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三大球无缘奥运,虽是噱头但也值得反思

12日晚间,中国男排在奥运会亚洲区资格赛决赛里0-3输给了伊朗。两小时之后,中国男足国奥队在U23亚锦赛小组第二轮比赛里0-2不敌乌兹别克斯坦,排名垫底提前无缘小组出线。再加上此前中国男篮未能在本土世界杯拿到出线名额,只能去参加突围率很低的奥运落选赛,很多人都在说:“好了,这下男子三大球无缘东京奥运会了,36年来首次。”

【男排与男足,相似的过程】

相比于备受舆论关注的男足,很多球迷/体育爱好者可能并不了解男排现在究竟是个什么水平,以及为了冲击东京奥运会做了哪些努力。

2019年5月底,世界男排联赛在全球打响。在这项为时一个半月的比赛里,中国男排1胜14负,在十六支参赛球队里位列末席。论小分,中国男排赢了9局输了42局同样倒数第一,比世界排名低自己11位的葡萄牙还少赢了3局。

8月,中国男排坐镇宁波主场,迎来了东京奥运会全球资格赛F组的比赛,小组头名即可拿到奥运门票。虽然同组的加拿大、阿根廷和芬兰世界排名都比我们高,但舆论普遍认为这几支球队在抽签同档里都不算太强,这已经是“最好的抽签结果”,或者说是——“上上签”。

可惜男排首战3-1力克芬兰,随后以两个2-3先后输给加拿大和阿根廷,错失了在家门口直接晋级奥运的良机。

击败中国男排后,阿根廷队的庆祝动作再次因为是否涉嫌歧视亚洲人引起了热议

第一轮冲奥失败后,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火速做出反应,辞掉了2017年开始带队的阿根廷名帅洛萨诺,请出了65岁的排坛名宿沈富麟,22后重执中国男排帅印。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一个月之后,中国足协解除了国奥主帅希丁克的职务,郝伟在一片争议声中临危受命接过教鞭,并且提出了专为冲击东京奥运会准备的“88天训练计划”。

然而竞技体育始终最凭实力说话,偏偏实力这玩意更多靠的是日积月累而不是临阵磨枪。时间来到2020年,男排和男足在同一天输球,携手告别了半年后的东京奥运会。

【都是噱头,都怪周琦?】

在各大门户网站男排输给伊朗的新闻评论区,你一定能在前排热评里看到这样的内容:“男排加油,向国足看齐!”、“学习国足好榜样!”、“连动荡不安的伊朗都打不过,男排解散!”……

说出这种话的人,至少对排球运动应该并不了解。

首先,伊朗目前几乎可以算是亚洲排坛霸主,中国男排最近两年与伊朗的交锋别说赢球了,连一局都没赢过。这次的亚洲区资格赛,中国男排在小组赛里已经输过伊朗一个0-3,一路打进决赛后还是同样的结果。

其次,中国男排目前参加过奥运会的次数其实和中国男足完全一样。除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东道主拿到直通资格以外,都只参加过一次正赛。男排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足则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

董方卓在北京奥运会打入了国足首个奥运正赛进球,也是至今唯一一个

换句话说,中国男子三大球这些年能够出现在奥运赛场上,其实基本上就是靠的男篮这根独苗。也可以说,男足和男排打不进奥运会本就在预料之中,只是男篮一翻车,就变成了“三大球无缘奥运”的噱头。

而男篮的翻车,确实有着不小的意外因素。

如果没有那个失误,如果没有输给波兰……可惜没有如果

长期作为亚洲篮球霸主的中国男篮,已经非常习惯踩着亚洲球队的肩膀登上通往奥运会的直通车。但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入场券来得比较特殊,除了东道主日本之外,7张门票分给了2019年的篮球世界杯,另外4张分给了奥运落选赛。而篮球世界杯这7票的具体分配是交给赛事成绩最高的非洲、亚洲、大洋洲球队,以及成绩前两位的欧洲和美洲球队。

中国男篮拿着主场和“上上签”的好牌,最终2胜3负排在第24位,将亚洲区的出线名额拱手送给了排在第23位的伊朗。

于是,中国男篮只能拿着外卡去参加奥运落选赛,和加拿大、希腊分在了死亡之组,同区的还有另外一个小组的乌拉圭、捷克和土耳其。上述六支球队组成的这个分区,只有两轮循环赛的最终冠军这一个出线名额。

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男篮参加东京奥运会的希望已经极其渺茫,这才有了“足篮排打水一场空”的段子。

【背后的共性,值得反思】

男足、男篮、男排的情况各不相同,但背后的共性仍然值得反思。

还是那句话,竞技体育首先拼的是实力,有实力作为基础才有精神力量爆发的空间。输了就回去挖煤赢不了每场比赛,十一个死刑犯也不可能拿得到世界杯。

篮协主席姚明在篮球世界杯后说过这么一段总结:“这一次算是我们又一次睁眼看世界吧。世界的水平与我们(之间的领先优势)真是越来越大了。我们必须去努力地爬,从职业联赛到培训,再到青少年的体教结合。我们有坚定的决心走下去。我不会停止改革,我们不能半途而废,必须更为坚定地走下去。”

姚明说的只是篮球,但这段话放到足球和排球等我国职业体育的现状来看,几乎可以通用。

我们的职业体育确实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这些负面因素互相影响,共同造成了三大球整体实力不断下降的恶果。

1、职业化发展不理想

很多人把男子三大球的冲奥败因归于职业化。他们的理由是:作为中国体育职业化最成功的男足,恰恰是成绩最差的;商业化程度低的女子三大球远比男子成功,尤其是中国女排。所以应该解散国家队,放弃职业联赛,重回举国体制。

乍看一下没错啊。三大球男女六支国家队,一共在世界大赛里拿过10次冠军和9次亚军。其中的5冠5亚都来自中国女排,剩下4次亚军分属女篮和女足。

然而这样的说法只是三大球男女队之间的粗暴比较,忽视了职业体育本身是一种竞技活动的本质。真正要比的不是男足和女排,而是和其他国家的同类运动之间。

足球是国内体育圈职业化最成功的,中超作为顶级联赛看起来也是最红火的,但整体情况和别人相比呢?

欧洲传统足球强国就不提了,近邻日本从职业到业余有循序渐进、升降级直通的十级联赛,更有屡屡因为上座爆棚在国内媒体上刷屏的高中大会。如此之大的金字塔,自然能提供更多的可选之才,更能创造无数的工作机会。

踢不上职业可以去第4/5/6/7级,或者边打工边踢业余联赛再博一次,或者去学校社团和许许多多的青训机构当教练,或者去当球探当裁判当设备管理员,不能功成名但至少总有口饭吃。何愁家长不许孩子去踢球?

不是什么“别人认真搞的运动我们都搞不好”,而是“别人成功职业化的运动,我们的职业化程度还远远不够”。或者也可以这么说,三大球尤其男子足篮是世界上少数职业化高度发达的运动项目,不是说参与人口越多就一定越强,但变强的概率肯定要更高一些。

我们的女足曾经是世界顶级的“铿锵玫瑰”,但在欧美女足职业化飞速发展后很快就被越甩越远。篮球也是如此。虽说男篮这次吃了赛制改革的亏,以前打惯了亚洲各路小弟,现在不太擅长对付欧洲豪强。但再往前数十几年,咱们在大部分欧洲球队面前也能有一战之力。

变成现在这个局面,一方面是我们没了那个身高2米26的小巨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欧洲出了个ECA。

ECA,全称欧洲联赛商业资产股份公司,是由欧洲一些顶级篮球俱乐部在2000年自行成立的篮球联盟。自从他们接过了欧洲篮球的指挥棒,不仅先后组织了欧洲篮球冠军联赛和篮球欧洲杯这两项赛事,更让豪门俱乐部场均观众、转播收视、赞助金额等一系列数据翻了三倍以上。

欧洲篮球的整体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得以实现稳定增长。

再说抢走亚洲区奥运会门票的伊朗男篮。身为“头号球迷”的内贾德出任伊朗总统后,立刻就将三大球称为“必须要争的男人项目”。伊朗制订了一个篮球五年发展计划,第一步就是建立起了一级职业联赛和三级业余联赛,每家职业俱乐部必须组队参加U14/U16/U18这三级青训赛事,同时要求各地篮协根据实际情况再往下组织当地的低级别赛事。

现在他们的三大球,都在亚洲顶尖。

而我们的CBA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伊朗媒体甚至得意洋洋地起过这样的标题:《我们的成功源于伟大的联赛,CBA已经不再是对手》。

所以,姚明在担任篮球主席后立刻对CBA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哪怕经过一个令人失望的世界杯之后也寸步不让。中国排协同样从2017年开始打造“中国排球超级联赛”,调整赛制、引进外援、允许自由转会、打造品牌知名度,直言目的就是“使中国女排始终保持在世界前列,同时促进男排的发展。”

现在再说什么“去职业化”,纯粹就是逆世界大势的天方夜谭。

2、群众体育热情不高

国内联赛的职业化不够发达,是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比如原本势头大好的中国足球,搞出了各种奇葩政策和黑赌事件。又比如我们的群众体育热情,实际上远没有球迷想象的那么高。

我并不是说中国球迷不好,而是真正愿意看比赛、愿意为体育消费、愿意参加体育运动的球迷太少。这与职业化程度不高交叉影响,形成了一个难解的死循环。

我们的文化历来有些“尊文轻武”,我们的体育老师经常生病缺席,我们的家长也基本禁止孩子去踢球。但这并不是家长的错,更不是社会的错。我们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认真学习考个好大学无疑是最稳的出路,也是最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每当我们讨论体育人口基数的时候,总有人会跳出来说:你看伊拉克和叙利亚,你再看南美和非洲,他们有什么体育产业?我们就打得赢吗?

是的,他们也许远没有欧美那样发达的体育产业,但有着一点都不差的体育热情。因为,他们的经济和教育有着更多的困局和不公平,体育反而可能是他们改变命运最公平的机遇。

每年都有大量的非洲小球员偷渡去欧洲寻梦,中东很多孩子会在战火纷飞的间隙踢着泥地足球,教育反而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

这是他们球迷的幸运,但未必是这个民族的幸运。

3、选拔机制不够透明公正

因为职业化不够普及,同时举国体制的根基很深,导致中国体育在青训培养里的上升通道往往比较狭窄。而这些狭窄的通道握在少数人手里,很容易带来一些令人无奈的问题。

过去几年我为国内足球青训做过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牵线搭桥,由此结识了一些抱着满腔热血想做足球青训的人。曾经有家基础青训机构的老板跟我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有几个很看好的苗子进入了某职业俱乐部的梯队。其中大部分的家长都给教练送了大红包,但有一个孩子因为在省里比赛很突出直接被俱乐部看中了,绕过了这个年龄段梯队的教练。后来这个孩子一直被安排去踢自己很不喜欢的位置,几乎可以说从球场的一端移到了另一端。不仅训练经常被骂比赛还基本都是替补,没过多久就心灰意冷放弃了足球。”

这只是一面之词,我并没有办法核实这样的说法就像真假几分。但在网络上经常有人会爆类似的料,也会涉及到足球之外的其他体育系统。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上升通道里选出的并不是最好的,那么原本就相对狭窄的培养机制里能拿出手的成品就更少了。

4、对成绩过于急功近利

去年,我受朋友邀请去看了某地中学生杯赛的决赛。其中的一队有多名当地职业俱乐部青训梯队的球员,教练同样直接来自这家俱乐部。比分刚0-1落后,这名教练就在场边大喊:“踢不到球就不踢了?你XX的不知道直接踹脚踝?”后来那场比赛出现了多张红宝石卡,球员教练各半。

这种急功近利,几乎可以说是整个体育圈的缩影。

青训教练害怕没成绩,所以只看中身体素质早熟的小球员和功利保守的务实打法,踢不过就上脚。成年队教练害怕没成绩,所以无论什么比赛都更愿意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将,很少给年轻人机会。再往上的领导更怕没成绩,所以政策不断出炉却朝令夕改,请教练更是像收集球星卡一般各种国籍和风格轮着来。

我不是说成绩不重要,职业体育本来就只以最终成绩说话。但职业体育同时也是一项需要时间积累和人口基数的系统工程,一时的得失并不应该总是首要的考虑内容。

长期被女排光芒遮盖的中国男排,曾经不止一次因为无望夺冠、报名费高而放弃了B级大奖赛,转而参赛水平更低但胜率更高的C级大奖赛。

哪怕是中国女排,也曾经有过青黄不接、多次换帅和伦敦奥运输给日本的低谷。而郎平在重回女排帅位后,立刻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队集训名单由20人增加到30人,增选更多年轻球员;老队员不再保证主力,年轻球员凭实力和状态上位;不重要的比赛不再尽遣主力,让替补多练兵。

这才有了朱袁张引领的新女排黄金时代,这才有了“输多少都没关系,以后大赛赢回来就行”。

建议大家过年有时间可以去电影院看看《中国女排》,应该能发现除了备受赞誉的“女排精神”之外,郎平为中国排球带来了多少职业体育里的先进理念和科学体系。

【三大球一定要好吗?】

作为一个看了20多年足球的球迷,和一个三大球都喜欢的泛体育爱好者,我当然希望中国男子三大球能打进每届奥运会,甚至能称霸每一届世界杯。

但我并不支持所谓“足球进高考”这样的解决思路,更不同意通过中国三大球尤其足球不行的问题,“由小见大”扩散到中国的文化不行甚至整个社会不行。

我们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也有的是拿得出手的民族骄傲。但高速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有一些会暂时落下的。哪怕这个落下的,是我们这些人很爱的职业体育。

我们在看到很多非洲球星励志故事的同时,也要看到每年都有大量非洲年轻球员为了生计偷渡去欧洲,其中很多人被黑中介骗过去之后就扔那没人管,最后沦为黑户和混混。而我们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贫困人口已经减少了7亿多。

我们在羡慕阿根廷和巴西三大球都很强大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经济越来越动荡,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假如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他们的穷人子弟选择寒窗苦读未必就比踢球的少。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传统文化,但也是我们这个高速发展阶段的现实。如果我们能够耐心建立起完善的职业体育系统,伴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得更发达更富足,普通白领、便利店店员、足球青训教练的收入都能养活一家并且差距不是太遥远,我们终将迎来更好的明天。

—END—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羽则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