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给所摄视频调色,我整理了这份图像配置文件学习笔记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前言

无反相机的出现是革命性的。除了取景方式的改变,我觉得,用户感知更明显的是视频功能的下放。在无反相机兴起之前,视频录制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友好,但是随着无反相机的普及,带来的是越来越靠谱的对焦系统,以及丰富的图像配置文件选项(Picture Profile,简称PP),让用户有着更大的调色选择空间。

最近我也在学习使用索尼微单进行视频的拍照,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对索尼微单的视频设置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把自己使用过程中的「笔记」分享给大家。

虽然我以手上的索尼微单作为蓝本,但是和其他品牌的无反相机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我会尝试总结一些比较共性的内容,让不同品牌的「股东们」都能够有所收获。

图像配置文件的位置

因为索尼相机菜单是出了名的难找。我就顺便给大家说一下图像配置文件的位置啦。

有两个位置可以找到更改图像配置文件的地方:

  1. 如果没有对图像配置文件所见的位置进行大幅度的更改,点击「Fn」按钮 – 点击「PP」按钮 – 在左侧界面选择PP值。我手头上的机器只有 10 个 PP 值,具体 PP 值代表的含义,需要点击「>」按钮进入二级菜单,在菜单可以看到相对应的色域等信息。
  2. 用户点击「Menu」按钮 – 点击「影像质量/影像尺寸1」- 翻到第 12 页,点击「图像配置文件」
不同PP值能够对视频风格做出调整
二级菜单可以对伽马、色彩模式(色域)进行调整

图像配置文件存在的意义

在了解一系列的参数之前,我们要知道图像配置文件存在的意义。开门见山地说,图像配置文件的存在是为了我们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视频风格预设」,提升自己的拍摄和后期编辑效率,并最终实现效果的最优化。比如说:

如果你需要简单地记录生活,对记录的便捷性比较看中,你就可以直接选择以 Rec.709 的图像配置进行录制,曝光和对焦控制好,就可以即拍即用。

如果你在拍摄视频作品,有比较高的调色需求,你就可以选择以 S-Log2 或者 S-Log3 的图像配置进录制,以期获得更大的后期调色空间。

如果你对视频的调色还不是很熟悉,但是希望可以进行一点初级的调色,你可以选择 HLG 的图像配置进行录制,在实用性和时效性上取得一个平衡。

当然,决定编辑效率和视频质量的因素不仅仅是图像配置文件,还需要对色深,色度采样,色彩空间(色域)进行一定的设置,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

色深和色度采样

在我们了解色彩配置文件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另外的两个概念:「色深」和「色度采样」。这两个概念其实很常见,也常常是一对出现的。当别人说,这台机器能够拍摄「8 bit 4:2:0」或者能拍摄「10 bit 4:2:2」的画面时,就是在描述这个相机的色深和色度采样。这两个数值一起来描述一台机器能够记录的颜色信息量的多少。

色深

指代的是红、绿、蓝三个通道里面,每个通道从正红色、正绿色、正蓝色渐变到正黑色所能容纳的灰度。(可以理解成黑色图层覆盖在通道上面,随着不透明度逐渐增加,最终变为全黑的过程)

8 bit:每个通道能够容纳 2^8 (即 256 )个灰度,使用 0 至 255 这 256 个整数进行记录。我们知道,在 RGB 的色彩世界里,任何颜色都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混合叠加而成(如果没有某种颜色的参与,这种颜色的数值即为 0 ,三种颜色为 0 时,混合叠加即为黑色;三种颜色为 255 时,混合叠加即为白色), 256^3 就是 8 bit 色深可以显示的色彩量,帮你算了,大概就是 1700 万种色彩。

同理可得:

10 bit:每个通道能够容纳 2^10 灰度值,即 1024 个灰度,一共可以展示超过 10 亿色。

8 bit 和 10 bit 色深的效果对比

这个就是 8 bit 和 10 bit 的差距,表现在实际拍摄中的直观感受为: 8 bit 在后期调色的时候,或者在拍摄一些具有渐变性质的画面(如日出或者日落时万里无云的天空,从橘黄色渐变为深蓝色)容易出现色彩的断层。断层出现的原因:A → B → C 的颜色渐变中,不能够通过 8  bit 的 RGB 关系来表达出颜色 B ,所以我们只能够记录到从颜色 A 到颜色 C 的渐变。而如果有 10 bit 的记录能力,这种情况可以大大缓解。

当然,如果你还是需要使用 8 bit 来记录,也可以通过在画面增加颗粒效果来打破顺滑的颜色渐变,从而减少色彩断层出现的情况。

色度采样

指的是一种色彩的采样方式。一般来说,我们会对图片使用 RGB 进行信号传输,即使用红色通道、绿色通道、蓝色通道各自独立进行信号传输。但是视频为了更大地节省存储的空间(因为视频是由数量超多的一帧帧画面组成的,如果使用 RGB 的方式进行传输会非常占空间),采用另一种名为 LUV 的方式进行视频信号的记录。 L 代表明度, U 和 V 代表色度。

研究人员发现,每个像素需要保留明度信息,但是色度信息可以通过好几个像素共享。我们说的 4:4:4,4:2:2,4:2:0 就是描述像素色度信息被保留(或者被丢弃)的程度,从左到右分别能记录从多到少的色度信息。一般民用的相机里,相对视频功能比较看重的设备会配置 4:2:2 的色度采样,而大部分相机都只能够记录 4:2:0 的色度信息。

三种色度采样的色彩信息量对比

现在很多标准的蓝光影片依然使用 8 bit 4:2:0 进行视频记录,一般记录生活的话, 4:2:0 也能用。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进行二级调色,或者进行对画面的某样物体进行抠图,因为某些像素缺乏自己的色度信息,所以二级调色容易出现色块,抠图也难以抠得精细。

需要提一下的是,原生提供 10 bit 4:2:2 视频录制功能的相机并不多,但是一些机器可以通过外接录机实现更高规格的视频录制。例如:

索尼 a7m3 外录可以实现 8bit 4:2:2 的视频规格(原为 8 bit 4:2:0 )

富士 X-S10 外录可以实现 10bit 4:2:2 的视频规格(原为 8 bit 4:2:0 )

图像配置文件

从上文我们知道,色深和色度采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面中色彩信息的多少,而使用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后期调整空间,在选择了高色深和高色度采样的文件规格后,往往会选择采用比较 Log 曲线进行记录,后期也诞生了 HLG 曲线标准。不同的图像配置文件,其实本质上不存在优劣之分,是长时间的影视实践中,针对不同的画面以及拍摄需求产生的不同图像配置文件。

色域与图像配置文件

一般来说,只是选定了图像配置文件还不够,必须要有合适对应的色域和图像配置文件一起使用。色域就是颜色可以显示的范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马蹄状的彩色区域,不同色域的 R(红) G (绿) B (蓝)并不相同,把 RGB 三点连起来的三角形,就是某个色域的范围。

某个视频的色域是怎么样的,具体取决于拍摄时设备设定的色域,但是最终的色彩结果也受我们观看这个视频的屏幕上的色域影响。单从视频播放来说,我们基本上看到的视频都是 Rec.709 (BT.709)色域的视频;一些配备有HDR播放功能的设备色域可能是 BT.2020 标准的;数字电影主要采用 DCI-P3 色域作为标准,由 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s 指定;我们拍摄视频时,为了获得最大的宽容度,索尼建议采用 S-Gamut3.Cine 或者 S-Gamut3.Cine 作为色域。

不同色域的范围对比

如上文说到,因为设备规格的不统一,有可能存在拍摄的视频与观看视频色域不一样的情况出现。因为色域定义的是能够呈现的颜色的标准,如果色域不一样,那么就会出现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设备上显示不一致的情况出现(或者画面出现过灰或者过饱和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记得给色彩空间进行转换,即把一个色彩空间内的颜色映射到另一个色彩空间内,来维持色彩显示效果的统一。如果使用 DaVinci Resolve 进行调色,需要进行色彩空间转换,再进行个性化的二级调色。

DaVinci Resolve 的色彩空间转换功能,不过有人也喜欢灰灰的调调,这个看个人操作习惯

比较常见的几个图像配置文件

当你没有进行图像配置文件设置的时候,就是即拍即用的画面色彩。标准的画面色彩普通记录其实也完全可用,给用户免去了画面色彩校正再进行后期调色的步骤,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但是就像静态画面的 jpg ,本身能够记录的动态范围不大,在记录范围外的画面信息也没法通过后期处理找回来。

如果实在需要使用标准的视频输出配置,可以稍微降低饱和度和锐度来稍微提升一些宽容度,同时画面也会变得柔和一些观感会好上不少。

Log

Log 曲线是一种为了让相机能够记录更多信息的伽马曲线。

伽马曲线可以理解为:画面信息从全黑到全白可映射为一条 45° 的直线,但是感光材料的特性,在显示器中呈现一条曲线,为了抵消感光材料带来的失真,需要绘制一条相反的曲线,这就是伽马曲线大致的形态。伽马曲线有很多种,但是基本都是这种形态:

CRT曲线特性是往下凹陷,视频曲线需要通过中间上拱来抵消变化

Log 曲线为了记录更多的信息,本质上是通过对可能过曝或者欠曝丢失细节的高光和阴影信息压缩到中间调区域,为此,对 Log 曲线进行了优化。如对曲线的底部和顶部增加膝点(Knee point)调整曲线的倾斜率,从而改变画面的对比度。所以未经校正的 Log 文件画面会看起来发灰发白,但是可以看到阴影和高光确实比 Rec.709 的画面有更多的细节。

膝点校正
和 Rec.709 相比, S-Log 能够容纳更多的亮度信息

很多厂商都有自己的 Log 曲线(如索尼的 S-Log ,佳能的 C-Log ,尼康的 N-Log ,松下的 V-Log ),但是因为厂商的色彩管理思路不一样,所以各自的伽马曲线斜率并不一致(有的倾向保留高光,有的倾向保留暗部信息),不同厂商之间的曲线很难匹配。

以索尼微单为例,索尼提供 S-Log2 和 S-Log3 两种 Log 曲线。肉眼上看, S-Log3 比 S-Log2 更灰一些,更亮一些,按照索尼官方文档的说法, S-Log2 在中间调到高光的过渡层次更好, S-Log3 在阴影到中间调的表现更好。

但是因为 S-Log2 本身饱和度没有 S-Log3 那么低,所以对调色的要求也没有 S-Log3 那么强,对于大部分的 8 bit 4:2:0 的相机来说比较友好,不容易出现断层,所以一般建议 10 bit 4:2:2 的设备如 a7s3 使用 S-Log3 曲线,其他的机器可以先体验体验 S-Log2 是否能满足需求,然后再考虑使用 S-Log3。

同时,因为S-Log的起始 ISO 比较高(800起跳),它的原理是提亮暗部和压暗亮部到中间调,暗部很容易出现明显的噪点。所以为了保持画面的纯净度,有一个「向右曝光」的规则,就是在保证画面没有大面积过曝的同时,尽可能让直方图的画面向右「亮部」曝光,让中间调和暗部也有足够的亮度信息,配合斑马纹(过曝区域会出现黑白相间的斑马纹)使用可以获得更精确的对焦。但是为了方便,我个人会直接选择在曝光补偿中选择+2 档,这样拍摄起来过程会更流畅些。

通过斑马纹能精确判断过曝范围

HLG

HLG 的全称是 Hybrid Log-Gamma (混合对数伽码),是由英国 BBC 广播公司与日本放送协会 NHK 共同开发的“数位节目放送” HDR 标准,于 2015 年 5 月推出。出于商业保密原则,每个公司的 Log 都会有自己标准,造成后期难以匹配视频素材风格, HLG 作为一个通用标准,能够更容易进行不同设备拍摄素材的匹配。

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 HLG 也更加易用。 HLG 里的 Hybrid ,指的是: HLG 在暗部和中间调使用了类似 Rec.709 的伽马曲线,高光部分使用了类似 Log 的伽马曲线,既让画面不会看起来太灰,增加可用性,又让高光信息得到了更好的保留。

HLG 模式一共有有四种,包括 HLG 、 HLG1 、 HLG2 、 HLG3 。HLG 是国际规定的标准,而 HLG1 、 HLG2 、 HLG3 则是索尼相机优化的版本。其中 HLG1 在这些曲线中拥有最好的降噪性能,但总体动态范围较窄,而 HLG3 拥有宽动态范围,但噪声较大。而 HLG2 则处于中间,性能比较均衡。HLG2 的最低 ISO 为 125 起跳,远低于 S-Log 的 800 ,也可以获得更纯净的画面。

HLG 信号曲线和 Rec.709信号曲线对比,可以看到 HLG 能更好地保护高光

结语

最后总结一下不同图片文件配置各自的使用范围:

Rec.709:日常使用,基本不需要额外调色,调色空间也少

S-Log:有比较大的调色范围,对调色水平要求较高

HLG:日常使用和调色空间比较好的平衡,可以直出,也可以自行调色。

今天尝试给大家(也是给我自己)做了一个总结,在前期拍摄的时候,根据特性如何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图像配置文件。前期拍摄是录制视频的第一步,选择适合的图像配置文件有利于获得后期更大的调整空间,让画面呈现出更好的效果。希望大家都能够拍摄出好视频啦。


封面来自Unsplash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