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之后的婚姻,结局只有离婚吗?

被称为“中国性学第一人”的人大教授潘绥铭在《人物》采访中提到,“中国大约每3个丈夫和每7.5个妻子中,就有一个曾经出轨”。从2000年起,潘教授及其团队每5年就会进行一次“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2015年,中国女性出轨率已达到13.3%,而男性接近35%

出轨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我们总是对与自己亲密关系人员的出轨(伴侣出轨、父母出轨)讳莫如深,而对他人出轨谈笑风生。近几年来,通过娱乐圈明星的各种出轨事情,我们能从大众的讨论中看出些许人们对待出轨的看法。

当爆出出轨事件时,有的网友会说“啊,XXX一看就是会出轨的样子”。真的能看出来哪些人更容易出轨吗?

什么样的人容易出轨

Buunk等人(1989)认为心理健康程度较低,抗逆性较差以及自恋的人更容易有外遇。Buss等人(1997)也发现低责任心和高神经质的人更可能有婚姻不忠。

研究者还发现,对于男性来说,当他对生活感到无力、无意义以及在社交上处于疏远状态时,他更可能发生婚姻不忠;而对女性来说,当自己的原生家庭处于离异状态时,个体会容易产生婚姻不忠的情况(Amato & Rogers, 1997; Whitehurst, 1969)。

同时,非安全型依恋的人会更容易出轨,且不同类型出轨原因不同。对于回避型的个体来说,他们可能会由于在当前婚姻中得不到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而在婚姻外寻求能给自己更多空间和自由的亲密关系;对于焦虑型的个体来说,他们更可能会由于亲密感和自尊感的缺失而在婚外寻求补偿(Allen & Baucom, 2010)。

较高的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可能会使个体有着更高的出轨可能性(Atkins, Baucom, & Jacobson, 2001)。研究者还发现,当个体的工作涉及“抚摸”“谈论个人担忧”和“和某人单独相处”这几方面时,个体更容易在职场中发生不忠行为(Treas & Giesen, 2000)。

此外,出轨同夫妻互动相关。当夫妻积极、有效的沟通较多时,男女双方出轨的可能性都会减小(Allen, Rhoades, Stanley, Markman, Williams, Melton et al., 2010)。婚姻满意度虽不能预测个体在生理方面的出轨,但当个体婚姻满意度越高,他们对婚外情的情感卷入就更少,发生和维持婚外情的概率也会减小(Glass & Wright, 1985)。

每当有明星被出轨时,网友们总是说“离婚吧!”但是我们会发现,近几年有名的出轨新闻,相当一部分当事人选择的都是原谅和宽恕(或者至少短期内选择了原谅),而生活中,很多人也会选择漠视伴侣出轨的事实,“知道回家就好”的说法并不少见。可见,在伴侣出轨后,选择离婚并不是唯一的路,还有很多人还是会继续婚姻生活。

那么在伴侣出轨后,如果夫妻双方都不想离婚,且都想修复这段婚姻关系,夫妻双方应怎么做?

伴侣出轨后,该怎么办

沟通

当婚外情暴露后,夫妻间的积极沟通可以促进婚姻的修复。根据一项网络调查,讨论较多的夫妻要比冷战或漠视出轨的夫妻更好地保持婚姻关系,同时,出轨方如果能回答配偶的所有问题也要比不回答任何问题对婚姻关系更有帮助(Allen, Atkins, Baucom, Snyder, Gordon, & Glass, 2005)。

所以,一旦察觉到出轨的发生,不妨处理好自己情绪后和对方进行坦诚的沟通,回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宽恕

研究者认为,宽恕是解决婚姻不忠的最好方式,对自己和伴侣都会是一种解脱,因为除了受害者,出轨方也处在一种焦虑状态中(Atkins, Eldridge, Baucom, & Christensen, 2005; Diblasio, 2000)。当受害者选择宽恕时,他们能够从愤怒、仇恨中解脱,能够将自身精力放在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在这件事上继续纠缠和耗竭。

宽恕的基础是沟通,双方在沟通中相互理解,表达自己在不忠事件中的感受和情绪,向对方传达自己想被原谅或想原谅的意愿

宽恕的作用不仅在婚姻关系或出轨方上,对个体自身更是一种积极行为,使个体不再受出轨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影响,能够向前看,不让这次事件影响自己今后的人生。

婚姻家庭治疗

如果夫妻双方自己无法走出出轨的阴霾,可以向外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如婚姻家庭治疗师。Atkins等人(2005)认为婚姻家庭治疗对婚姻不忠问题的作用是显著的,且宽恕和重建信任是解决出轨问题的关键因素。

上面所说的并不适用于所有夫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独特的互动模式,这些独特性使得不同个体发生婚姻不忠行为的可能性不同,对待出轨的态度也不同。同时,也并不是每段婚姻都能在出轨问题后得到修复,伤害容易,恢复难,我们可以为之努力,但达不到也是人之常情

在此,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亲密关系,对自己负责,对伴侣负责,对婚姻负责。

破镜难圆 图源微博@王左中右

参考文献:

Allen, E. S. , Atkins, D. C. , Baucom, D. H. , Snyder, D. K. , Gordon, K. C. , & Glass, S. P. (2010).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in engaging in and responding to extramarital involvement.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 Practice, 12(2), 101-130.

Allen, E. S. , & Baucom, D. H. (2010). Adult attachment and patterns of extradyadic involvement. Family Process, 43(4), 467-488.

Allen, E. S., Rhoades, G. K., Stanley, S. M., Markman, H. J., Williams, T., Melton, J., et al. (2010). Premarital precursors of marital infidelity. Family Process, 47(2), 243-259.

Amato, P. R. , & Rogers, S. J. (1997).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arital problems and subsequent divor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3), 612.

Atkins, D. C. , Baucom, D. H. , & Jacobson, N. S. (2001). Understanding infidelity: correlates in a national random sampl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Jfp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Family Psychology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5(4), 735.

Atkins, D. C. , Eldridge, K. A. , Baucom, D. H. , & Christensen, A. (2005). Infidelity and behavioral couple therapy: optimism in the face of betraya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3(1), 144-150.

Buss, D. M., & Shackelford, T. K. (1997). Susceptibility to infidelity in the first year of marriag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1(2), 193-221.

Buunk, B. P., & Driel, B. V. (1989). Variant lifestyles and relationships.

Diblasio, F. A. (2000). Decision-based forgiveness treatment in cases of marital infidelity.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37(2), 149-158.

Glass, S. P. , & Wright, T. L. (1985). Sex differences in type of extramarital involvement and marital dissatisfaction. Sex Roles,12(9-10), 1101-1120.

Treas, J. , & Giesen, D. (2000). Sexual infidelity among married and cohabiting america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62(1), 48-60.

Whitehurst, R. N. (1969). Extramarital sex: Alienation or extension of normal behavior. Extramarital relations, 129-145.

作者:柚子酱

相关原文:关于“出轨”,你了解多少?

原文转自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familybnu),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方晓义教授的“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京师心理大学堂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