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以提问者秦时明月的经历,他应该是最不需要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不过,基于某种不可宣之于口的理由,我还是决定来答这个问题。虽说答这个问题,的确有影响独立性的嫌疑,不过要用到这个答案,想必诸位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才是:)
正如前面罗先生所言,企业聘用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其目的不同,所需注意的方面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先易后难,先说一些比较简单的。
比如,因非资本市场业务,而需要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这种业务,对企业而言比较常见,比如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资金收支、利益输送、股权投资决策、招投标流程控制等),非上市业务的普通年审,应监管机构、股东方或者潜在投资者的要求进行的期间审计,协助监事会或者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财务检查等事项。这些都属于非资本市场业务,这类业务的特点是,业务趋于日常化流程化,基本上是公司治理层面的形式要求,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执业能力,除基础门槛之外,对于业务资格无明显要求。
从会计师事务所来讲,这类业务属于细水长流的穿插型业务,在淡季是非常良好的项目补充。承接风险和承做风险都比较低,对于拓宽业务脉络,积累人脉和声誉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对于企业来说,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过程,相比业务水平来说更看重的则是其沟通的便利性。由于在这类业务中,企业占据的甲方优势会比较明显,因此民营企业多采用以往有过良好合作关系的非年审事务所来承接,而国有企业则一般通过招投标公司来进行。因为这类业务对于会所得业务水平的要求不高,所以只要满足基本的硬指标就可以来做。比如企业对于响应的事务所,在行业排名或者类似业绩方面有要求,可以直接在招投标要求中写明这些要求。如果企业对于做这类业务的预算不高,或者不想花费太多的钱来做事,可以在招投标文件上约定投标价格的最高限额,这样经过招投标公司的招标工作,可以将不符合条件的事务所筛选下去。由于这类业务相对简单,因此从质量上讲不会因选择了不合适的事务所而造成对于业务本身有非常大的影响。硬指标的筛选对于最终的业务选择有很好的帮助。当然,所有的招投标的功夫都不在那几页招投标文件上,无论做工如何精美,相关项目承做人一定会在开标之前,和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沟通。这样的沟通,并不是外行想象的黑箱操作,而是对于没有在招标文件上说明的企业的业务目的和一些基本情况的深入了解,从而让业务双方都能更好的了解彼此的业务诉求,这样才能做好事情。
然后,我们来说一些比较困难的,自然就是资本市场业务。主要类别包括,非上市公司上市前的尽职调查或账务梳理,上市公司年报及其他证券业务,交易所首次发行证券上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H股),公开有限市场挂牌交易(新三板),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的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债券发行,资产重组和股权并购等业务。
这类业务有比较高的资格限制和业务水平限制。业务集中在本土前20大事务所和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手中,而且由于这类业务收费很高,所以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很大的议价空间。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过程,是双向选择的过程,除非你是独角兽那种超高质量的企业或者真是花钱不当钱的冤大头,否则,企业的优势会非常不明显。
通常来说,在这类业务上,企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途径比较少,招投标一定是已经和大家已经谈的差不多了之后,走流程的过场。前期的洽谈工作,会比较多一些。
相比之下,熟人介绍,就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做法。
资本市场业务圈子很小,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交流比较集中。我们的朋友圈就能体现出这一点,你经常能看见,你的A项目的律师团队的合伙人给你B项目的券商保代的朋友圈点赞,你经常会在朋友圈的评论中看到“咦,原来你们也认识啊”的评论。由于资本市场业务的门槛比较高,所以有资质的事务所其实就是那几十家,但这几十家会所因为牌子太大,人太多,所以不同的业务团队可能都分散在不同的大所内。前面那几位回答者也提到过,你可以排名来选事务所,但问题是,行业排名和承做在审IPO的数量,是一个品牌影响力的体现,是加分项,但不是说,你只要找这些排名靠前的事务所就能帮你。所以,你需要一个进入这个圈子的契机。你可以招聘一个有资本市场经验的董秘或者财务总监,最好是和你的企业所在行业的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人员,让他来给你介绍熟悉的中介机构。或者,你有熟悉的券商保代,让他给你介绍会计师和律师。这三者之间,有任何一方能为你所用,你都可以借用其人脉,为你筛选合适的会所或其他中介机构。
业务排名和有经验的团队不一样。要知道,由于企业所在的行业千差万别,每一个行业细分的企业的上市难度也会千差万别,所以要找准合适的中介机构,不如说,要找准合适的团队。同样是排名靠前的证券资格大所,有些团队对商品零售企业见解独到,有些团队在互联网游戏行业鹤立鸡群,有些团队深耕军工概念企业,有些团队则在金融领域独树一帜。而这些团队对外的名字,可能是同一个本土大所的名字,但如果你找错了团队,效率就会很不如人意。所以即使你能确定你选择事务所的范围,也要确定好团队。所以很多在选择资本市场业务会所的洽谈过程中,基本上第二次见面就要求合伙人带着业务团队来谈,因为很多对于业务研究很深的人,可能不是第一签字人或者第二签字人,而是项目现场总负责或者质控复核人,他们相比签字人更能了解业务的特质,从而让企业在进行资本市场业务过程中,规避那些可能出现的险滩和礁石。
在一些年以前,有不少拟上市企业迷信发审委委员所在机构这种说法,就是业务承接机构,必须有一位或者两位前发审委委员,这样能增加过会的几率。
这种说法是不是有道理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因为曾经的发审委委员毕竟对于在施行注册制之前的审核思路和审核流程方面,有非常独到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不是委员而是只做业务的话,是很难体会的。而这种优势,主要在发审委反馈阶段或者说在上会前模拟阶段,非常有用。
在中国,有一个常识,你需要了解。凡是做过发审委委员的中介机构人员,在卸任之后,很少有人能重返业务一线的,绝大多数人都只能从事质控或技术工作。至于原因,自然就是那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在资本市场业务中,需要请出这些大佬的阶段,都是非常靠后的阶段。但资本市场的风险,绝大多数都是在承做的第一年就会发现的。而在这个阶段,就需要对企业所在的行业或者对于资本市场业务理解比较深入的项目负责人,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和其他机构一起,协助企业,解决问题。
所以,如果你对标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上的中介机构人员,也是一条快捷的道路。但要注意一点,团队的口碑在圈子里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可以无底线的帮企业粉饰财务报表就是好的会所,在这个圈子里,只有能够妥善的解决问题,分摊或者降低包括企业和其他中介机构所有人的风险的团队,才是能够活的长久的团队。我曾听说过有个本土大所的团队,在审计过程中明知道被服务单位存在红线,不可能上市,但不告诉其他中介机构,也不告诉企业,按上市标准收了两年的钱之后,在报材料的时候翻出来了,不肯报材料撤出了。从而搞臭了名声,直接进了某券商的黑名单,结果让同属一个品牌大所的其他地方所团队也跟着丢业务的。
资本市场业务选择会所,或者说选择中介机构团队,都不是一个省心的活,而且也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很多会所团队在内部是追求100%上市过会率的,他们会爱惜羽毛,对于各项资质都不是非常理想的企业,他们也会拒绝业务,哪怕这个企业开出非常高的审计费用。同样的,在IPO业务竞争时,也会有不少大所的团队开出非常低的价格甚至要给企业财务总监额外好处来争取业务的情况,企业也要慎重选择,这个注意的要点,不是能在这个回答中能说尽的。
祝好运吧:)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助理应该去吗,还是找个企业做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