则,使作品能最大限度地贴近表现对象。

当然,艺术家还必须将自己的意愿加诸自然,因为自然之物通常都是稀松而脆弱的,既是艺术家的搭档,也是其敌人。因此,在他现在的雕塑中,除了人体因素的回归,他还越来越多地使用青铜、大理石、石块、及其他能让作品长久保存的材质。

佩诺内的作品不断创新,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广受欢迎。2004年,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为其举办了回顾展。

在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绘制的2005年份酒标中,他选择了表现酒农的“绿手”、葡萄叶的活泼伸展、以及饮酒人张开的手指……即将攥住盛满木桐酒的酒杯!

2006吕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

2006吕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

吕西安•弗洛伊德(1922-2011)是英国著名油画家及肖像画家。他生于柏林,是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孙子。1933年,为逃避纳粹统治,父亲带他来到伦敦。1939年,他加入英国国籍。他在中学时期就已崭露才华,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后进入伦敦圣公会艺术学院继续学习。当时,他被超现实主义所吸引。首次获奖来得很快:1951年,他荣获英国艺术节组委会大奖。1987至1988年,其作品在华盛顿、巴黎、伦敦和柏林巡回展出,这使他跻身当代表现派现实主义大师行列。1995年,圣保罗密格基金会为他及其画家朋友培根举办的画展,充分展示了其煽动性的能量及其对人体的独特视角:在他笔下,人体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承受着世界的暴力。2001年,他为伊丽莎白女王绘制了一幅令人震惊的肖像,在画中,他摒弃了名人肖像画所惯常的表现法则。2008年,他的一幅作品被拍出天价,成为在世艺术家作品的最高价。

吕西安·弗洛伊德首先是一位胴体画家,其画作泛着珠光,有着大理石般的纹理,质感强壮而纯净。在他笔下,无论是裸体还是面孔,都充满表现力,既栩栩如生,又有着近乎僵尸般的呆滞。

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2006年份酒标中,吕西安·弗洛伊德远离曾给他带来巨大荣耀的焦虑痛苦风格,而选取了一幅带有异域风情的欢快作品:葡萄树变成了盛开的棕榈树,而一脸馋相的斑马则代表着木桐堡的酒迷们。

注:当年9月28日,在佳士得拍卖行贝弗利山拍卖会上,一组12瓶1945年份木桐酒被拍出290 000美元,而另一组6瓶同年份大瓶装(1500毫升)木桐酒也拍出了345 000美元的天价。

2007伯纳•维内(BERNAR VENET)

2007伯纳•维内(BERNAR VENET)

伯纳·维内是法国雕塑家和图案设计师。他1941生于上普罗旺斯的一个小村庄。17岁时,早熟的艺术才华使他前往尼斯学习绘画。1963年起,他以柏油绘画及纸板雕刻而被公众认知。六十年代,作为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维内发现了自己未来作品的真正模式:用数学化的曲线图在画布上表现出轴线、曲线和方程式。然而,1971至1975年间,他中断了全部艺术活动,长期休养,致力于思考与教学。

1976年,他重新起航。他往来于纽约与普罗旺斯之间,在普罗旺斯庄园里修建了非比寻常的个人博物馆。维内找到了一种新材料,来演绎其作品的各种可能性,这就是“粗钢条”,他将之加工成直线、曲线、斜线、折断或“不定之形”:这些随机的盘卷使他闻名世界。其作品被众多博物馆广为收藏,并置身于美德日法的高端场所,在巴黎,他的一幅作品被用来装饰拉德芳斯商业区。2009年,他在布鲁塞尔举办了展览《混乱无序》,还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这些都标志着他的艺术生涯翻开了新篇章。

受酒桶弧度的启发,他为木桐堡绘制的2007年份酒标,表现了一组圆弧,象征着扎根大地的酒杯,如葡萄枝蔓般向上敞开着,承接着上天赐予的美酒。

2008徐累

2008徐累

中国画家徐累,1963年生于江苏南通。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即使在八十年代参与前卫艺术期间,他也一直忠实秉承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徐累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精细雅致兼具力量,完美地融合了宇宙空间与内心感受、形象与符号,反映出创作者的双重艺术追求,即:继承中国宋明时期传统风格及工笔画的细腻手法,并将其融入超现实主义或意念艺术等现代艺术潮流。

徐累先生是世界知名画家,在中国、欧洲和美国都举办过画展。他现居北京,任教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并在中国首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今日美术馆”担任艺术总监。

徐累先生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创作的2008年份酒标,沿用了作为酒庄标志的“公羊”主题。徐累笔下的公羊,站立在通灵剔透的假山石顶端,象征着一款伟大的酒,在“葡萄星球”的两个半球之间,连接着双方的人民与文化。

2009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2009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

安尼施·卡普尔是印度裔英国雕塑家、画家及造型艺术家。他1954年生于孟买,1972年定居英国,并就读于霍恩比艺术学校及切尔西艺术学院。八十年代初,其第一批雕塑作品面世,以其简练的造型及浓郁的色彩,立即被公众所认知。卡普尔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构思:让观众进入一种“诗意的存在”,使之对世界和自我都产生全新的视角。此后,他的一系列作品问世:巨大的凹凸镜表现外在现实,在大块石材上挖出的神秘洞隙,聚苯乙烯的巨大雕塑表现出我们的梦境,有时可进入其中并发现奇异的微光……如此多的尝试,内在而深刻,随机而偶然,令人难忘,创作者本人却对此不置一语,只愿做个简单的表现者。

作为当代艺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普尔屡获殊荣,诸如1991年获得的透纳奖。其作品出现在世界各大美术馆及高端公众场所,诸如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2011年,其作品“怪物利维坦”在巴黎大皇宫展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他还受托为即将召开的伦敦奥运会制作象征雕塑。

他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2009年份酒标绘制的这幅水粉画,既庄严朴素,又绚丽如火,表现出大自然植物旺盛的生命力,是物质与光强烈碰撞的结晶。

2010杰夫·昆斯(JEFF KOONS)

2010杰夫·昆斯(JEFF KOONS)

菲莉嫔女男爵将2010年份的酒标绘制委托给了美国雕塑艺术家杰夫·昆斯。他1955年生于约克(宾夕法尼亚),是当代艺术的标志性人物。

昆斯属于波普艺术及Kitsch艺术流派,他善于在人们熟悉的物品上施以颜色,用变化多端的技术手段加以变形和再创作。他曾一度是全球在世艺术家中作品价格最高的人,2008年,其部分作品曾在凡尔赛宫展出,引爆激情。

在这里,昆斯对古典名作重新演绎:庞培风格的古壁画“维纳斯的诞生”,被昆斯用银色线条幻化为“船上的维纳斯”,这艘船,如同盛放美酒的高脚杯,在明媚的阳光下,将美酒载向远方……这正是罗思柴尔德木桐堡2010年份酒标。

2011盖•德•胡蒙(Guy de Rougemont)

2011盖•德•胡蒙(Guy de Rougemont)

菲莉嫔•德•罗思柴尔德女男爵将2011年份酒标的创作任务交至法国著名画家和雕塑家盖•德•胡蒙(Guy de Rougemont)手中。后者生于1935年,是法兰西艺术院成员。胡蒙钟爱鲜亮温暖的色调,他先是以规则的几何图形为标志,后来转向使用“蛇形线条”,蜿蜒波浪的纹路或加重或和缓了光与影的对比。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2011年份的酒标设计就以这第二种方式为基调:从亮金色到深红色,从葡萄树在骄阳下的明快,到酒窖中的昏暗,胡蒙用色彩向我们揭示了一款绝世佳酿的诞生过程。

2012米格尔•巴塞洛(MIQUEL BARCELÓ)

2012米格尔•巴塞洛MIQUEL BARCELÓ

2012年份的酒标由菲莉嫔·德·罗思柴尔德女男爵亲手选定,后者已于2014年8月22日与世长辞。该酒标由加泰罗尼亚画家和雕塑家米格尔•巴塞洛创绘。巴塞洛生于1957年,他创造的世界是现实和梦幻的融合,色彩浓郁,他用的混合技术和材质都为具有代表意义的事物赋予一种引人注目的立体感。

他为2012年份木桐堡创作的宏伟画作重现了酒堡自古的象征。两只面对面且左右对称的公羊不禁让人联想起一款名酒的平衡与和谐,这虽然是大自然的馈赠,但仍需人们辛勤作业才能战胜这一挑战,将馈赠展露无遗。

注:木桐全新的酿造车间落成,设计师为舞台置景师理查·贝都西和波尔多建筑设计师贝尔纳·马杰尔。

2013李禹焕LEE UFAN

2013李禹焕LEE UFAN

2013年份酒标的创作任务被委托给了生于1936年的韩国画家、造型艺术家和哲学家李禹焕。他对天然材料和简单形状醉心不已,通过一种富含强度、和谐与约束感的艺术魔力,激发出一种着迷于冥思的效果。在他为木桐创制的作品中,画上的紫色从最初的朦胧混沌,逐渐绽放为坚定丰满,就如一款名酒在酒罐密室中的耐心升华。

2014大卫·霍克尼 (DAVID HOCKNEY)

2014大卫·霍克尼 (DAVID HOCKNEY)

2014年份酒标的创作任务被委托给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他生于1937年,出身波普艺术,对无论是丙烯颜料还是IPad这些最现代的技术都能信手拈来,同时,他也推崇传统形象派,在肖像画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用明亮、对比的色彩展示人或物。

大卫·霍克尼是菲莉嫔•德•罗思柴尔德女男爵(于2014年逝世)的私人好友,借此作品,向她表达出心中的敬意。一对璀璨的酒杯,讲述着一段周而复始的故事,从对一款名酒的希冀到名酒的绽放——这就是木桐的故事,她执掌多年的木桐的故事。

注:菲莉嫔于当年辞世,由她的三个孩子Camille Sereys de Rothschild,Philippe Sereys de RothschildandJulien de Beaumarchais de Rothschild来共同继承木桐酒庄。

2015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

2015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

2015年份的酒标略有所变化,成为新一代接班人——卡米尔·赛雷斯·德·罗思柴尔德、菲利普·赛雷斯·德·罗思柴尔德及朱利安·德·博马舍·德·罗思柴尔德,继2014年菲莉嫔·德·罗思柴尔德女男爵逝世后开始执掌酒庄的标志。菲利普·赛雷斯·德·罗思柴尔德代表家族的三位庄主,在酒标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2015年份酒标的创作任务被委托给德国人格哈德·里希特。他生于1932年,是绘画形式与技巧的鬼才发明家。他闻名全球,以体现出绘画和摄影之间、形象艺术和抽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基础进行创作。

他为木桐献上的作品是一种被他命名为Flux(流动)过程的成果,偶然与匠心兼具。艺术家将正在运动中的色彩固定于照片上,在完美的瞬间捕捉到一种变化与搭配:这与葡萄酒的调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种和谐的调配同样会赋予美酒以平衡、完满以及鲜活的特性。

2016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

2016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

木桐堡的庄主,菲利普·赛雷斯·德·罗思柴尔德、卡米尔·赛雷斯•德•罗思柴尔德和朱利安·德·博马舍·德·罗思柴尔德将2016年份酒标的创作任务委托给画家、雕塑家、影像艺术家和导演威廉·肯特里奇。肯特里奇,1955年出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这是木桐堡第一次邀请一位来自非洲大陆的国际知名艺术家为其酒标进行创作。作为各大博物馆的常客,也是各类著名奖项的得主,他提倡一种并不摒弃幽默与诗歌的“政治艺术”。

在他为木桐堡创作的作品——《酒神的喝彩》中,一排愉悦的剪影取材于提香、马蒂斯等多位大师画作中正在把酒言欢之人。确实,一款名酒首先代表的是一种欢乐,但同时,这款名酒也代表一种文化传承,推崇尊重与节制……就如2016年份的罗思柴尔德木桐堡!

2017安妮特·梅萨热 (ANNETTE MESSAGER)

2017安妮特·梅萨热 (ANNETTE MESSAGER)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的庄主,菲利普·赛雷斯·德·罗思柴尔德、卡米尔·赛雷斯·德·罗思柴尔德 和朱 利安·德·博马舍·德·罗思柴尔德将2017年份酒标的创作任务委托给了法国艺术家安妮特·梅萨热。她生于1943年,因其在图形和造型艺术领域展露出的天赋而享誉全球。她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形状和文字,并加以运用,从而营造出一个诗意的世界,时而欢愉,时而焦躁,此外,她的作品之中还渗透着对女权主义的推崇。

在安妮特·梅萨热为木桐堡创作的作品“哈利路亚”之中,她以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手法,将经常在圣经中同框出现的又受其所赞誉的两种元素——牛奶与葡萄酒,结合在一起。

2018徐冰 (XU BING)

2018徐冰 (XU BING)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的庄主,菲利普·赛雷斯·德·罗思柴尔德、卡米尔·赛雷斯·德·罗思柴尔德和朱利安·德·博马舍·德·罗思柴尔德将2018年份酒标的创作任务委托给了中国艺术家、作家——徐冰(出生于1955年)。

艺术家在为2018年份创作的酒标作品中,将外在表现之玄妙幻象运用得炉火纯青,借“英文方块字书法”加以阐述,看起来酷似传统汉字,但其实是由拉丁文字母构成。徐冰以此展现出他在语言方面的创造力,以他发明的一种独特文字为载体,将外文单词纳入中国传统表意文字的规则之中。

2018年份酒标上的两个方块字读作“Mouton Rothschild”,这一酒标也因此成为多样文化之间和谐包容的一个代表。

2019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OLAFUR ELIASSON)

2019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OLAFUR ELIASSON)

木桐的太阳虹膜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为罗思柴尔德木桐堡创作的酒标,即为该地的一副抽象肖像画。

酒标被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的金色横条代表着白日,而下半部分的深蓝色横条则代表着黑夜。瓶中之酒可透过中央的圆孔探视外界。围绕着这一与外界相连的窗口,一系列的椭圆线条形成一个圆环,描绘出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路径,这亦是太阳相对于波亚克,即罗思柴尔德木桐堡所在之地的路径。圆环中,处于分割线上侧的弧线以金色为底,位于最下侧的圆弧代表着全年白昼最短的一天,最上侧的则代表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在酒标的下半部分,以深色为底的白色线条,即太阳的轨迹落至地平线以下,脱离了葡萄园的视线。

在太阳轨迹线图的上半部分,狭长的8字图形以规则的间隔纵切圆弧。这些图形被称为“日行迹”,代表着在一整年内于同一地点观察到的太阳的路径。日行迹曾被用于天文学,还与日晷一同使用,让所报时间更为精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以及地球沿着自转轴自转,即为太阳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因此,日行迹的形状显示出了地球的运动轨迹及时间的流逝。多年以来,太阳轨迹线图、天文现象和导航仪器为这位艺术家的许多作品激发了灵感。2009年,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曾每日在同一时刻拍摄天空,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捕捉到了一条日行迹。

据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木桐的太阳虹膜”就是在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的一整年中,所有日升和日落的图像。无论是白日还是夜晚,每一个参与到葡萄树生长周期的时刻均在图中有所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图像就是太阳在葡萄园中的签到记录,它向我们阐述着年份的自然条件,以及葡萄酒与其出生地之间的亲密联系。品鉴一款葡萄酒,就是与一地的环境、土壤及其气候、四季和光线建立联系。而透过酒标中央的瞳孔映射出的葡萄酒,则饱含金色的太阳、土地与天空;既刻有当地的局部特征,又承载着天空的印记。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择喜一瓶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