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
香火永续
在泉州我几乎都是打开地图开启暴走模式穿街逛巷。一路偶遇各种庙宇、教堂、宗祠、闽南古厝… 即使这些建筑风格大相径庭、各有特点,却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我感受到这座城的包容,真可谓是万巷不离其“宗”。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吸引了大批外国客商。他们助力了各地货品的往来,也带来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更带来了自己的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等30多种教派,从世界各地的宗教相继而来,在这里留下痕迹,造就了一座标本式的中国宗教城。而让我有相似感觉的地方,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了,同样的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在这里神祗与世人为邻,宗教共容。
泉州人多信佛,不论是开元寺、清净寺、府文庙、铜佛寺、泉南堂,从来都是不缺香火,更不用说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拜土地公的关岳庙和天后宫,用人声鼎沸络绎不绝都不足以形容那个“盛景”。而当地人三不五时就要提前购买蔑香、金纸、喜多多、旺旺、水果,拎着红色塑料袋或担着烧香拜拜的竹编篮去铺境小庙为神明庆生、以及大型民俗活动盛装出席的日常了。很多临街的商铺里面卖的也是各种祈福祭拜的器具物品,有个店家跟我说:“我们泉州人都是按照农历来生活的啦,每天忙于一些小事”。的确,除了炒香拜佛,泉州的民俗活动、节日庆典也是实在太多太多了,或许你会觉得“怎么事这么多”,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习惯并享受着于自己所营造的仪式感,这样的日子有盼头、有烟火气、更有人情味。
也是在泉州,我第一次仔细观察在各个庙宇里的虔诚祈福的人们,他们身着朴素,有举着线香嘴里小声默念的,有跪在蒲垫上双手合十的、有拿着签筒的求签的、还有来回掷着两块月牙形状木块的… 我对这两个木块非常的好奇,以前只从老港剧台剧里看到过,于是我就去查阅资料。它的名字叫做笅杯,或者也可以叫做圣笅。笅杯最早出现在宋朝程大昌所著的《演繁露.卜教》,古人以蚌壳为货币,也采用两片蚌壳作为笅杯以求吉凶,视作用来与宫庙神明沟通求问解惑的沟通工具之一。至今于闽台、潮汕地区普遍使用。笅杯凸面称为“阴”或者“俯”;平面的称作“阳”或者“仰”,手持之人在求签之前,先想好要求神明什么事情,然后投掷,通过判断笅杯落地后呈现的形态,以解读神明的旨意。
笅杯一般会出现3种情况:1)一上一下:也叫做一阴一阳。这种结果是好的,它被叫做“卜有杯”,意味着所求之事,神明允许以及准行之意,那么求签的结果是灵验的。2)两个都是往下的:就是都是阴的那一面朝上,这个叫做“笑杯”,但这个笑,意味着冷笑,也就是说求的结果,吉凶参半,事态尚不明朗。3)两个都是往上的:也就是阳面在上,这个叫做“卜无杯”,就是神明没有答应求的东西。另外,尚有“立杯”形态,即两片笅杯的其中一片或两片无缘由立起,站立在地面上,这种现象非常少见,故而也代表事情不单纯或者神明另有交代指示。
说实话,看到一排阿婆在菩萨像前抛掷、甩签,哗啦哗啦声不绝于耳,每个人的祈祷在香火弥漫中都无比严肃又真挚,这场面让我肃穆和震撼的。以至于我也希望能有机会为自己在神明前“算一卦”。
开元寺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檀声“指的是始建于唐朝的泉州大开元寺,这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除了全国四大名塔之东西双塔外,还保留国内古建筑中罕见的大雄宝殿、众多印度教遗迹遗址、海丝文化的特征依旧保留寺中,让人可以回溯那段历史。
我去的时候刚好赶上元旦假期,开元寺前不宽的街道人声鼎沸,入口排起长队,让我少了兴趣,于是决定节后再来,我更期清净肃静的寺庙。进入开元寺,寺院的墙似乎隔绝了外面的城市嘈声,这里是另一番天地。即便不拜拜,也有很多探访之处。
在开元寺大雄宝殿回廊的十六角柱上,我们至今可以看到,印度的神话故事图案;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上的72幅狮身人面浮雕”诸多迹象显示,印度与佛教几乎在同一时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从印度克罗马的洱海海岸,经马六甲海峡到达泉州,中印宗教文化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融合。
东西二塔可以说是开元寺乃至泉州的地标性建筑了,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塔身结构虽为花岗岩,却是宋式木构的高仿之作,细节一丝不苟,基须弥座雕刻精美。如果是古建筑爱好者,那么站在塔下,不论从斗拱、皿斗、塔檐、塔刹、阑额这些保留着宋代建筑特点的部分,都能让人停驻细细端详好久。
元妙观
在泉州东街的状元街,有一排的牌坊,其中两座分别刻着“白云古地”、“太康肇始”各四个大字。俗称“天公观”的元妙观就在这两座牌坊的南侧,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道教在泉州流传一千多年,宋代以后,儒、道、释为格局的文化思想形成,对泉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泉州的岁时、婚事、生育、寿庆、丧事等民俗,无不打上道教的烙印。进入元妙观后,便能切身感受到观内的“火热”,过平安门,钻钱眼,现代人祈福求签算命的思想依然在传承,信仰依然是一个十分悬念的东西。
元妙观在近代毁圮,后为重建。如今的元妙观延续并改进了闽南传统建筑,集漆金、瓷雕、木雕、石刻于一身,灿烂华丽。东西外墙八个石窗和殿后五面墙壁分别嵌有雕刻了道教故事图案的石雕、砖雕,殿顶共有飞檐九条龙脊,脊上雕有老君炼丹炉、飞龙、麒麟和各种道教饰物,充满着浓浓的道教文化色彩,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信徒对天国的无限遐想,道观应有的仙气,在这檐脊间便已散发得淋漓尽致。
观内外仍然现存有七口丹井,其布列成北斗星座状,称七星井;一口笔直向天的锅炉引人入目,传闻他们都为道士炼丹所用。在锅炉旁铺着一块布,上面有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奶狗,任人接近狗妈妈都会跑来咆哮几声。也有前来拜祭的人带来狗粮给观内道士,狗妈妈倒也允许她们亲近小狗。“道法自然,三生万物”,空闲之余不妨也到此处一逛,也许突然就茅塞顿开,点化成仙了呢。
清净寺
在鲤城区涂门街一众中式寺庙、祠堂里,融合着一座特别的清真寺 – 清净寺,与50米旁的关岳庙并列,风格却毫不违和。清净寺由阿拉伯穆斯林创建于回历400年,即公元1009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独具典型古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国内罕见的石结构清真古寺。清净寺是泉州海外交流的重要史迹,也是同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清净寺的大门楼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形式建造,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有着和中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第一尖拱大门穹顶正中衔接外层,精雕三层穹形尖拱顶,倒悬一朵雕刻精致的辉绿岩莲花。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主要的内容是“真主万能”。因为是一进门,站在门口售票的工作人员总是在催促人们不要停留阻塞交通,所以,我只能趁人少的空隙,抬头仔细观摩。
与门楼相连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屋顶因1607年的地震早已荡然无存,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殿内原有12根石柱,但如今只能看到9根残柱。地上已经长满了草,上面依旧立着柱基、柱础等遗迹,很多游客在此席地而坐,霞光晚风间微微吹起的衣角,足够惬意。寺内色调“清淡”就更显开阔,青石砖墙,搭配茂绿的棕榈树,有一种让我穿越去到摩洛哥和卡塔尔的感觉。
崇福寺
其实在泉州走过路过这么多庙宇间,让我觉得最舒服的是崇福寺,寺中清幽静谧,相比起那些“圣人鼎沸”,这里真的是另一方天地了。寺院游客不多,僧人带着几位施主按照既定路线带着他们礼拜。池中的莲花含苞待放,净澈的水面影射屋檐蓝天;快要成熟的杨桃挂在枝头,与古朴的建筑相互辉映为寺庙带来些许灵气,映证了寺里牌匾那句“南天春意盎然一尘不染菩提地”。
“佛国名城晨钟暮鼓声声振彻华藏界;松湾古地斜塔长垣处处蕴涵妙法门” 这是用来描述崇福寺“镇山三宝”中的“大洪钟”。“大洪钟”悬于钟楼之上铸于明初,以1600多斤纯铜铸造而成,钟声宏亮,相传钟声可达泉州洛阳桥畔,每至斜阳晚照,悠然的钟声便在宁静的寺内响起,称为“崇福晚钟”,也是泉州八景之一。另外两宝是晋代所建的“应庚塔”,塔身有七层,上有浮雕,虽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比开元寺东西塔还早;还有“千人鼎”,此鼎高达六尺,直径五尺,传说可供千人饭食。
“不行宗教旅,枉到刺桐城” 走在泉州街头,无需刻意探寻,便能与各种宗教文化撞个满怀。古往今来,宗教如土沁般渗透在泉州的角角落落,涵养着世世代代包容的泉州人。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关于我
以「一人一车一行李箱」的方式,去过48个国家400+城市的红唇姑娘
公众号 SkaeyMin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游旻Skaey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暑假想去厦门旅游,有什么推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