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不止是我,应该所有人都希望家里能够实现各角落 Wi-Fi 全覆盖。除了一室户型的公寓,大部分时候我们想要实现全屋覆盖只能选择多设备组网,目前主流的组网方案有 Mesh 无线组网和 AC+AP 有线组网两种方案,早些时候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也咨询了网络专业的朋友,简单概述两者之间的优劣势:
- Mesh 无线组网:子设备之间以网状结构无线连接,且因为多跳网络特性得以让一个子设备和其它多个包括母设备连接,在覆盖范围内可以自由摆放,但是依然无法很好的解决信号穿墙问题,只能通过调整合适的位置在跨房间内组网;
- AC+AP 有线组网:安装时对物理环境要求过高,最好在装修时规划好安装位置并预留网线和电源(如果使用非 PoE 供电设备),相比 Mesh 无线组网这种方式在设备间漫游时会有更高的延迟(200-500ms),但是可以解决信号穿墙问题,并且至少从目前的技术来看,有线连接依然是最高速稳定的通信方式。
至于其它的诸如稳定性、延迟率和子设备覆盖区域漫游等特性,多取决于设备性能和房屋结构,这里我就不作片面评价,但若是建议,如果是条件允许,特别是在装修之初考虑这个问题,我一定会推荐 AC+AP 的组网模式。
我的组网方案
从源头防患于未然
毕竟我是装修之前就开始规划之后的组网方案,所以选择的是 AC+AP 有线方式布网,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就是网线选择,这部分我的知识面只覆盖到「至少使用六类网线」,在咨询了某网络硬件品牌的工程师朋友后,得到的推荐是「日线」,便也就直接买了,这里就不班门弄斧地评测一番,只是无论是布线时水电师傅还是后期装宽带时电信小哥都一直夸着这线质量好。
虽然其次但也十分重要的是弱电箱的改造,多少人入住后面对着逼仄的弱电箱手足无措,好在我家里的弱电箱在入户门旁靠下的位置,所以我直接为其定制了一个机柜,日常也可以在进门后顺手搁下拿着的东西。
但既然是机柜,就必须要周全考虑其内部的散热问题,从正面看它就是一个普通的斗柜,但其实我在内部结构花了不少心思。机柜的上层位置留空其实是因为搁板里预留了 10x60cm 面积的凹形槽,柜门内的每一层搁板也是如此,所以它自上而下都是全通风散热的,包括右侧的 NAS 旁也有一个开孔,散热之余也可以穿过网电线。彩蛋是还根据扫地机器人的充电座高度设计了底部的开口,给了自由也能将其藏好,顺带一提,家里除了落地沙发和床,所有有底部缕空的地方我都留出了刚好可以让扫地机人自由活动的高度。
提前预留位置
市面上有很多形态的 AP,我选择的是 UBNT 的面板式 AP UAP-AC-IW,算是该系列的基础款,没有选择高一级的也是因为它的 Wi-Fi 6 新品尚未上市,想要在未来升级时不那么肉疼,但是该产品在 5G 频段下 867 Mbps 的无线速率也尚能应付日常使用。我使用的是电信的 1000M 融合套餐,是基本能跑满 30+M/s。
这里简单讲一下运营商和上网设备的标称速率和我们实际上网体验的差异,我们知道运营商所谓的百兆宽带或者千兆宽带都是指速率,通常要除以 8 才能是我们习惯中的 nM/s,但我们所购买的无线路由器通常都是半双工运行,也就是说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峰值下载速度只能到设备极限速率的一半,所以为什么我说 30+M/s 就是跑满速,是在 867 Mbps 的基础上减半,并排除部分物理环境和多设备连接等干扰因素得到的结论。
回到布线,因为 UAP-AC-IW 是支持 PoE 供电,所以我不用考虑电源问题,而我在交接时也只需要和水电师傅告知需要预留网线接口的位置即可。但这可不是哪里方便留哪里,UAP-AC-IW 隶属于 UBNT 旗下的 UniFi 系列,在配套的控制器 App 中可以基于设备性能和户型模拟信号图。
在建图时可以上传户型图,然后在应用中画出具体的承重墙、砖墙和木板墙等,应用会自动调整信号穿透力
因为我主要上网区域是起居室、厨房和卧室,根据覆盖图实时调整后我确定了 AP 摆放的位置,入住后我有通过 NetSpot 多点测绘了家里的网络热力图,结果也和前期的规划基本一致。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只是需要使用到无线网络,也应当预留相应的网线接口。例如我将起居室的 AP 放在了书桌旁,它因为自带一个物理千兆网口,有高速网络需求的时候可以接线使用;其次我在电视机下方也预留了千兆网口面板,并与 Apple TV 接线使用,这样即便在看高清电视的时候,也不会影响到移动设备的 Wi-Fi 速度。
上网,也不只是上网
不仅仅是 AP,我的所有入网设备都选择了 UBNT 的产品,包括 UniFi® Security Gateway 网关路由器和 US‑24‑250W PoE 供电交换机,值得一提的是,UBNT 旗下的产品都归属不同的系列,例如我使用是 UniFi 系列设备,还有主 Mesh 无线组网的 AmpliFi 系列和更个性化的 EdgeMAX 系列等。虽然不同系列间的产品虽然可以组合使用,但是因为各有独立的管理工具,所以建议大家尽可能地使用其同一系列的产品。
我在几年前就有分享过使用其 Mesh 设备 AmpliFi 系列的使用体验,彼时被很多人蜂拥辱骂,不知道几年过去有没有人尝试体验过它们的产品,反正我依旧是其最忠实的粉丝——至少除了贵,我挑不出 UBNT 产品的第二个毛病。
但是联网只是第一步,除了日常使用的手机电脑等终端,我们还可以将网络环境延展得更丰富一些。
前文提到的「网络环境」我泛指所有需要联网的设备组成的家庭生态,从拓扑图可以看到我还在网络中接入了旁路由和 NAS。相比更多人提到的软路由,旁路由优势在于它不会影响主网络干道的稳定,并且可以自由决定其服务于什么设备,毕竟我的智能家居设备也并不需要去广告功能。
而随着手机的摄像功能愈发强大,随手记录也成为了很多人生活中的好习惯,而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大量的照片备份需求使得家用 NAS 也非常必要。
让客厅更有趣
充盈了网络结构后,客厅里可以做的事儿就更多了。
其实最初在选择电视还是投影的时候我纠结了好一阵,后面因为想要达到自己理想的投影效果成本太高,我还是选择了传统的电视为客厅主角。我购买的是 Sony 的 KD-75X9000H,不一定对,但我认为目前家用电视机比较不会出错的两个品牌一个是索尼另一个就是三星了,彼时二选一也花了不少功夫,最后综合下来包括过去家里的三星电视,我还是认为索尼更适合看严肃电影和欧美剧集,三星则更偏向于综艺和普通偶像剧,考虑到我日常的观影习惯,所以选择了索尼。
9000H 是今年上市的新品,除了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术语,我主要看中的是它对杜比视界的支持,还有两个 HDMI 2.1 接口并且其中一个支持 eARC,我认为在普通家庭能承受的价格范围内可以应付至少五年的影音技术发展,并获得良好的观影体验。
而之所以强调 eARC,也是因为我还配置了 B&O Beosound Stage 回音壁,它具备 11 个低中高音驱动单体并各自匹配独立的功率放大器,能够较为完好的实现 Dolby Atmos 音效,同时对 AirPlay 的支持也可以与屋里其它的单体音箱组合播放。
其它的诸如 Switch 和 Apple TV 4K 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产品,我这里就不过多赘述,总之它们一同组成了我丰富且稳定的客厅文化。家有很多种功能,好的客厅环境一定是生活中经久不衰的快乐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