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号,是造车新势力们雷打不动的“排位日”,就连刚好赶上大年初一的2月1日也不例外。进入3月,上个月的“战绩”也如期出炉,相比一月来说,各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小鹏、零跑的跌幅甚至超过了50%。
先来看成绩单,蔚小理三家中,理想汽车本月成功登顶,交付量达到8414辆;小鹏汽车虽然较上月大幅下降,交付量仅为6225辆,但依旧保住了前三的位置;蔚来汽车则是再次跌出前三,交付量为6131辆。而哪吒汽车本月顺利从“第二梯队”挺进前三名,交付量为7117辆排名第二。
对于各家交付量普遍降低这件事其实很好解释,本就只有28天的2月,在今年还赶上整整一周的春节假期,如果再算上还在持续的缺芯等供应链问题,完全是情理之中。即便如此,考虑到当今普遍“唱衰新势力”的趋势,有几家还是给出了更为详细的理由,解释了交付量下降的具体原因。
理想:一招鲜真能吃遍天
理想此前连续三个月交付量破万,而本月没能延续良好势头,交付量仅为8414量,但与去年同期的2300量相比还是有着巨大差距。有关本月交付量下降的理由,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表示,是因受到春节假期与苏州疫情影响,部分零部件供应短缺所导致生产受到影响。
理想只靠着一款车型,能够长期跻身于造车新势力前三名,在品驾看来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理想ONE这款车的定位精准,瞄准了看重家庭出行的人群,在满足三代人共同出行这一使用场景的同时,又能很好地满足日常通勤上的使用,与MPV相比空间虽小但日常一个人开起来不会显得太“怪”,与其他燃油车的中大型SUV相比城市内通勤可使用纯电,降低能源成本;第二,几家第一梯队的新势力当中,只有理想采用了可油可电的增程式,在电动车还不够完善的今天来说,不乏也是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
预计在今年理想还将发布一款代号为X01的大型SUV。根据网传的信息可以看出,相比现款理想ONE,X01的车身更大、座椅布局更灵活,三缸增程器也将变为四缸。此外,还将配备空气悬架、电吸门等高端配置。
小鹏:工厂改造,期待三月成绩
小鹏在本月的交付量直接“拦腰斩半”,仅为6225辆。官方给出的原因则是在春节假期期间,对小鹏肇庆基地进行了技术改造。预计改造后的工厂将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
自去年小鹏G3的中期改款G3i上市后,小鹏全线产品都转移到了自有的肇庆基地中生产,正式与海马代工说“拜拜”。肇庆基地的二期项目也在去年年中启动,预计建成后的年产能可达20万辆,本次的工厂改造与二期项目虽然并无直接关联,但两者都将会推进小鹏汽车的产能提升。
目前小鹏共有三款在售车型,分别是轿车的P7、P5与紧凑型SUV G3 系列,产品线上缺失的中大型SUV G9也将于今年正式上市并交付。小鹏今年或许可以冲击更高的月交付量。
蔚来:ET7月内交付
蔚来连续两个月交付量跌出新势力前三。本月仅交付6131辆。蔚来汽车传播高级总监兼公关总监马麟在第一时间也解释了交付量下降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在春节假期工厂停工,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2月份生产了部分ET7的样车、展车与试驾车。同时马麟还表示,ET7将于3月28日开始交付。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蔚来的主要优势并不在车辆本身,而是换电以及各项配套服务。目前蔚来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组成了不小的充换电网络,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使用电动车时的里程焦虑问题。
在今年,蔚来也将从产品上开始发力,NT2.0平台的两款轿车ET7与ET5将相继交付,同时,今年还会有一辆该平台的SUV车型ES7正式亮相。在辅助驾驶、车辆配置等方面都将比此前的产品有所提升。
从蔚来的整体售价来说,即便是目前最便宜的ET5起售价也超过32万元,因此在未来可能还会存在交付量“跌出前三”等情况的发生。而蔚来的目标对手本身也不是“新势力”们,而是BBA等豪华品牌。
哪吒: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虽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哪吒一直被视为新势力的“第二梯队”,但其实哪吒的交付量已经不止一次冲进前三。本月更是排到了第二名。有媒体用到了“捡漏”一词,而在品驾看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更合适。
哪吒连续两个月进入新势力交付量前三名,在本月的交付量也达到了7117辆,如果只算纯电车的新势力,哪吒在本月已经当上了“冠军”。哪吒更注重下沉市场的发展,目前在售的两个系列哪吒U与哪吒V售价区间在6-17万元左右,能提供400-600公里左右的续航,车型均为紧凑型SUV。在低价的同时也兼顾了实用性。
今年,哪吒还将会发布首款轿车哪吒S。这款车的定位更加高端,车身长度约为4米8,轴距2米9,在性能、续航、以及智能化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哪吒此前还与华为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自动驾驶领域有望用上华为的软硬件。提升产品力的哪吒如果继续走高性价比路线,未来更能站稳现在的位置。
小结
每月的新势力榜单,其实更像是学生时代的“校内考”,而对于新势力们来说,真正的“高考”则是与传统车企们的较量。2022年各家新势力需要面对的问题,不仅是补贴退坡、供应链紧张,还需要应对传统车企们发布的众多新能源车。整个新能源市场仍将增长,但最终留下的是哪几家目前仍然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