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正在冲击各行各业,汽车公司要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好大一道题,斗胆答一发。之前并不了解产业互联网,斗胆来自两个原因,BMW粉丝和汽车行业多版块从业者(呆过工程、项目管理,规划这几个业务链条,对于制造环节稍有了解),想借机抬头看天,自问对于变革期的汽车行业的想法。

结论先行:

1.产业互联网与汽车公司的接触模式更多是融合而非冲击。

2.融合后的主角仍然是汽车企业本身,产业互联网更多是帮助汽车行业从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3.产业互联网有望使得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变得更精准紧凑,甚至将生产过程本身变成一个具有复制性和推广性的产品。

4.用户体验永远是产品的生命线,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仍是不可替代的品牌/产品基因,产业互联网为强化和完善这基因注入了新动力。对于头部品牌是深挖护城河的机会;而对于新晋势力,可能是从新维度找到自己,并让消费者接纳自己的机会。


接下来逐一解释对几个结论的思考。

结论1―互联网在消费端红利渐微,而汽车则是尾大不掉的典型巨无霸产业,它们都进入了相对粘稠的红海挣扎期,彼此需要。汽车行业如今的困境不再赘言,而消费互联网的红利殆尽更多地是因为人口增长减缓和互联网消费行为普及接近饱和,可见下图。当互联网需要新的增长点,产业链节点极其复杂又相当陈旧迟缓的汽车行业似乎是个绝佳的选择。打个土味比方,汽车就像一块在人力畜力耕种下日渐板结的耕地,而产业互联网也许是一台能将它翻出新机会的全机械化新设备。


结论2―强调汽车行业摆正自己的主角位置源于我对下图的理解,无论2B的环节怎么增加,2C仍然是产业互联网加持后的终端出口,而在相对长的时间内这意味着消费者心中的产出物形态仍然是“车”。产业互联网帮助车企的转型放在下一段详解。


结论3―基于我对汽车产业核心流程的认知:企业战略x市场/用户洞察――型谱规划――产品定义――产品开发――产品验证――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及反馈,以及贯穿全流程的质量把控。

我能想到的现阶段产业互联网对于汽车行业的改进包括但不限于:

  • 利用大数据细化用户需求的颗粒度,收拢需求方向,提升需求洞察,优化产品定义;
  • 数据化平台搭建,提升产品开发和产品验证的效率和置信度;
  • 5G等多种通信、软件技术深度植入产品,在智驾、网联等方面创造全新应用场景,为汽车增值和赋能;
  • 重塑和改造产业链内部,优化生产资源和生产力,更高效更敏捷地优化制造和质量把控;
  • 将需求洞察与灵活性、柔性更高的产品开发和制造打通,产生更个性化的终端产品形态,最大程度满足各种用户;
  • 打通线上线下营销和服务,实现无死角的传播触达和海量的信息处理,与早期用户需求分析形成闭环,真正实现C回到C的完整回路。

关于以上趋势,我想汽车行业同仁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环节上或多或少能够体验到一些初步的变化。我自己近期感到的最大震撼还是Musk对于Tesla Giga工厂的定义。他将工厂视为一个的产品和可推广的模板去打造。

老马好像没有提及产业互联网,但他从Giga 1 开始的「快速迭代」和「可扩展」这两个特性有着明显的互联网思维,而Giga 3上海工厂体现的可怕效率彻底震惊了我们。


结论4―说了这么多产业互联网的赋能举动,还是要回答 @高乐 大佬的问题:车企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在这分开论述传统头部品牌和新晋/非头部品牌的机会和做法。

开篇我放了一张BMW的广告图,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终极驾驶机器,从E世代到F世代再到最新的G世代,这镌刻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牌基因不断强化,从未改变。

曾有幸和BMW的产品负责人当面聊过,回忆起买F30时的对比选择,我开玩笑说我当时几乎被新C的内饰俘获,但是试驾完F30,我再也没有回到奔驰的展厅。优雅豪华和驾驶乐趣,这对老冤家的基因底色如此鲜明,是近百年悉心耕耘的硕果,无论是产业互联网还是竞争对手,都很难去改变。

而当下产业互联网的入局,无疑可以让它们把用户体验做得更为极致。就拿BMW来说,对于“驾驶”和“激情”的解读可以有更新的表达和延伸,比如我之前简要分析过的AR HUD。BMW其实已经在栽培和扶植价值链中的相关创新公司,在产业互联+云技术加持下将驾驶乐趣的维度不断拓宽挖深。

僵尸丹顿:汽车领域那些号称「黑科技」的配置都真的那么实用吗?

https://www.jianshu.com/p/fdd9c0c17d8b

再举一个栗子,汽车个性化定制的标杆与翘楚―MINI,多少用户因为它的多变而富有品味的选装内容而买单,意图展现独一无二的自己。产业互联网介入后,是否可实现“个性化的平方”?从自定义订单到生产过程全时透明,甚至售后也可以再追加最新的配置和装备,彻底实现“万人万车”的批量定制化。

说完家有宝藏的头部企业,再看看新兴势力。举个声量最大又颇有争议的。搭上电动车这条快车道,NIO从一开始就希望用全新的商业模式解决核心痛点,建立深层次高质量的用户关系。虽然对于换电和极致服务很多人认为其不具备可持续性,我不确信产业互联网能不能根本性解决这些问题,但至少从运行效率、协作关系甚至融资渠道等多个方面上都有增效的可能。斌总的想法或许是超前了些,援军来得晚了一点,但这种尝试我觉得可以为很多车企借鉴。与其因强渡豪强的护城河而倾覆其中,倒不如从汽车和产业互联网融合后的新业态里面去寻找新痛点和新机会。我们可以看到,不管NIO如何艰难,绝大部分人已经认可它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初始基因和形象了。


总结一下,汽车行业到了必须拥抱变革的时候,产业互联网究竟是喷火的恶龙还是腾飞的坐骑?我相信主动权仍在汽车企业自己。不需要慌了阵脚觉得要和门口的野蛮人决一死战,而是想好自己的目的与筹码,大家坐下来好好地沟通与协作。

最怕的是什么?对手们都在拥抱和利用这场浪潮,而你却固步自封敝帚自珍,那产业互联网可真当是:彼之蜜糖,汝之砒霜。

才疏学浅,这个命题只草草写到这里。但倒是引发我不少的思考,希望自己的思维也能跟上这个时代,亲眼看着这个行业变得更好。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僵尸丹顿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未来的车联网企业,主动权会在整车厂还是互联网一方?

互联网造车相比传统车企存在哪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