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于富士并不感冒。我的摄影入门是从佳能开始的,后来是上了大法的船。我对它们都很满意,前者让我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后者是我现在工作室常用的机器,甚至是从 a6 系列到 a7 系列多台全覆盖。
但我还是在富士发布 X-Pro3 以后毫不犹豫地入手了一台,我带着它去了一次日本并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旅拍,回来以后也在不同的场景中尝试了大量的拍摄。
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很喜欢它。
钛金属
我还是喜欢 X-Pro3 的造型,好看与不好看可能是因人而异,但是不得不说,它真的很独特。
当然 X-Pro3 的重头戏自然是「钛金属」。在官网上,富士花了很多笔墨来形容这块金属材质的特别之处。我们先抛开这些非常专业的术语,而是从这些天我实际的感受来说说。
首先是颜色上,这一次富士一共提供了三种颜色,分别是黑色、钛金灰、钛金。黑色是经典,要说的是这个钛金灰和钛金。从字面上可能会让很多人产生疑惑,但是钛金灰翻译过来就是「灰色」,钛金就是「金色」。而这两款和黑色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了一种叫 Duratect 的涂层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机身的强度。我自己是直接选择了钛金灰,因为在我看来,整体机身更加协调耐看,而且也更加低调。
在上手的那一刻,你的确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官方所宣传的质感。首先是摸上去的手感十分软,这种软是一种金属特有的软。我自己不是一个十分爱惜器材的人,所以几乎就直接把相机和背包里的杂物放到一起。拍摄过程中,也有几次意外的磕碰情况,甚至有一次直接撞到了金属栏杆上(当时我拿到机器还没超过24小时,感觉呼吸都停住了)。
但即使如此,到现在机身顶部还是没有任何划痕。不仅仅是划痕的问题,这款机器的机身握起来就非常踏实,你很清楚这是一款你可以带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机器,它的全天候设计可以让你放心地肆意拍摄。
但可能因为是特殊涂层的原因,让钛金灰的顶部基本上成了指纹收集器,也不仅仅是指纹,就是任何的污渍都变得非常明显。一开始我拍摄一段时间还会清理一下,但是现在已经放弃了。这让你的相机,每一次使用的时候都有一种饱经风霜的感觉。尤其是几个拨轮附近,很容易出现一圈污渍,如果不特意清理就会一直存在。
当然,说到拨轮就正好来说说这款相机的按键和操控。其中最常用的快门速度和感光值二合一拨轮手感十足,无论是调整快门速度还是通过「提拉」的方式调整感光值都很自如。不过因为我自己本身已经习惯了 A 档的原因,所以快门速度其实很少调整。快门的设计也很富士,咔哒一声非常享受,而你每一次按快门都能明显地感受到「一种机械感」。
快门旁边还有一个自定义按钮,我设置为白平衡,这样一来机身顶部基本上就可以快速调整我所有的参数。所以总体来看,如果让我给 XPro-3 的操控给一个总结就是「爽」,要是你再配上一个底部的手柄,那么就是「更爽」。
说回外观。
除了顶部的钛金属以外,相机主题是一种「凹凸」的质感设计,再加上背面隐藏起的显示屏幕,如果不告诉你这是一台数码相机,你一定会觉得这就是一台彻彻底底的胶片机。这种传统和现代的奇妙化学反应,我还是真的吃这一套。我工作室的台子上,从来不放相机,但是自从有了 X-Pro3,不用的时候我一定会摆放在工作台上。有的时候看几眼,你都会有想拿起来出去拍一拍的冲动。
这可能就是「颜值的力量」。
侧边的窗
是的,这是一台旁轴相机,但也不完全是。
为了照顾更多的读者,我在这里首先简单地科普一下关于「旁轴相机」。目前我们使用的大多数数码相机取景光路本身就是拍摄光路,而旁轴相机的取景光路是在拍摄光路的一侧,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场景范围和实际拍摄的场景范围有偏差。因此,基本上旁轴相机的取景框里会有一些框线来告诉你正确的取景范围。而且这个范围,随着拍摄事物的远近还会产生变化。
就拿 X-Pro3 来说,取景器在镜头的一侧。但最有趣的还不止于此,X-Pro3 的取景器并不是单纯的「光学」取景器,或者说不仅仅是一个「观察的小窗口」,它还可以变为一个「正常的电子取景器」。
在这个微单横行的时代,很多人对于电子取景器已经再熟悉不过。当然,如果你觉得这就是这个取景框的全部,就太小瞧它了。在你使用光学取景时,在取景框的右下角还可以有一个「辅助对焦屏」协助你手动对焦,这听起来有点像裂相对焦屏。
有一说一,这对于第一次使用旁轴相机的我来说,感受非常奇妙。
首先我非常享受旁轴的光学取景。当然,其实我也很难明确地说出我喜欢的是「旁轴」还是「光学」,毕竟我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使用过传统的单反。能在取景框中看到真实世界的光线还是能够令人感受到踏实。至于旁轴体验,我认为街头摄影师可能更有发言权,毕竟他们的「信仰」就是旁轴。
的确,这款机器的旁轴就是为街头摄影而生的。街头摄影的要义基本上就是决定性瞬间,但是决定性瞬间很多时候需要伴随着运气。而普通摄影的取景框往往恰好降低了这种运气。因为我们在取景拍摄时过于依赖取景器,而取景器归根到底只能给我们一部分视野,而视野之外的内容便被隔离。
所以旁轴相机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由于旁轴取景框在相机的左侧,所以当我们在使用右眼取景时,左眼依然可以很好地观察周边的环境。而即使是用来取景的右眼,画面中依旧有非常广阔的视野。而拍摄范围仅仅是广阔视野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看到景物和人物之间的运动关系,因此也就有了旁轴相机针对于正常相机最重要的一个优势:
预判。
而正是这种预判的存在,给了街头摄影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许仅仅是多了一点运气,但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好,恰巧可能就是因为缺少了这样一种运气。
我承认我偏心地喜欢 X-Pro3 的光学取景框,甚至很多时候可以用这个取景框看许久而不拍摄。它很大,而且足够亮。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子取景没有意义。
恰恰相反,在我使用过程中,电子取景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因为相信当你觉得自己拍摄到一张很棒的照片的时候,一定会忍不住要查看一番,这个时候就需要电子取景器出场。不过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小奇怪,不过先不着急,暂且作为一个伏笔。当然,光线暗的时候取景器也很重要。毕竟自然光看不到的时候,相机还是能够帮我们看到的。
也正是这两个原因,让我使用光学取景器和电子取景器的比例几乎能够做到一半一半。
对了,因为是旁轴,所以即使盖住镜头盖,你依然可以看到外面的景物(因为镜头盖遮住的是拍摄光路)。反过来,很多时候你兴奋地拿起相机准备拍摄的时候,模特会看见一个连镜头盖都没摘的摄影师张牙舞爪地按快门,而你自己却没有发现。
胶片复兴
我接触过的第一台富士相机是 XA-3,在我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很不责任地认为「富士的胶片色」不过如此。所以在拍之前,我并没有对所谓的胶片色抱有任何的期待,毕竟不过就是一个「滤镜前置」。直到我到日本第一天早上在吃早餐的时候,在民宿里简单地拍摄了几张:
以上照片全部都是原图直出,没有经过任何的色彩甚至是曝光调整。
人像摄影有几根红线,其中人脸的肤色就是一根。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使用滤镜的摄影师就会发现滤镜其实在人像摄影中非常难使用,因为大多数滤镜很容易让人物的肤色严重偏色。但在上述的几张照片中,人物的肤色还原得非常好,用「领导」的话来说,每一张皮肤的状态:
「都是可以直接发朋友圈,不需要美颜。」
这绝对是对相机人像肤色还原能力的最高赞赏。当然,不仅仅是肤色,环境里的其它颜色也表现力十足。因为是一个典型的日式家庭,所以房屋的结构都是木质,胶片的暖色调非常适合。整体颜色非常饱满,再配合上有方向感的光线,让整一组照片都有好的质感。
当然,这一次富士主打的颜色并不是 ClASSIC CHROME,而是 Classic Neg.(经典负片)。而且 Classic Neg. 还有着不同的反差选择,有适合人像反差较小的,也有适合街拍反差较大的。
但无论是哪一种拍摄出来的颜色,在我看来还是依然有一些重。基本上只要是人物的皮肤没有充足的光源,就会黑很多。
但如果要是能够保证充足的光线,那么则截然不同,比如我在柯南小镇的车站拍摄的这几张。当时在拍摄的时候,其实时间非常的紧张,因为车很快就要来。车站里光源其实非常复杂,不仅有顶部光源,还有周围的一些点状光源,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室外进来的光线。
当时为了平衡这种光线,我决定使用闪光灯压一下,所以在这个场景中,我全部都用了闪光灯补了肤色。
没想到,效果出人意料地好。
其中,这一张也是我在这次日本旅拍中最喜欢的一张人像。Classic Neg. 强烈的色彩风格成了作品出彩的地方。类似这样的色彩风格如果使用其它相机需要在后期过程中尽心尽力地进行色彩调整才能够获得。但现在只要按下快门就可以,根本不需要任何修改。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毕竟如果你是一个后期高手,想要模拟出这样的颜色并不难。但其实这种胶片色的根本要义是在「拍摄过程中」。当我到一个新的拍摄场景时,你的拍摄质量很大程度上可能取决于你一开始拍摄的几张图。如果你发现拍摄出来的照片很好看,很出彩,就会极大地提高你的拍摄欲望。
在柯南车站本来觉得就是随便拍一下,但是在第一张照片出来以后,Classic Neg. 的胶片颜色真的毒到我,于是我开始更加积极地寻找场景,这才有了最后喜欢的几张照片。
而这些并不能反映在照片的结果里,只有你真正感受以后才能获得。所以你如果没有真正地使用这台相机感受过这种胶片色的魅力,就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说「不过是一个滤镜」。
坦率地说,今天的胶片复兴,本质上是人类对于「复古」本身的迷恋,毕竟现在已经开始「CCD」复兴。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些经过时间挑选的颜色,还真的最适合记录时间。
对了,可能你会担心随着时间你对这种颜色会失去兴趣。没关系,拍摄的时候设置为「Raw+JPG」,Raw 以后慢慢折腾吧。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要说这一代 X-Pro3 争议最大的地方就要数这个显示屏。在使用之前,其实我对于这块显示屏并没有特别的感觉。毕竟这些年来,基本上已经被索尼的显示屏弄得没有脾气了。但你肯定已经注意到,在这一章节,使用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来作为小标题。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会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这是我使用富士的 XPro 3 以后脑海里的第一个词,毫不夸张。
首先,我的确是受害者。
对于 X-Pro3 这块显示屏,我已经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形容词,倒是在东北话里我找到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格路」。前面我们提到了胶片复兴,也提到了胶片颜色,但富士觉得这还不够「纯粹」。
在传统的胶片摄影里,摄影师在拍摄照片以后是没有办法立刻查看照片的,需要回到暗房以后才能看到。而这种期待的心情,在今天也被很多迷恋胶片摄影的受众所热捧,成为胶片摄影的重要一环。
于是,富士为了还原这种感受,便让显示屏设计为「内折」。也就是说,当你在拍摄结束以后想要查看照片的话,需要放下相机,然后翻开显示屏才能看到。如果你是那种每拍一次就需要确认一次的摄影师,那么你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折磨」。尤其是我自己用这台相机拍了不少室内人像,对这一点感受颇深。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你不折回去不就好了。是的,天真的我也觉得这是一个解决方案,但是在这种翻折状态下,相机的拍摄空间和角度很受限。
但即使如此,我还是要说,我爱这个翻折屏。
富士给这种内折找了一个非常好的理由,在显示屏的背面加了一个小的显示屏。这个显示屏是彩色电子墨水屏。对,就是 Kindle 的那个墨水屏的彩色版。这块小屏幕的最大作用就是「还原胶片机背后的信息贴纸」。当时为了能够让摄影师记住机身里的胶卷信息,比如感光值,很多胶片机背部都有有一个塞片纸的小窗口。而富士让这一切更加的「现代化」,当你在机器上切换不同的胶片颜色时,这块屏幕就会显示不同的胶片信息。
是真的纯粹,就凭这一点,X-Pro3 就称得上是最「文(Zhuang)艺(Bi)」相机。我还真的就吃这一套,每一次拍摄,在副屏上切换胶片的时候,你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科技和复古之间有着如此微妙的联系。如果说富士的胶片色是一种结果模拟,那么这块副屏就是一种过程模拟。
拍摄过程痛苦吗?是很痛苦,但是胶片摄影本身不就是如此痛苦。所以后来渐渐地逼迫我,已经开始减少拍摄之后查看的习惯。如果真的很需要确认,那就直接取景器确认。这就是为什么我前面说,还是会经常用到电子取景器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这样的内折方式也让摄影师可以腰平取景。是的,就是像哈苏一样的腰屏取景(这听起来,好像很赚的样子)。这样的取景角度,对于今天已经习惯了眼平取景的我们,还是有着视角上的帮助。
你看,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因为这个内折取景器真的「犯罪」,但我就是喜欢它。
难以理解
如果看了前面的内容,你已经对这款机器上头,那么这里就是负责一些冷水工作。在这个段落,我要「控诉」这台相机一些我使用过程中不满的地方。
首先,这是一部 APS-C 相机,但是它的价格是 14490 元。如果配合上一只不错的镜头,全部下来的价格至少是 17000+,而从目前上一代的价格来看,这款相机和保值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不过,我并不是要抱怨这款相机贵。因为毕竟「钛金属」+「旁轴」+「胶片色」让这一切还是物有所值。
但我要说的是,这么贵的相机竟然只有一块电池。可以,一块电池也不是不行,用户自己购买备用电池不是不行。而且从实际使用的经验来看,一整天高强度的拍摄两块电池足够。谈不上好,但也不至于说坏。可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是,这款机器竟然:
「不带充电器。」
也就是说,每一次充电不仅仅要用数据线连接相机充,而如果你买了备用电池,还需要充好以后替换进去继续充电。所以基本上你想要拥有舒服的使用体验,至少还要自己购买一个充电器,而正版充电器的价格肯定不能说便宜。当然,我知道这些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是我 14490 的 APS-C 都买了,还会在意一个充电器么。
不过,还有一个安慰就是,好在接口是 USB-C 的,现在这个接口的线还是蛮好找,旅行也不用多带一根。
如果上面这个问题钱还能解决,那么接下来要说的这个问题就不是钱可以解决的。
取景框神秘消失事件。
如果机器在待机状态下重启,或者是电子取景器变为光学取景器的时候,取景框线会有一定几率消失的情况。这就意味着旁轴光学取景根本没有办法拍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边界在哪里,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重启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 Bug,所以希望富士可以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能够快速推出固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摄影最初的梦想
话说回来,我购买这台机器最重要的原因是 12 月份计划和「领导」一起去日本旅行,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去日本了。在规划行程前的器材时,工作室里有非常多的选择。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些器材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其实我也很清楚这种「反感」的缘由,因为我和这些器材太熟悉了。每一天他们都陪伴着我工作,所以这已经让我产生一种条件反射,拿起这些机器就感觉像在工作。
但仔细想想,我一开始拿起相机的原因并不如此。
我一开始是为了给「领导」拍摄好看的照片开始学摄影,于是就喜欢上了摄影,那个时候最大的快乐就是没事拿着相机到处走走。后来自己的工作跟摄影发生了很大的联系,虽然不是一个全职摄影师,但是工作基本上是离不开相机的。慢慢地,我发现我提起摄影,更多的是工作。
可我累了,我想拍一些我想拍,以及想要追逐的东西。
你要问我,X-Pro3 适合什么人,我会回答那些出没在街头的摄影师,以及那些拍照成为工作的日常,但心里还藏着摄影最初梦想的「摄影师们」。
那是最美好的东西呀。
哦,对了,富士南波湾。
作者|@Derrick Zhang
编辑|Ni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