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份,我写了一篇自用华为智能手表横评的文章《智能手表到底智能在哪儿呢?》,在文章最后写到“在购买三款手表使用后,让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在升级到硬件配置最高、监测功能最全面的WATCH GT 3 Pro后,似乎对于锻炼过程的辅助帮助来讲,有用又没用。”
但实际上,作为华为全家桶用家,智能手表作为、随身佩戴的生态产品,基本上是每出一代,口头上说“提升不大”,但最后身体还是非常诚实的,在用上最新款后,心里还是会默念“真香”。
但天天吃龙虾鲍鱼海参也有想换换口味时候,最新一代产品应该是功能最完整一代了,但我承认确实在付款一刹那犹豫了。
说是新款,倒不如说是“挤牙膏款”。
就在数字系列上单独增加一个心电图功能,升级个心率监测传感器就当新款来卖,这“牙膏”挤得未免有点过了。
把买过的三款智能手表放在一起,或许最大区别就是名称不同。这里丝毫没有加工夸大说法,因为老款手表可以在新款手表“新功能独占期”过后,通过OTA升级支持部分新特性功能,这对于老用户来讲,确实良心,可对于购买新表的用户来讲,就真没觉得在用新品。
可能这是为了缩小新老用户心里落差吧。
对于迭代到第四代连外观都不舍得改,还继续使用古早更换表带方式的华为来讲,只能说市面上竞争对手实在是太少,对于只需躺平就能凭借其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获得不错收益的品牌来讲,自然就不会考虑的太多。
估计这种不思进取“挤牙膏”的局面,很快就会被OPPO打破。
虽然OPPO Watch 3 Pro被OPPO官方定义为“全能新旗舰智能手表”,但在我看来,用安卓智能手表的“分界点”来形容这款产品也不足为过。
安卓手表自发布以来,虽然有十多年历史,但因本身受限于上游供应链以及软件生态,在我看来只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和苹果真无线耳机出现后,国内众安卓厂商推出的低价真无线有异曲同工之处,当安卓在看到苹果手表大获成功后,也立马推出了各种手表产品想分一杯羹,但殊不知,不管是资源整合能力、软件生态、手机应用协同等,当时的安卓手表都更像是大号手环,并不能和苹果形成直面竞争。
之后进入到第二阶段,就在安卓阵营中出现了两大不同发展方向,一个以强调健康监测,运动手表形态出现的华为派,还有一个是以时尚佩戴、讲求独立使用,并和手机有叫多联动操作手的OPPO“全能”派。
他们在各自手表赛道上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而到第三阶段,则发生了细微变化,在第二阶段是“背向而行”,朝着完全不同方向发放,而现阶段推出的产品,则变为了“相向而行”。这也让智能穿戴赛道变得拥挤。
不过想要在这条赛道上冲破终点,夺冠,除了要使出浑身技巧外,身体素质要更为重要,换到智能手表中,就是处理器硬实力。
性能是手表体验的“基石”
我对智能手表是否需要高性能处理器这个事情,始终觉得是矛盾的,比如苹果手表虽然采用了性能比肩手机的高性能处理器,但是依旧没有逃过续航厄运,目前依旧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官方的重度模式)只能使用两天。
用高性能处理器,续航扛不住;不用高性能处理器,系统不流畅。而对于错综复杂的安卓智能穿戴生态来讲更是如此。
如何在既保证性能时,又延长手表续航能力?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如果要做一款全能旗舰智能手表,面临的难点其实主要还是集中在“调优”上,OPPO Watch 3 Pro这次搭载了性能最强的高通骁龙W5可穿戴平台,相较上一代芯片骁龙4100,骁龙W5系列最大的改变在于,制程工艺从12nm升级为4nm,协处理器芯片从28nm升级为22nm。
在处理器核心方面,骁龙W5系列搭载4颗Cortex-A53核心,频率达到1.7GHz,GPU从A504 320MHz升级到A702 1GHz,相比于4100平台来讲可以说性能提升巨大。
从参数来看,在性能上和高通625这颗处理器性能相似,那性能到底有多强?考虑到大众用户使用习惯和系统稳定性问题,就不用跑分这种非常极端形式展示了,而是用一种符合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测试方式:装满手表应用商城中的APP,之后进行打开退出再打开看流畅度形式测试。
在安装了常用的第三方APP后,我发现打开瞬间就可以运行,而再退出,依次开启多个APP后,依旧能够通过多任务流畅切换。
但在测试时发现,在这种高负荷场景使用下,系统电池电量仍有明显的下降,这就给准备开通eSIM卡,把手表当手机使用的朋友带来了一定焦虑。不过这里要明白一个逻辑,OPPO不是让你脱离手机来完全吧手表当做手机,而是作为“副机”来用,因此在软件方面则也多是提醒辅助类为主,还是需要搭配完整APP来使用。
在使用第三方软件时,这种频繁调度处理器,连续读写还是会占据大量系统资源,带来一定电量损耗,比如像我在白天正常使用情况下,可能极端场景就剩20%电量,这时候一般智能手表会开启“大号手坏”模式,但这就带来一个使用感受割裂的状态,前一秒还用手表回复微信,后一秒进入到大号手环模式开个日历都卡顿。
显然解决这种问题的思路就是在切换过程中尽量做到“平滑过度”。OPPO是通过采用UDDE双擎混动技术,让高通骁龙W5芯片以及与Ambiq联合研发的Apollo 4 plus能够进行更为合理的协同工作,前者是性能保障;后者则更注重续航,低功耗场景使用的是RTOS系统,而需要使用第三方APP时,则使用的是完整的安卓系统。
在两者切换的全智能模式和轻智能模式下,除了后者没有第三方APP外,功能体验上基本没有差别,身体健康监测、运动心率监测以及各项自带软件都能正常使用,只不过在一些动画效果上,后者为达到省电目的给额外去除了,毕竟省电才是目的。
健康和运动
如果只看到一款智能手表可以连续打开100个软件不卡能够流畅运行,这未免也太不把智能手表中的健康监测放在眼里了。
智能手表不同于手机,在软件和硬件之间更加强调联动机制,因此手表传感器也要比手机更为复杂,从一定程度上讲,比手机对于传感器的响应要求更高,这也是我赞同手表使用高性能处理器的原因,毕竟我已经在其他手表上体验到核心处理器响应不高带来的一些问题,如监测到心率有明显变化不能及时响应;滑屏界面卡顿严重、发热、续航差。
需要第三方软件操作适合可以极速响应,在进行频次高、对准确性又有极高要求的身体健康监测上,又能保证足够算力,这其实都是处理器性能的直观体现,除了利用12通道光学血氧传感器带来更为准确的血氧数据监测,以及全天候心率监测这种在目前看来是个智能手表就有的功能外。
还有一项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身体监测功能:心血管监测。其实按理说这是在步入老年后才应该多关注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啊,压力大、应酬多、生活极其不规律,对于“传输”通道尽早监测也是好事儿,毕竟血管要是出现硬化可就晚了,很有可能引起更多疾病。
这次OPPO利用ECG + PPG传感器以及 Sense Cardio心血管评估技术自研了一套评估技术体系,看着复杂,其实只需要30s就能检测出血管弹性,这功能其实不用天天监测,平时喝个小酒监测下即可。
对于晚间有打鼾的朋友,我强烈建议佩戴睡眠,这代手表支持鼾症风险评估2.0,是利用鼾症风险评估算法融合血氧、心率变异性(HRV)、鼾声、睡眠基准心率、体动、呼吸、个 人信息等数据评估睡眠中呼吸问题,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夜晚佩戴后能根据多项数据得出一套完整的睡眠质量成绩,也能更直观了解到睡眠时各项身体参数。
当然OPPO Watch 3 Pro这次直接内置了ECG功能,目前在经有关部门评估审核,手表正式发布后就会通过OTA功能推送解锁。
此外,在使用的这几天中,我发现这款手表在“跑步模式”中确实要比其他智能手表显示与监测内容更全面,比如步频、步幅、最大摄氧量、有氧训练效果等,另外我也注意到,只要开始跑步就能立即开启心率防护,这确实考虑得更为周全。
当然从OPPO Watch 3 Pro这款产品中,我们能看到OPPO在软硬件中所做出的努力,但是在一些设计细节方面,我感觉还是和这样人性化设计有一些“割裂感”,比如在充电时候,手表并不能放平充电,只能“侧卧”这样特别容易划伤侧面,更不能表面朝下,很容易碰掉。
小结
其实智能手表从出现并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超过10多年时间,虽然目前安卓智能穿戴各个品牌发展方向和理念已经由“相背而行”变为朝着要在功能上实现“多而全”的“相向而行”,在处理器性能越来越强、传感器识别越来越精确的今天,对于产品来讲,提升确实巨大,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只是打开软件速度从等待5秒变为秒打开,身体监测也只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
只能说目前智能手表都在朝着“快而全”方向发展,能够让消费者获得使用感受上的技术“革命”技术并没有出现,
智能手表在手机品牌中,只是品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虽然正在和手机发生着“重叠”,但依旧无法取代手机。
那现阶段智能手表存在意义是什么?在我看来目前智能手表仍然只能算作是手机的补品,这就和HiFi器材中,除了解码芯片提供声音底层素质外,依旧需要类似电容这样的元器件来调整声音风格是一个道理。
智能手表只是在提供手机无法实现的功能,比如在运动过程中的心脏心率、血氧以及各项身体指标。
手表在“采集”到身体各项数据,传输到手机后综合手机使用时间,看屏时间后,智能地提供休息建议、各类事项统筹规划出的计划表才能体现出互联生态作用。
最后说说如何选
如果预算比较充足,想体验下目前安卓手表的“天花板”,又比较在意手表外观颜值,OPPO Watch 3 Pro是个不错选择,至少在这一两年内,性能都不会落后太多;如果预算有限,又想体验纯真的安卓穿戴系统,OPPO Watch 2 Pro同样是个不错的选择,价格也比三代便宜不少。
另外,和OPPO Watch 3 Pro一起发布的还有一款OPPO 手环 2,如果只需要一款续航时间长,希望只用来监测身体状况以及锻炼状态的“轻量化”设备,那么这款手环是个不错选择,它同样拥有周全的心率防护监测、心肺功能评估、血氧监测、睡眠报告分析,此外1.57英寸大小的屏幕以及500尼特亮度也保障了户外使用时,屏幕信息显示的“信息量”和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