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战略怎么走?中俄技术转移结合市场需求,“适用性”成第一标准

WechatIMG72_meitu_1

【猎云网武汉】1月2日报道(文/王雅坤)

深海是地球上最后的未被人类全面系统感知和利用的地理空间,深海空间十分巨大,潜在战略价值近乎无限。鉴于人类正加快走向深海,深海的战略形势将极大程度上左右未来的国际海洋政治格局。

随着我国深海战略的推进,将给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带来庞大的市场需求。预计到2020年前全球海工装备市场需求年均需求将高达约500亿美元。

面对这一机遇,国内优秀的海洋工程建设企业愈来愈重视对海洋工程产业市场的研究,一大批优秀的海洋工程企业迅速崛起,中俄新丝路技术转移研究院有限公司就是这其中佼佼者之一。

技术转移体系不完善下如何展开工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已经建立起了初步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技术转移体系法律不健全、高端技术经纪人极为匮乏、多数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等不同程度的问题,仍是限制技术转移工作的重要因素。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何鹏,中俄新丝路技术转移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对国内海洋工程现状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他告诉猎云网,国内目前有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但在海洋的复杂环境下,应用和回收的能力还相对比较落后,所以从实验室完成到实际的产业化还有着一段距离。

整个团队围绕“中俄科技合作”为核心,分设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团队,俄罗斯团队致力于中俄文化交流、俄罗斯科研技术供给方对接;中国团队,针对中国市场设定需求,同时组建中方科学家团队,主要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和江苏科技大,这个团队相当于让技术转移拥有了一个可靠的翻译背景。

1.jpg

(图片来源:晟图科创)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海工装备制造商集中在新加坡、韩国、美国及欧洲等国家,新加坡与韩国的领域基本在浅海领域,而美国和欧洲国家则以建造深海和超深海的平台装备为核心。而我们国家由于起步较晚,正从浅水装备和海洋工程辅助船建造向深海装备进军,但已涌现出新的海洋工程后起之秀。

在众多的海工技术先进国家里,为什么选择与俄罗斯合作?何鹏介绍道:“首先,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相对于欧美国家合作渠道的不顺畅,俄罗斯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其次,基于中俄关系友好的背景下,俄罗斯此前在这方面处于一个闷头自己干的方式,没有对外开放,但目前也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基于这个双方共同成长的共识,中方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这个合作领域。”

“需求大、供应不足、真正国产化的世界级设备和技术少之又少“的现状就导致需要寻求外力,但纯粹的追求外力又将成为一种贸易,所以何鹏开始考虑能否把俄罗斯先进的技术引到中国,帮助中国将这些技术国产化。

对于设备来说,我国现阶段更应该注重其“适用性”,高端未必适用。俄罗斯在军工领域以及海洋工程领域发展的比较好,工业比较注重基础工业和基础的技术开发,海工从科研水平到产业转化能力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我国目前在整个海工领域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但因启动时间晚,所以从成熟度来说距离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国内专家认为现阶段应尽快解决产品终端应用的实际问题,提升核心实力,抢占国际市场。

通常来说,说到海洋工程,通常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油、找矿。实际上,海洋的复杂环境也为海洋工程提供了很多的应用场景。例如现在国家除了土地农田外大力发展的海洋牧场,大规模发展的海水养殖、深海海水养殖,这些都是需要一些海工设备的。

军民融合多个项目收到明确合作意向

近年来,技术转移行业政策利好不断。2019年上半年,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147100项,成交额为7239.0亿元,同比增长9.8%和23.6%,全国技术市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4.png

(图片来源:猎云网)

目前中俄新丝路技术转移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的企业时间表是:半年到两年之内,会形成大概四类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分别是:海浪发力、高速特种舰船、水下机器人和全世界最先进的3D激光打印设备。据何鹏向猎云网介绍,军民融合领域与海浪发电领域他们都已收到明确合作意向,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快速地找到了他们想要的技术方向,看到了快速产业化的能力,所以已经确定了发展方向。

军民融合领域迫切地需要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提升整体水平。以特种船舶为例,高速舰船、气垫船这些领域,我国某些基础性相对薄弱,通过国际的军民融合大背景下,结合相关的技术和企业去形成一个突破,会生产成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在海浪发电方面,基于稳定性,通过海水波动形成机械性能的发电,与传统的风电来相比同样环保,但发电效率高出了一倍,设备投入却是风力发电的几百分之一,都是非常小型的设备,通过小型设备的投入利用最大的社会公共资源和现有的风能发电相结合,就会产生一种新型的高效能的发电场景。

从事于技术转移的工作,公司如何盈利?何鹏告诉猎云网:“四个方面,第一是合资公司会申请专利,会以专利授权费的形式收取承载企业制造成本的百分比。第二是对于一部分购买比自产的成本更低的设备,做国内总代理的贸易。第三是科研项目申报、人才申报奖励补贴。第四是产业园区层面,地方承载企业会采购我们提供的产业内容。”

事实上,从中俄海洋工程技术转移项目签署到现在为止仅仅只有四个月的时间,他们已经与两家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分别是柳州和镇江,还有三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和江苏科技大,相当于这个项目在国内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做技术支撑。

对于未来的发展,中俄海工并不急于去寻找融资伙伴,他们前期会针对“水下机器人、海浪发电、3D激光打印机”为重点突破,在节奏上优先发展,至少形成一个中国知识产权矩阵及样机,引入产业基金,形成产业化模型样本。这样将有利于“中俄新丝路技术转移中心”品牌打造,有利于其他产业化及技术快速推进实施。

项目:中俄海洋工程装备
公司:武汉晟图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址:Santu晟图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