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箱油多32元,一辆电动车贵6000元,那对混动意味着什么?

317日夜里,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排队加油的景象,这已经是进入2022年以来的第五次油价涨上,有车主算了下,加一箱油要多花32元。

在油价上涨期间,因为受原材料上涨影响,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纷纷宣布电动车涨价,加上今年年初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因素的叠加,一辆电动车的涨幅6000元到上万元不等。

到底哪个更划算的算术题,就在消费者之间开始了。

在市场衡量着燃油车和电动车哪个更划算时,号称又能解决里程焦虑又省油的混动汽车已经在市场上活跃一段日子了。

混动车型能否平衡掉飞涨的燃油成本?电动车原材料上涨,是否会影响混动车型的价格?

最近,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微博上表示,还没涨价的,大部分是与电池厂商涨幅还没谈妥的。理想、岚图这些增程式电动车,虽然还没有宣布涨价,但也都面临着涨价的困扰。

图片来源:李想微博截图
图片来源:李想微博截图

电池成本上涨会影响混动车型成本吗?

今年,动力电池原材料锂、钴、镍都出现大幅上涨,来自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搜集的最新数据显示,317日电池级碳酸锂市场综合报价在48万元/吨至52.2万元/吨,而在2021年初碳酸锂价格仅为5万元/吨。与此同时,钴价也从去年初不到30万元/吨上涨至56.8万元/吨,导致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每度上涨200元左右,带来50度电的车型电池上涨近万元。

同时,硫酸镍的价格变化,使三元材料价格每吨上涨16万元至25万元,三元锂电池每千瓦时价格上涨31元至47元。崔东树举例,70千瓦时的电动车近期的电池成本上涨幅度达2000元至3300元不等。

但是,从目前混动车型的电池成本来考虑,崔东树认为,其成本上涨对混动车型的压力并不大,与此同时,油价上涨,可能会刺激混动车型市场。

以刚刚上市、搭载大容量电池的摩卡DHT-PHEV为例,其搭载的电池容量为39.67kWh,其成本涨幅预计在1000-1500元左右。

318日举办的2022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上,从未来发展和技术先进性角度,关于混动的发展趋势,也引起了行业专家们的讨论。

混动车型的发展会持续几年?

过去几年,中国对混动路线从游移,到将其确定为一个长期的技术路线,开启了中国品牌混动市场化的进程。

事实上,目前中国和欧洲对待混动的发展,尤其是这一技术路线对于降碳的真正意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欧洲更倾向于对燃油车一刀切,直接实行全面电动化。在中国市场渐渐火热的混动究竟会具有多久的生命力?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看来,混合动力本身的特征和优势,使其在电动化的市场化发展过程中,会有相当一段时间具有很好的优势和生命力,在市场上也存在很大的刚需空间,随着产业迭代发展,混合动力在未来至少五年都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

近来受到国际大环境影响,油价也迎来了历史高峰。

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波动,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副院长、智能网联电动汽车首席专家殷承良提出疑问:如果国际形势平稳可控,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影响下,未来5-8年,都是混动的上升期。如果出现油价上涨到混动都无法承受的情况,混动就会出现迅速的下降期。

殷承良认为,目前欧洲的情况,正代表了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对于欧洲电动化战略的影响。

此前欧洲很多国家宣布在2025年停止生产燃油车,实行全面电动化。以前外界认为欧洲的电动化战略有点过,但是今天看,石油的上涨已经达到过去的十倍,从这个角度看,欧洲的电动化路线就不显得激进了。

混动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孰优孰劣?

最近两年,从理想、比亚迪、到吉利、长城、长安都推出了混动车型。

星越L雷神智擎混动版 
星越L雷神智擎混动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向阳说,目前从国内乘用车混动技术路线来看,基本分为功率分流式的专用混动变速器,串并联的专用变速器,以及增程式的混动变速器。

从节能的效果来看,徐向阳也给出了其团队的研究结论:

对比来看,以整车的动力性相同作为标识条件,分析不同的A级车、B级车、C级车,得出结论,从节能的角度来看,串并联模式的变速器功率分流节能效果要好。

增程式变速器的节能效果最差,特别是在高速行驶的时候,车型级别越高,那么增程的能耗效果就越差。

对于目前主流的DHT专用变速器的差别,徐向阳给出的结果是:三档要比两档好,两档要比一档好。

从技术角度来看,殷承良表示,纯串联式的增程式应该第一个被淘汰。随着补贴彻底退坡,在失去政策刺激后,它的不合理性会显现出来。

然而,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节能并不是用户购车需求的唯一指标,同时,对于车企来说,基于技术积累和车型成本角度考虑,技术路线的选择也不是单一的。

技术终究要回归市场,比如看来是落后的增程式路线同样在市场上找到落脚点。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说,动力先进性可能要适配于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用户需求,然后去做产品投放。

在油价上涨与电池成本上涨的夹缝中,混动或许会凭借钻研技术,以及精准的产品定位,找到机会。

头图来源:吉利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