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糖的诱惑难以抵挡,但这些苦涩的真相你应该知道

作者: 张苹

「糖,是有毒的」

在牙科医院的手术室内,由于蛀牙破坏至牙神经,一位刚满2岁的女孩在全身麻醉下做了一场耗时3小时的手术,总共拔除了6颗蛀牙。术后的她仍有严重的牙齿畸形,还将面临进食、美观、社交问题的重重考验。

这一幕是纪录片《糖:新一代健康杀手》的场景。根据主刀医生的说法,软饮料将牙齿腐蚀到牙神经至少需要6个月。果不其然,女孩每天都在饮用高糖软饮料,就连手术当天随身携带的水壶也装满了可乐。

软饮料中的添加糖声名狼藉,但除了软饮料之外,添加糖还大量存在于水果饮料、调味酸奶、饼干、蛋糕、糖果等大多数加工食品中。甚至,它还隐藏在那些我们可能不认为有甜味的食物中,比如汤、面包、腌制肉类和番茄酱等等。

如果我们从超市的货架上清除所有添加糖的食品,那么货架上将只剩下20%的商品——糖已经成为一系列健康问题的源头。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添加糖摄入量越高,龋齿的发生率也越高,且该正相关关系在全年龄段中均得到证实。

人们常常认为,乳牙发生龋齿对恒牙的生长没有任何影响,但在全球第一份牙科轨迹分析中,研究者将一千多名参与者从出生开始追踪至38岁(实验仍在继续追踪)发现,龋齿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存在,低龄幼儿发生的龋齿被证明是未来成人期间龋齿的预测因子。

研究还表明,随着添加糖摄入量增多,超重或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值也都随之增加。

中国已经成为儿童肥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儿童及青少年作为添加糖消费的主体,受到的影响更令人担忧。美国的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青少年的添加糖供能比超过成人,占总热量的16%。中国居民的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分析也指出,2—5岁年龄组的糖消费最高。

儿童肥胖通常是贯穿整个生命阶段的健康问题,超出的体重不会如有些人所愿,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趋于正常。研究证实,3岁时的肥胖儿童有近90%在青春期仍旧超重或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强烈建议,儿童和成人均应将添加糖的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的10%以内,如果能降至5%以下则对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儿童内分泌科教授Robert Lustig甚至在一场医学讲座中控诉:「糖,是有毒的。」

藏在大脑深处的欲望

在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中,17岁的Larry因从小嗜饮含糖饮料而导致26颗蛀牙,在牙床感染的影响下局部麻醉剂无法发挥作用,拔牙手术因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不得不延期。尽管如此,Larry说他仍然会继续饮用含糖饮料。

17岁的Larry从小嗜饮含糖饮料 图片来源:纪录片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明知故犯?

与其说糖让我们无法抗拒,不如说是甜味。我们天生就喜欢糖,因为这有利于生存——母乳是新生儿出生后尝到的第一口「甜食」,人类祖先早就发现自然界中的甜味食物能够提供更充沛的能量。

不过,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并不是问题所在,水果、蔬菜、乳制品等天然食物中的糖与其他营养素完美配合,有效激发机体饱腹感调节系统;此外,越是甜的天然食物中越是富含膳食纤维,后者能够包裹在糖分子的外面,从而延迟肠道对糖的吸收。

对甜味的偏爱在刚开始可能只是作为一种生存机制,但加工食品过程中大量添加的糖使我们误入歧途。

科学家早就在小白鼠身上证明「饮食冲动」的存在,他们发现每日间歇性喂食或自由进食10%的蔗糖水3-4个月后(大部分软饮料中的糖含量在10%左右),小鼠会出现上瘾与戒断的症状。

糖能够引起小鼠体内多巴胺的急剧增加,给我们带来快乐,而谁又能拒绝快乐呢?

一旦当大脑变得对糖脱敏,需要更大量的糖来达到同样的奖励感觉,摄入量的升级与滥用药物的特征变得完全一致。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糖的大量摄入还会促使小鼠大脑释放阿片类物质,这些物质的功效跟具有成瘾危险的阿片类止痛药太像了。

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所长Nora Volkow使用脑成像技术发现,摄入添加糖与毒品一样能够激活大脑中相似的区域。更令人担忧的是,小鼠仅仅品尝到甜味而未对糖分消化吸收(对小鼠进行胃造瘘),又或者喂食10%的糖精水(糖精是一种不含热量的人工甜味剂),竟然能够引起同样的上瘾与戒断反应。

糖与可卡因的脑成像比较 图片来源:纪录片

当然,糖的成瘾性到底有多强,能否跟滥用成瘾的药物相提并论,仍然还有争议。

伦敦国王学院营养学名誉教授Tom Sanders认为,虽然喜欢甜食可以形成习惯,但它不会像鸦片或可卡因一样成瘾,个人在减少糖摄入量时也极少出现戒断症状。剑桥大学的精神病学家Hisham Ziauddeen表示,实验使用的啮齿动物对糖有明显偏好,同时几乎没有实证研究人类的糖成瘾性。

但是,无论真相如何,我们的确越来越依赖于甜食。甜食让孩子减少哭泣;为了舒缓工作压力、情感创伤带来的心情低落,成人也需要甜食。我们无法停止享受甜味带来的速效快乐。

与此相应的是,有一群人比我们更了解糖在身体里发挥的作用,更精通于我们味觉的「极乐点」,他们默默地在加工食品中添加各种糖来点燃我们大脑的奖励中心:多些、多些、再多些!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不能说的秘密

位于美国费城的莫奈尔化学感官中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独立科研机构,40年来,300多位生理学家、化学家、神经学家、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在这里从事有关食物的各方面研究。至于我们嗜糖的程度及原因,莫奈尔的科学家们了如指掌。

研究中心的经费一半来自于联邦补助,另一半来自于食品巨头(以及一些烟草公司)的赞助。虽然莫奈尔一直引以为豪的就是科学家们的诚信和独立,可是这些公司因为对其提供研究资金而能够随意进出研究中心的实验室,他们通常可以更早看到研究成果。

因此,食品巨头们更加了解为什么我们嗜甜如命,只不过,添加糖的成瘾性对于这些食品巨头来说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饮料公司的高管不会用「上瘾」这个词来描述人们每天饮用可乐的行为,而是将他们称为「重度使用者」——世界上80%的可乐被20%的「重度使用者」消费。

在吸引「重度使用者」方面,食品巨头们不遗余力。未成年人对事物的喜好成型后,这种喜好往往将会伴随一生,儿童及青少年因此成为品牌的战场。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2012年的报告,美国食品制造商将72%的广告费投入那些销售给儿童的食品中。

虽然向孩子们宣传酒精和香烟是违法的,但用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直接推销不健康食品是完全合法的。虽然这些食品公司并没有教导孩子们喜欢甜食,但它们让孩子们形成了一种口味习惯——食物就应该是这样甜甜的味道,并且孩子们对甜度的渴求也越来越大。

当然,由于肥胖儿童的快速增长,食品制造商们及其高糖分加工食品受到的批评剧增,于是,他们试图通过一些方法转移公众注意,并且大获成功。

他们利用了水果的健康形象。

从糕点到谷物再到饮料,几乎所有的制造商想要自己的产品与健康形象挂钩,而水果是最佳的代言人。在饮料里添加一丁点儿浓缩果汁,哪怕果汁含量仅占配方的5%,也可以标榜为天然健康的饮品。

但其实,这种浓缩物只是糖的另一种形式。在制作过程中抽干了水果中大部分的有益成分(例如纤维和维生素),并且可以与任何添加剂混合来调节口味,浓缩果汁基本上已经与水果没有任何关系。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如果市场需要「低糖」,食品制造商就给他们「低糖」。

例如,使用甜度最强的果糖取代蔗糖,或者添加甜味增强剂提升糖原本的甜度,这样一来可以使食品中的糖分减少10%以上,口味却丝毫不受影响。

然而,果糖是一种独特的甜味剂,对身体的代谢作用不同于葡萄糖或蔗糖。果糖不会刺激胰岛素的释放,因此不会造成饱腹感,相反还可能造成胰岛素抵抗;另外,果糖几乎全部在肝脏代谢,大量摄入果糖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儿童内分泌科教授Robert Lustig甚至认为,果糖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远甚于其他类型的糖。

更甚者,食品巨头们努力将公众视线从食品中过高的糖分转移到缺乏运动中去,他们使用各种手段告诉人们,卡路里摄入量过多,消耗不够,才是推动体重增加的元凶。

但是,吃什么,其实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显著。例如:摄入160卡路里的杏仁与160卡路里的可乐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杏仁中的膳食纤维能够增加饱腹感,使得血糖缓慢地上升,延迟糖分和脂肪的吸收;可乐中不含膳食纤维,大量糖分进入体内,短时间内血糖飙升,身体收到信号将过多的糖分转换为脂肪储存起来。由此可见,卡路里和卡路里并不一样。

控糖难,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糖对于食品制造商来说太珍贵了。

糖不仅可以使食品和饮料的味道变得诱人,而且扮演了食品制造业奇迹的关键角色——从松软或香脆的口感,到漂亮的颜色和外观,甚至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这所有的一切只需要耗费一丁点糖的成本。这些公司根本就离不开它。

图片来源:纪录片

如何让糖远离

从很多角度看,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和烟草中的尼古丁的命运越来越相似。烟草霸主的毕生事业是推销香烟,食品巨头们致力于营销不健康食品,直到压力涌现,这些公司才被迫做出改变。

食品巨头内部的分歧初见端倪。有些公司的高管受到情感驱动,认为他们生产的食品要为肥胖问题负责,从道义上应该有所作为。另一些人的观点则更实际,如果消费者联合抵制加工食品,将会对公司的利润造成严重的损失,他们将重蹈烟草行业的覆辙。

应对肥胖问题的初期,整个食品行业实施一种策略:当人们强烈呼吁更加健康的食品,以至于愿意牺牲快感时,食品公司会推出相关产品。当然,全谷物早餐麦片、希腊式酸奶、清淡口味的苏打饼干,这些所谓更加健康的产品对主打产品不会构成威胁,开发得当还能吸引顾客,提升公司传统的高热量和高甜度产品的销售额。

食品行业也显露过解决问题的态度。根据《盐糖脂》一书的记载,比如卡夫公司从2004年开始限制产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及热量,然而,正当卡夫公司的反肥胖活动如火如茶时,公司因为盈利低于预期,股价跌了近17%,而其竞争对手的股价却上涨了5%。这让华尔街坐立难安,一名分析师就向卡夫公司质问:「如果你们打算将销售额增加2%~3%,那就必须让人们变胖。」

于是,卡夫公司为了保护股东的权益,推出了更甜更油腻的奥利奥饼干。「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的营销最终为卡夫挽回了因反肥胖活动而带来的损失,就好像一场减肥失败过后的狂欢。

基于食品巨头面临的竟争以及来自华尔街的压力,自律性的法规很难对企业起到约束作用,当局政府的干预似乎变得理所当然。

烟草行业过去面临的消费税、标签争端、市场影响、广告限制、乃至产品责任等挑战,食品加工行业也正在遭遇。

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呼吁成员国制定一系列公共卫生干预行动, 比如对含糖饮料采取有效的税收政策及针对儿童的食品和软饮料营销的建议等,以降低添加糖的摄入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很多国家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打响了这场战争:

开征糖税

目前,全球已有至少10个国家实施含糖饮料加税政策。

作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率、 超重和肥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墨西哥从2014年开始对所有软饮料收税10%,政策实施之后,该国含糖饮料消费量较征税前降低了 5.5%。低收入家庭消费量下降最明显,两年间平均降低了11.7%。据预测,征税可使墨西哥的肥胖率下降 2.5%。

然而,含糖饮料税的影响也并非总如此乐观,它对经济、就业、投资和贸易等都会产生影响。食品企业倾向于生产重组产品以避税,但既要保留产品的质地和口味,又要减少含糖量,这对食品企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中小企业。

丹麦是首个对食品征税的国家,丹麦政府曾表示,加税会促使人们去瑞典和德国买相对便宜的饮料。为了创造就业机会和刺激国民经济,丹麦政府于 2014年废除饮料税和脂肪税,但并不影响其他现有的含糖食品税 (包括糖果、 冰激凌和巧克力) 。

由于大多数国家饮料税实施时间尚短,长期影响还有待考证。但如果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和食品行业共同向积极的方向转变,那么这一政策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规范标签

政府对包装上的营养标签和成分列表的信息进行规范,也能够帮助人们自我保护,减少添加糖的摄入量。成分列表中的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糖蜜、蜂蜜、黑糖、玉米糖浆、浓缩果汁,这些名词都是添加糖存在的证据。

通过查看包装上的成分,消费者可以了解食物中的添加糖含量。一款设计合理的营养标签上能够告诉你添加糖的含量,可以帮助你选择总糖含量较低的食物。

不过,目前中国对食品营养标签的规定中,未将总糖量从总碳水化合物中分开,对于消费者了解糖的摄入量来说不够透明。

另外,新的研究表明,在含糖饮料包装上张贴腐烂牙齿和健康警告的图像,效果类似于烟草制品包装上的警示标签,可能有助于阻止年轻人选择含糖饮料,做更健康的选择,比如「警告:饮用添加糖的饮料会导致肥胖,2型糖尿病和蛀牙」。

限制广告

与一群色彩斑斓会说俏皮话的巧克力豆相比,一把黄豆实在是乏善可陈。以广告的方式对不健康食物进行宣传,对心智未成熟的儿童及青少年影响相当大。目前各国对儿童食品广告的限制大多以企业自我约束的方式为主,仅有少数国家明令禁止相关广告。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例如,韩国政府规定在每晚5点到7点的儿童时间段禁止播出关于不健康食品的广告;英国明确禁止在面向16岁以下儿童的电视节目中插播不健康食品的广告;芬兰则禁止以鼓励收集玩具或中奖的方式向儿童营销食品。

不过,在中国尚未有明确的法规对不健康食品的宣传进行限制。

饮食教育

《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 曾指出,国内学生和家长的营养素养低,营养信息混乱,究其根源是由于学校食育投入的缺位。

2005 年,日本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饮食教育的法律——《 食育基本法》,其中提到「「食」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让儿童培养丰富的人性,获得生活的能力。现在,将「食育」作为生活的基础,并应成为智育、德育、体育的基础,透过各种经验来学习饮食相关的知识、饮食选择的能力,养成实践健全饮食生活的人」。

食育是以学校供餐为中心,通过学校供餐让孩子们学习饮食知识的新的教育科目。基本法中提出「加深对日常饮食的理解力与判断力」为食育目标,从而从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健康的意识。

在食物中发现快乐,或许不仅仅只是食品巨头的营销武器而已,将食育添加到学校教育中更可以成为与其抗衡的手段。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丁香医生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