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中国火星车的诞生背后,可以有多浪漫?

以中国神话命名的一系列航天任务,展示了中国航天人的浪漫,但这些浪漫其实远远不止于这些命名上,它早已经刻在了航天人的骨子里。

在今年的诸多航天成就中,作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重要部分的“祝融号”火星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在火星表面巡视探测的国家,它也是中国第一个在地外行星表面运行的巡视器,任务周期十分漫长。去年7月23日,“祝融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随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经过10个月之久的飞行在今年5月15日降落火星表面,并且直到今年8月15日,在火星表面运行了90个火星日后才终于圆满完成了巡视探测任务。

不过自从完成既定的任务之后,尽管“祝融号”还继续留在火星执行拓展任务,人们对它的关注度似乎已经降低了很多。

被荣誉的光环包裹、在太空里飞了一年多……这些大概是许多人对“祝融号”仅有的了解。

但事实上,祝融号的诞生过程里,充满了中国航天的浪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员贾阳在最近的一场公开演讲中,科普了祝融号的各种设计细节和工作原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也是“祝融号”的设计制造方)。这个在中国科学院的“格致论道”科学文化讲坛上进行的分享,最近公开了视频实录。而奔着科普学习去的观众纷纷表示,贾阳和中国航天人真的太浪漫了。

在演讲开始,贾阳就明确了我们的目的是要“做一辆漂亮的火星车”。

不是一辆“厉害”的火星车,而是一辆“漂亮”的火星车,这样的表述还是第一次听到。原因在于他觉得火星很美——像是火星表面凝结的二氧化碳让他联想到了老家吉林的树挂(雾凇),火星上疑似过去的河谷会让他想把这里改造成漂流的景点。

火星表面凝结的二氧化碳
火星表面凝结的二氧化碳

那么怎样造一辆漂亮的火星车呢?贾阳举了一个给“祝融号”设计车标的例子。

“当我们的火星车在地面上做了严格的试验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车不够漂亮,尤其是桅杆上像是人额头的这个位置……看起来有点像七月十五(中元节)出来散步的感觉。”台下传来一片笑声。

他们想了很多种美化方案,开始想放一个中国结,但“觉得把中国结放脑门上好像也不太对”,还有小朋友出主意画个“王”在上面。最后被采纳的还是用书法写一个“火”字上去,但用哪一种书法也挑选了一番,最终从几千张“火”字里投票选出了一张看上去最端正的字体——取自黑龙江海林市出土的一枚名叫“桓术火仓之记”的印章。

贾阳说,他还把“火”字车标的另一个备份用相框裱了起来放在了自己办公室里。

火星车上的车标(左)和备份车标(右)
火星车上的车标(左)和备份车标(右)

“祝融号”还有一些“漂亮”之处是后知后觉的。

比如在给它设计太阳翼电池板的时候。因为火星比月球距离太阳更远,所以“祝融号”的太阳能电池板会设计得比“嫦娥五号”这样的月球探测器面积更大,让设计师们头疼的是怎么才能在保证太阳翼面积的前提下也能让火星车正常工作(比如火星车承载大面积太阳翼的平衡问题)。

同样是在否定了很多方案之后,他们最终选择了下图右下角这种:

“整个演化过程到了最后收官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设计的火星车很像一只蝴蝶,而且是一只蓝色的闪蝶。”为此,贾阳还特意去某宝上买了一个蝴蝶标本,于是他的办公桌上又多了一个摆件。

类似的例子还有“祝融号”车轮上的“中”字。

这个被很多河南人点赞的设计最开始其实是出于非常实用的目的,火星车的两个后轮上各有两个凸起的“中字”,为的是检测火星车的行进情况是否正常,

“如果我们发现两个 ‘中’字之间的距离是1米,就证明火星车正常行驶在火星比较坚硬的地面上;如果两个字之间的距离只有0.5米,那就说明火星车在打滑,很可能伴随着一个比较大的沉陷,就比较危险了。最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测量车的滑移率。”

然而这个“中”字却成了“祝融号”最浪漫的彩蛋之一,被很多网友认为代表了某种情怀。

贾阳还用很多很通俗的话语解释了“祝融号”的许多设计(抑或设计灵感本就来源于此)。像是为了应对火星上会出现的沙尘暴天气,仿照荷叶不会被水珠打湿的原理给电池板做了特殊处理;为了给离太阳较远的火星车储存能量,在给火星车穿好一层气凝胶做的“棉袄”的同时,也仿照蔬菜大棚的原理给火星车顶部设计了两个像望远镜一样的窗口……

这些听上去都像是“理工男的浪漫”的另一种翻版,会让人觉得“祝融号”不只是一台冰冷的机器,而是包含了很多类似生活的智慧在里面,反倒亲切。

其实在贾阳的表述里,也不乏很多细致的情感。

你可能对何同学毕业时拍摄星轨的那则视频印象深刻,贾阳也做过类似的事。前期在对“祝融号”做EDL(进入、下降和着陆)测试时,他在晚上会来到试验的钢架下,对着正上方拍摄实验星星的运行轨迹,还组成了一组摩斯密码,翻译过来是“天问一号”。

他给这张照片起了两个名字,比较“俗”的名字是《天上的星星会说话》,比较“雅”的名字是《星辰密语》,“算是表达启程之前的祝福吧。”

在乘专机飞往文昌的路上,贾阳注意到飞机往西边拐了一个弯,刚好经过广西阳朔——阳朔恰好是“天问一号”要去地方的经纬度坐标换算到地球上对应的位置。这个旁人可能都不会注意到的细节,他觉得“冥冥之中是在祝福我们此行使命必达”。

他还很喜欢写诗。在“祝融号”的全部准备工作结束、等待发射的一个晚上,他睡不着看着窗外每天和同事散步的地方,路旁闪着农民养鹅和鸭子留下的一盏蓝灯,觉得那“代表着我们心中的一种盈盈的希望”,于是写了下面这首诗。

贾阳说起中国航天人的希望,用的还是火星的例子。

在火星会看到各种在地球看不到的奇观,比如火星表面的日落是淡蓝色的;火星没有地球上的日食景观,有十几秒钟的火卫一凌日;能在火星看到的百年一遇的奇景是地月系统凌日,也就是能看到持续三个小时之久的地球和月球从太阳表面缓缓滑过的场景……

“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探索火星的意义在于为人类增加一个视角,从这个视角看火星、看地球、看太阳系甚至看整个宇宙,也包括审视人类自身。”

科学的极致是浪漫。贾阳其实代表的是这一代中国航天人的浪漫,就像“祝融号”的命名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人类往更辽阔的宇宙探索的愿望:

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首辆火星车命名为 “祝融”,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而贾阳在演讲里也把宏大的太空探索的意义归结为了与每个人都相关的浪漫情结:火星自转一圈是24小时40分钟,地球自转一圈是24个小时。那么每隔37天,“祝融号”火星车和我们地面上的北京就会经历同一个时刻。

“我把它做成了一张图片,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天涯共此时。”他说。

“在我们过去的三个月里,祝融号有三个时刻和我们是共此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