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乐斌:将中科院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多地转化为生产力

WechatIMG72_meitu_1

【猎云网北京】6月12日报道

“用社会化的钱和市场化的人,做中科院的事。”这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以下简称母基金)成立两年多以来,其掌舵人中科院创投董事长吴乐斌的期望。

日前,吴乐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母基金启动运行以来,正在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将中科院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多地转化为生产力。

为什么成立母基金

2017年9月,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母基金启动,该基金由中国科学院控股公司代表中科院直接出资,联合地方政府国资平台的出资、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共同设立。母基金能更快更多地聚集社会资源,放大投资规模,形成辐射和带动作用。成立之初,这支基金以“母基金+直投”结合的方式投资,预计撬动的总资金规模在200亿元左右。

作为国家的科技战略力量,中科院每年的论文和科技成果产出很高,但如何转化为生产力一直备受瞩目。吴乐斌回忆道:“母基金成立的初衷也是希望引导社会资源解决中科院成果转化的问题。”

近年来,中科院开始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并且每年保持高速增长,表现出不俗的实力和潜力。在此基础上成立的母基金以“助力科技创新、实现资本增值”为使命。“为完成此使命,母基金的运作坚持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则,挑选专业的人组建团队,凝聚社会资源,弥补中科院的资金短板,实现科技成果到生产力的转化。”吴乐斌说。

截至目前,已经与中科院相关部门及研究所合作,构建了重点备投项目库,其中包括量子、光子、离子、纳米、大数据、小卫星等、等一批前沿科技产业化项目。

一条河里养五条鱼

当前是什么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吴乐斌认为,这与科技成果转化所处的生态系统息息相关,他将整个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比喻为“运河”。

“从智本(IP)的海洋到资本(IPO)的海洋,需要挖通一条运河。”在吴乐斌心中的运河体系里,母基金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他解释道,“母基金可以沿着运河流动的方向去寻找科技重镇,紧跟国家布局落户,推动当地产业链的发展完善。”

吴乐斌希望母基金可以在中科院下属院所的所在地进一步深耕,实现“战略直投+基金投资”的双轮驱动,打造战略投资平台。当前,母基金的投资人包括吉林、武汉、南京、苏州、安徽等十二个省市地方政府。

另外,吴乐斌还将科技型企业的成长阶段比喻为“运河”里的“五条鱼”,这五条鱼分别代表着科技型企业从创意到产品、产品到销售、销售到利润、利润到上市、上市到行业领袖的五个发展阶段的跨越。

如果环境不好,运河里的鱼就容易死,吴乐斌认为运河的生态环境很重要,母基金侧重前3个阶段,从第一条鱼开始孕育,这是一个慢活、细活、苦活、难活。

他以从创意到产品的第一阶段为例解释道,一项研究工作,其科研经费用完了,但其科研成果还没有迈入市场的门槛,社会化的钱还没有到,科技成果就半途而废了,这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第一条鱼、第二条鱼很容易死在死亡之谷。

基金带动基地发展

在吴乐斌的运河体系里,还有一个重要组成——基金和基地的叠加,这里的基地包括科研基地和产业基地。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社会研发机构。对此,吴乐斌并不意外,他表示,社会研发机构是在新举国体制下的新型科研机构,“社会研发机构是以国家目标为导向,按市场化体制机制运行,产权清晰,各方共赢。”

吴乐斌所指的产业基地主要承载科研基地的成果转化工作,需要相关基金的参与,实现产城结合、产融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此外,吴乐斌还希望母基金在推动基地发展的同时,可以聚焦硬科技和绿科技领域,助力科技产业的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协同联动。

为什么是硬科技和绿科技?吴乐斌解释道,硬科技被理解为比高科技更高的科技,,瞄准当前最前沿的核心技术;绿科技用最小的碳排放和环境的扰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最大程度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他还透露,母基金二期将进一步明确投资策略,围绕和服务好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设立子基金方面将探索与市场最优秀的基金团队合作,发挥其市场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硬科技和绿科技特色的专业成果转化子平台。

作为母基金掌舵人,吴乐斌希望母基金可以依托中科院科技创新优势,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于科技企业的投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并带动一批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