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心理学的学科基础?

《心理学报》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在反对斯坦诺维奇在《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中文第7版译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第8版译名《对伪心理学说不》,第10版译名《这才是心理学》)中提出的一个被文章作者称为“方法论中心”的观点。作为一个读斯塔诺维奇这本书入门的心理学生,在看到这篇文章时会有点抵触。但还是尽量客观地说一点个人的见解。

首先,斯坦诺维奇说了什么?在书中,其表达的观点是心理学有着令人惊叹的广泛性,APA有50多个分支机构,各分支本身又都是宽泛的研究领域,认知、社会、人格、临床、发展、教育、工业组织等等分别关注着不同方面、不同情境下的心理与行为,理论难以整合。要在内容上把各研究课题联系起来,则会产生一个类似“都关注人类行为”的概括,但又无法将心理学与经济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区分开来。斯坦科维奇认为将心理学各个分支联系在一起的,是共有的基于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分别用这共有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所以,斯坦诺维奇说“心理学不同于其他行为研究领域的地方在于,它试图向公众保证,心理学中有关行为的结论都有科学证据……”这其实是当前心理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文学家、哲学家、各种思想家一直以来都对心理学关涉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提出着自己的见解,而让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特学科(科学)的,是其科学的方法,让我们能确信结论是有依据的,是普遍的知识,而不是个人化的观点。对当前主流的心理学者而言,强调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为了能区分【心理学】和【非心理学】,只将有实证依据的科学心理学纳入心理学的范畴,而诸如弗洛伊德等没有实证依据的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的观念则不纳入心理学范畴,但并不是完全否定,只是把它和其他哲学、文学等等同看待。非心理学的知识不能作为普遍的事实,像科学结论一样传播,但对理解人性也可能有所助益,甚至对个人而言可能比科学更有助益。而【伪心理学】则是指以心理学的名义传播非心理学,把没有依据的观点像有依据一样传播。

也就是说,斯坦诺维奇并不是说研究对象(心理与行为)不是心理学学科的核心要素,但只有内容是必要但不充分的;方法同样是必要不充分的,但比内容更易于整合广泛的心理学,并且与其他学科有更好的区分效度,所以斯坦科维奇更强调方法作为心理学的核心。

而舒老师这篇文章表达了这样的观点:1)内容应该比方法重要,目前基于实证主义的这些方法是非必要的;2)心理学既包括“科学心理学”,也包括“人文心理学”。

舒老师文章中想要实现的,是把一些当下被当成【非心理学】的,但确实和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关的知识也纳入【心理学】的范畴,立足于“本体论承诺”重新设计更好的研究方法,摆脱“照搬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这是一个听起来很好的愿景,但却并没有给出什么具体的出路。

文章中引用了一篇1999年的文章,来说“在心理学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科学心理学’”,对此我并不了解,不知道现状如何。但据我所知,近几年自心理学可重复性危机以来,心理学的学科自我反思的结果,是向着硬核科学更近了一步,大样本、Open Science、探索性与验证性分离等等,将使心理学更加严谨但“无聊”

文章中给出的一个“出路”,是关注“人性”,将其与“物性”分开看待。这其中大概带有一点作者自己的观念输出,毕竟关于意识、自由意志的讨论都还没有确定的科学结果。文章中强调“个体”是心理学研究中不可还原的基本单元,似乎是一种不把人“物化”的观念上的关怀,但对人的研究本身可以还原到更微观的层面,不知道作者是否对脑成像等研究心存不满。文章中有一些对物理学的评论,我个人也不太赞同。

总之,舒老师与合作者的这篇文章发表在《学报》上,对心理学人自我反思来说无疑是好事。之所以要讲“学科基础”,是为了区分【心理学】和【非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人,我们希望心理学能够更好、更多地解释人的心理、行为现象和原理,但目前基于实证的科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发挥,替代性的方法也还未出现,【以心理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和【实证的科学方法】二者都不可或缺。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向伯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心理学无基础学习首先应该看什么课本?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