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Web3看作是一个正在前方向我们挥手的未来,那么,找到通往它的高速公路,可能是身在Web2的我们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务。
在Web3的生态体系中,区块链们就扮演了这个重要的“道路”角色:它们是走向Web3的基础设施,也是整个Web3发展的基石。其中,底层公链作为区块链最原生、流量最大的干道,它们的发展更是直接影响了人们前进的速度。
自从2009年区块链诞生之后,经过十余年的时间,底层公链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第一代始祖是比特币,第二代的代表是以太坊,第三代则是以Solana、Avalanche等为代表的新公链。
那么为什么公链需要更新换代,就用第一代比特币做“主干道”不行吗?原因在于比特币不具备扩展性仅仅只是加密货币,而以太坊和之后的公链才变成了一个真正的Web3应用开发平台。
简单理解,比特币就像是一条坑坑洼洼不能通车的路,虽然不能走,但它的出现给人们展现了可以到达Web3的可能性。而之后出现的以太坊和其他公链们则像是一条条可以通车的公路,路通了,各种各样的车就可以开起来,大家才可以装载各种材料工具真正开始Web3的建设。
过去这些年,以太坊作为首个“通车”的公链,占据着约7成以上的Web3相关应用的开发体量,是当之无愧的公链之王。但与此同时,随着以太坊在交易效率和费用上的弊端显现,也不断催生了一些新公链,它们试图在以太坊基础上继续优化“道路”路况,公链间的竞争大幕也由此拉开。
其中,近两年来发展势头最猛、有“以太坊杀手”之称的Solana就是备受关注的对象。
Solana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为长期困扰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思路,在这种思路下,Solana的交易速度能够达到以太坊的4000多倍,交易费用却仅仅只是以太坊的6万分之一。
虽然听起来令人振奋,但作为一个年轻的公链,Solana当前也饱受质疑。从去年到今年,Solana连续多次超长时间宕机,宕机的原因也是花样百出。这让之前靠超高性能风头无两的Solana最近丢失了大量用户,甚至被冠上“宕机链”的称号。
在不断的事故中,大家也开始怀疑Solana的创新机制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不可能三角”,而仅仅是保全了“效率”而牺牲了“安全”。
创新共识机制,试图打破“不可能三角”
那么首先,什么是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
在区块链技术中,存在着一个“三元悖论”——即去中心化、安全性、可扩展性(效率)这三者无法兼得。这个理论最开始由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提出,后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长期以来,很多区块链项目都被迫要从三个特征中选择两个。目前大部分都是牺牲了“效率”,选择首先保证“安全”和“去中心化”,以太坊也是其中一员。而牺牲“效率”带来的后果就是当大量车开始上路时,拥堵将不可避免,大家移动的速度会变得非常缓慢。
根据统计,比特币网络平均每秒可以处理5笔交易,而以太坊是 15 笔。相比之下,在我们熟悉的Web2应用中,Visa 的支付网络每秒可处理接近 2 万笔交易,淘宝的TPS(每秒事务数)能达到54万。因此,像以太坊这样的处理速度未来显然是无法满足大规模商用的。
比特币和以太坊之所以处理速度很慢,是因为它们所采取的都是基于的工作量证明(PoW)共识机制。
由于在区块链系统中,节点是各处分散的,所以为了实现共识,必须设计一套制度来维护系统的运作顺序并保证公平性。
怎么理解?我们用跑步比赛来举个例。假设有100个人分成10人一组百米跑步比赛,那么有10组的比分需要记录,但过去那种由事先指定好的评委来记录很容易出现贿赂作弊情况,所以大家想,不如我们100人一起来制定个条件选出我们都认可的人来帮忙记分,然后每记录一组就让他把结果发给所有人认定,大家再一起凑点钱给这个人做劳务费。这样既实现了去中心化,又能在所有人的验证下保证了结果的公正。
在这个例子中,大家制定的共同认可的选拔条件就叫做“共识机制”。比特币和以太坊的选人条件是按照“工作量”来制定的,其执行的方式是规定一个随机值,候选人只有通过大量的穷举计算才能找到这个随机数,从而“胜出”获得记账的权利,而这个不断计算找寻随机数的过程就俗称“挖矿”。
“工作量证明”的好处在于它的机制很安全,类似于“多劳多得”的机制也相对公平。但同时,由于所有数据都要在所有节点备份一遍、区块生成的间隔时间长所以也造成了PoW算力浪费严重以及交易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年也不断有人在研究新的、更高效的共识机制,包括以“多钱多得”为特点的“权益证明机制”(PoS)、基于投票选举的“股份授权证明机制”(DPOS)等等,但都无法同时满足中心化、安全性、可扩展性三大特性。
直到2017年Solana白皮书的出现,提出了以一种“权益证明机制”(PoS)+“历史证明机制” (Proofof History)的新思路。
所谓的“历史证明机制”就是一种创建历史记录的方法,用以证明某一事件在特定时间点内发生,从而减少全网络的验证时间。
此前,无论是在PoW还是PoS机制下,区块链上的时间戳是完全同步的。比如在此前的跑步比赛例子中,第一场比赛结束后,负责的记录人需要把比赛结果发给所有人验证,大家验证完了再进行下一场比赛。
但Solana则建立了一个全局可用的时钟,允许每个节点生成本地的时间戳。10场比赛生成10个不同时间的比赛结果,每个结果都有独一无二的对应的时间为大家提供验证。这就让数据更新以及数据状态处理不需要等待整个区块链网络同步,从而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提高了比赛推进的效率。
此外,Solana还采用了包括塔式BFT算法(Tower BFT)、海平面引擎(Sealevel)等技术来减少消息传递的延迟以及并行处理智能合约等,将平均新区块出现时间压缩至400毫秒。
这种新机制的出现,带给区块链“效率”上的变化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也完美“狙击”了以太坊。
从交易效率上来看,Solana每秒最快可以执行 6.5 万次交易,而以太坊约为每秒15笔;在交易手续费方面,Solana的平均交易费用为0.00025美金/笔,而以太链为15美金/笔。在目前所有底层公链中,Solana可以说都是速度最快、交易价格最低的平台。
备受瞩目的公链新星,当前正处于“不稳定”的发展困境中
Solana由两位前高通高级工程师创建,最早版本的白皮书在2017年就已经发布,2018年完成了测试网的开发。但在Solana正式面世之后,这种创新性的历史证明机制并没有立刻激起多大的水花。
Solana真正的“出圈”出现在2020年7月。当时,全行业正在经历NFT、DeFi的热潮,随着大量的交易在以太坊上进行,关于交易拥堵、手续费高昂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导致一些Defi项目外溢,不得不去寻找其他交易速度和性价比都更高的链来上架商品和应用。
这时,最大加密衍生品交易所之一的 FTX突然宣布要宣布采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 Solana 作为底层公链,来搭建它们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Serum。紧接着,A16Z和Polychain也领头为Solana注入了3.14亿美元的融资。地位有“币圈詹姆斯”之称的FTX CEO SamBankman-Fried之后还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Solana。
一时间,大量的目光投向了Solana,大家都好奇这个新公链到底是什么来头。
很快,凭借着直击以太坊痛点的高效率和低手续费的特征,Solana在圈内迅速声名鹊起。
2020年11月,Solana首次举行了黑客马拉松活动,邀请开发者使用并设立奖金,此后它保持了三个月一次黑客马拉松活动,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五届。开发者注册数量直线上升,从第一届的1000人增长到了最高1.3万人。
大量开发者涌入也让Solana生态快速扩张,目前已经有几百个涵盖NFT、支付、DeFi、游戏、DAO等各种类型的项目。除了陆续跟FTX、Coinbase、Robinhood等大平台达成合作之外,也不乏出现一些如Saber、StepN等出圈的创业项目。
从2020年11月到2021年11月,Solana呈现了爆发式发展态势。链上锁仓量(TVL)一度超过120亿美元,排在所有公链第3位,仅次于以太坊币安智能链。
但Solana也不是“一边倒”的好评。其中,随着用户规模扩大,Solana网络所显现的持续不稳定性,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对其丧失信心、选择出逃。
去年9月,Solana出现了首次超过17个小时的宕机,当时Solana链上的所有应用都无法正常运转,Solana给出的理由是因验证器内存不足;去年12月,Solana再次出现故障,网络处理交易的速度十分缓慢,事后查明的原因是遭受了DDoS攻击;今年1月,Solana再次遭受DDoS攻击,导致全网络性能下降;1月底,Solana宕机超过30个小时再创记录,给出的原因是大量交易引发严重负载;今年5月,Solana再次宕机7小时;就在一天前,Solana又又又宕机4.5小时……
对于Solana的持续宕机,用户自然也是忍不了。毕竟Solana上的项目大部分都是DeFi类的,一旦出现这种长时间网络崩溃,将对资产持有者和投资者都会造成大量不可追回的损失。
网络性能和稳定性的不足,也让Solana最近在公链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根据Defi Llama6月3日的数据,Solana链上TVL(总锁仓价值)已经降低至37.7亿美元,从高点跌了7成以上,排名也跌到了第五位。
因此,虽然Solana自称是为解决区块链“不可能三角”找到了解决方案,但除了在“效率”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外,Solana似乎还并不能保障 “安全”。
目前,以太坊依然以679.5亿的锁仓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公链。虽然Solana曾被业界誉为“以太坊杀手”,但从它当下的表现来看,还仍然远不能撼动以太坊的地位。
*注:封面图来自于Solana官方推特,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不同意使用,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