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VC行业的合伙人不太够用了,虽然行业已经量产了,但是越来越多的情况都需要「合伙人」抬头,让我们这个行业的「合伙人」抬头一度很水。现在经济下行,行业调整,「合伙人」的含金量多了一些,但还是有很多场景对于这个 SKU 需求过大,其实是前几年 QE 放水的后遗症,未来估计这个品类会慢慢恢复正常。
我很久以前写过一篇建议大家重视投资经理的文章,现在我还是这个观点:VC本身是一个需要为前途未卜的企业站台的业务,是一个信任层层传递的过程,不像PE/Buyout是一个定价和交易为主的业务。VC的标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还称不上「资产」,基本上就是两杆枪和一句话的事,而PE的标的基本都是成名的地标性企业,都可以用DCF来算账,只是一个「谁」投资的问题。所以才有多年前讲KKR Nabisco案例的野蛮人系列,引人入胜,也有单伟建前辈单枪匹马拉着TPG去收购韩国第一银行的故事。PE都是资产驱动的。VC都是故事驱动的。
在互联网已经收场的今天,行业百废待兴,除了大家众口一词的半导体国产替代和新能源走向全球两件事以外,还有很多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在发芽,这些领域不像互联网,没法一通百通,所以才有人前两天说VC在高薪囤积化学博士。但化学博士们不是一上来就是合伙人的。中国VC的合伙人大部分都是从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另外一个阵营是医疗。TMT基金们今天已经转型成为技术投资者和倡导者,化学博士、生物博士、计算机博士……我们终于摆脱了这个行业「低学历」的历史(曾经有个小姑娘刚刚考上哥大的博士,听我介绍完背景之后直接说:「你们这个行业好像学历要求不高……」让我忽然哑语)。
但其实合伙人懂得不多。有上进心的老同志努力跟进时代,天天看公众号,但专业知识上距离自己的 Associate / VP 仍然相差很远。就算去报个在职研究生甚至博士,大部分都是化妆而已,就像我去请教CNS的教授,老人家说完全不知道免疫是怎么回事,问免疫的主任,人家对CMC工艺细节基本没经验……隔行如隔山在科技领域里非常明显;顾不过来的基本在用外包专家网络来进行项目筛选。很多跃跃欲试要创业的专家教授们一旦开始纠结「为什么我见的不是合伙人」就陷入了GP们非要见引导基金党委书记的怪圈:他不懂你,你不懂他。
其实大家过于纠结于抬头了。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家市场化机构,那么你见的人越多,你在内部获得的理解可能就越多,而创业者会非常需要机构内部真正懂技术和业务的专家来做内部推荐,这些专家经常是「投资经理」或者「投资总监」,在VC行业,职级是非常扁平的,从来都是谁有业绩谁上,而合伙人的核心功能其实是募资,就像科技创业创始人的一样,我们都需要募资;如果你面对的是国字头,那么这一层级的专家就更加重要,因为合伙人可能你都见不上几次,大家都要向上看,向上沟通,VC的合伙人们不也是天天追着母基金的投资总监们吗?
所以呼吁大家别凡事就要合伙人参加了,我们合伙人的名片上也没抬头,和我们行政小姑娘的名片长得一样。作为一名从2007年就开始有这个抬头的从业人员,我觉得年轻同事比我懂得都多,我天天追着他们问,所以建议大家也追着他们,他们才是真正推动项目往前走的核心力量。大家多关注点实质,少在意些形式,在今天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市场里面,一起做一些靠谱赚钱有潜力的项目,不香么?
说着说着我可能又得罪了不少同行,所以最后再为中老年合伙人正一下名:我们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经历的行业周期多,没有在市场暴涨之后退休高尔夫,也没有在暴跌之后挥别江湖,所以在一些大周期的投资决策中有一些优势,对于判断国内政策有一些积累,在技术和产品方面我们虚心向团队请教,但在动作急缓上我们确实更有发言权。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熊伟铭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