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rchegos中概股爆仓说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

Archegos基金在中概股爆仓这事,没啥好说的。风险偏好不同,食得咸鱼抵得渴。

但有些号称专业的财经传媒开始编故事这事,看的就叫人不痛快。

蹭热度可以,别搞故事会。

金融业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行业,普通的就像供水供电的基础设施。

就拿同样为Archegos提供PB服务的高盛和野村来说,一个成功脱身,一个不幸被烧。差别无非是风险管理能力的不同而已。大家都是产业工人,哪那么多阴谋阳谋。

客户来券商做PB业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加杠杆。券商为了给客户提供最大化的杠杆服务,会考虑不同交易之间的对冲效果,使用复杂模型计算不同情境下的组合最大损失,同时计算未来不同时间切面的不同情境下的最大损失情况(可以理解为时间轴上升了一个维度的VaR),从而计算组合应该收取的保证金比例。相较于每笔交易单独收取保证金的形势,组合保证金大大节省了保证金比例,提升了客户资金效率和可开展交易的边界。

给客户加了杠杆后,券商要尽量管理好市场突变时,客户穿仓的时候不要烧到自己的资金。

为了防范交易对手倒闭带来的风险,早在2004年学术界的代表Darrell Duffie和业界代表Eduardo Canabarro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Credit Risk for OTC Derivatives Portfolios: Exposure and Valuation。

所以高盛在08年之前已经建立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买个AIG的CDS防止它倒闭带来的风险完全是日常操作,跟阴谋论没半毛钱关系。

08年之后摩根斯坦利等几个大券商还在大规模的进行这方面的系统建设。跟所有的公用行业一样,金融业严重依赖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一砖一瓦搭起来的模型系统,管理复杂的金融风险根本不可能。

被媒体妖魔化的金融业,很少被人理解其赖以运行的基础设施有多复杂。单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这一小模块的基本性框架,可以看看Springer的小册子《Modelling, Pricing, and Hedging Counterparty Credit Exposure》。

所以这次高盛或者摩根在客户穿仓前能大规模抛售股票,跟阴谋论也没啥关系。不过是一家公用事业单位例行风控而已,就像你没交电费被拉闸限电没区别。倒是野村没能及时出手,要想想是系统没建,还是风险和业务两张皮。

媒体总想搞个大新闻。他们可能不喜欢正确、全面、复杂,只是想解痒。

但解痒归解痒,真误导了新入局者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理解,那是要负历史责任滴。

抛开坚实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切战略与雄心,都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StochasticWalker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