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一下第一篇论文发表

博四快结束的时候终于发了第一篇论文,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就用这篇文章记录一下以及介绍一下这篇论文,“Organization Capital and Executive Performance Incentives“,doi: https://doi.org/10.1016/j.jbankfin.2020.106017。SSRN上也有。

这个文章的想法来源是因为2018年的时候导师连发两篇JFQA,我看了看感觉其中一个关于organization capital(OC)和企业并购的论文挺有意思,于是就打算练练手在其基础上做点什么。我当时有个简单的想法,“go for the firm that an idiot can run”——自身运行效率高、拥有丰富组织资本的企业可能不需要很厉害的CEO,或者说一个企业如果可以依赖长期积累下来的内部知识来维持运转,那么其可能就不需要提供太多的高管激励。

本来以为是简单的想法,简单的实证,然而没想到一做就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完成。中间去各地开会,结果得到牛津大学的Thomas Noe教授非常详细的改进建议,于是加入了一些数学模型。然而关于实证上的identification依然比较艰难。先投了JFQA结果被拒,转投了JBF,有幸得到R&R以及编辑详尽的修改意见和两个审稿人的指导。第二轮的revision只让把数学模型放到appendix里去,一天时间修改,再一个星期就接受了。

总的来说对这篇文章没有特别满意,主要原因就是identification上的处理不够完美,两年时间也没有解决得很好。不过除此之外写作这篇论文的过程里也学到了太多。

个人来说,除开idea方面的东西,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两个工具/实证方法上的东西值得一提。第一是在处理robustness时候使用的specification curve analysis;第二是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时候混合使用PSM和dynamic DID(我们自己命名的方法)。

Specification Curve Analysis

关于specification curve,我之前写过一个介绍:

Adrian Gao:Specification Curve Analysis

在这篇论文里为了证实基准结果的robustness,我一共估计了32种不同的模型,比如说不同的关于高管激励的指标,额外的控制变量,不同的固定效应,不同的样本时间段。结果显示在全部的模型里,企业的组织资本和高管的激励都有显著的负相关。

Figure 2 from Gao, Leung and Qiu (JBF forthcoming)

这个specification curve节省口舌,一图涵盖了很多需要解释的问题。我大胆预测以后的顶刊里会越来越多的有这个图。毕竟几十个模型如果要制表的话实在太复杂了。等我提交了博士论文以后我就花点时间把做specification curve analysis的代码完善一下公开出来。

Dynamic DID

Table 6 里我们使用了一个“dynamic DID”。这个名字由来不可考了,我印象里是几年前某次我导突发奇想,于是我们就开始普遍地使用之。

在一个标准的DID模型里,我们有:

outcome_{i,c,t}=\beta_0 + \beta_1 treatment_{i,c}\times post_{t,c} + \omega_{i,c} + \gamma_{t,c} + \epsilon_{i,c,t}

注意这里我们用了cohort-firm fixed effect和cohort-year fixed effect,更加保守的同时absorb了treatment_{i,c}post_{t,c} ;另外我们没有控制同期变量,因为在treatment event之后这些控制变量可能也会收到影响,并且由于内生性影响到我们关注的outcomes("bad control problem")。

标准的DID是不错,不过我们还需要另外检验平行趋势假设(这一点我们已经先做了个PSM)。然而由于post-event的时间段也有3年,我们还想知道treatment effect的生效的时间。因此我们修改了标准的DID模型,把其中 treatment_{i,c}\times post_{t,c} 替换为 treatment_{i,c}\times d_{-2,t,c} treatment_{i,c}\times d_{-1,t,c} treatment_{i,c}\times d_{0,t,c} treatment_{i,c}\times d_{1,t,c} treatment_{i,c}\times d_{2,t,c} 。其中 d_{-2,t,c} 代表的是year t在cohort c里相对于event year是-2。由此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项的系数来同时观察平行趋势和treatment effect的生效时间。

Table 6 from Gao, Leung and Qiu (JBF forthcoming)

以Table 6为例,可以看到,以event year前第三年为基准,前两年的系数都是不显著的,这说明平行趋势基本是没问题的。event year、尤其是event后的第一年系数都是非常显著的,这说明treatment event是立即生效了,而不是在event后的三年时间里累积起来显著高于event前的水平。

我个人觉得这东西也是有点意思。最近似乎土澳这边的研究里用到DID的也渐渐采用了这个方法。我曾经跟导师商量要不我们做一个methodology的文章好好地分析一下这个dynamic DID的优缺点,然后去复现一些paper看看是不是可以做个大新闻,不过导师觉得这种事还是得有大牛来做。本来可以在下一篇文章做完后跟大牛商量一下,现在我也没兴趣了。


怎么说呢,刚得知acceptance的时候还是高兴的。我导师说他博士毕业五年后才发了第一篇JBF这档的论文。然而憋了两三年才发一个JBF还是不够啊,现在job market太残酷了。我们上届一哥们手上两篇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一篇Review of Corporate Finance Studies,三篇A刊,留了校去了会计系做associate lecturer;那个给了我很多改进检验的牛津教授的学生,一篇JF R&R,一篇RFS R&R,去了港大做助理教授。简直心态爆炸,感觉现在没有top3真的太艰难了……

Anyway,还是接着干活吧,愿望是抽到刻晴和把下面两篇文章送进top3……开始读博士时候说要把第一篇论文的doi纹在身上,现在我决定还是等到第一篇top3再说。狗头保命。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