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车的时候喜欢听郭大爷的《济公传》,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这姑娘打四岁守寡,一直很贞节烈女,她头里走,后面跟着四个抬贞洁牌坊的。啊~就这么贞洁。到三十七岁,守不住了,整个胡同都是好朋友了。她就不如这在某个技术行业从事了一辈子工作的女同志,到最后突然间不干这行了,从良了。”
这正是,“声妓晚景从良,一世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清苦俱非。”
然后我就想到了王源抽烟那个事……可能这个联想不大恰当。但是最近讨伐的声势之浩荡,让我有点不敢吭声……只敢小声嘀咕,虽然是犯错了,但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吧……
1 不一致效应(Incongruencyeffect)
鹿同学曾经问我:“为什么大家对一个劣迹斑斑的人,往往格外宽容;对一些一直形象正面的好人,却往往格外严格呢?”
因为她看《甄嬛传》发现:“杀人如麻的华妃,在害人之后只要动了一点恻隐之心或者讲一讲自己的可怜经历,立马有人说‘她其实本质不坏’、‘她变成这样也是有原因的’;而有一个很快领盒饭、从没害过人的炮灰淳儿,一句话说得不妥,便有人吐槽‘装纯、心机深、婊里婊气的’。就算她是装纯,毕竟也没害过人啊……观众评价反差之大,到底是为什么呢?”
好像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一个恶人做了一辈子坏事,到最后如果做了一件好事,那他就是天下第一大善人;而一个好人做了一辈子善事,到临了如果做了一件坏事,那他就是天下第一大恶人。”屠夫成佛,只需放下屠刀;高僧就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只要偷看一次洗澡,就算全完。为什么呢?
美国心理学家Hastie就告诉我们了,因为在我们对于个体的人格记忆中,不一致的行为会令人记忆更为深刻。为什么呢?因为不一致行为和一致行为间会出现更多连接,而一致行为之间则不存在此种连接,因此,不一致行为更容易被提取,因为线索更多。(别说,Hastie还挺有慧根……)
他的经典实验是这样的:先让被试阅读某个人的一些人格特点(友善、温暖、善于社交等),让他们对这个人形成一个初步印象(好印象)。接着,再向被试展示那个人的一些行为,共三种:1】一致性行为。比如他每天关心同学、热爱集体;2】不一致行为。看到老奶奶颤颤巍巍过马路也不扶一把;3】无关行为。他每天都要喝一杯可乐(这天上一脚地下一脚的……)。
结果发现,大家记得最牢的就是他不扶老太太过马路!这一效应,就被称为“不一致效应”。
Heckler和Childers发现,“不一致效应”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预期(expectation)。实验结果显示,预期内的信息不会得到充分加工,不相关的信息也不会得到充分加工,而预期之外的相关信息(Unexpected relevant information)由于需要更多认知资源去额外加工,反而往往引发个体的格外关注、让人记忆尤为深刻,因此也会对人们的判断造成影响。
于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为什么坏事做尽的华妃偶尔表现出同理心就让人无比动容,为什么纯情乖乖仔王源在室内抽烟让粉丝犹如天崩地裂……因为期望值不一样啊!
2 然后,再说说这个“人设”的问题
这些事情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被一个太过正面或完美的人设架到一个太高的位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艾薇儿抽烟喝酒纹身,你们相信她是好女孩,因为她本来就是叛逆人设;怎么到乖乖仔王源这儿就不信了呢?
盛誉之下,稍有不慎(出现了“不一致”或者“预期之外”的负面信息),就会跌下神坛,这时的反噬效果,往往是超乎寻常的。
公众对于“好人出现负面新闻”(即人设崩塌)这类事情比“坏人出现负面新闻”更加不能容忍。
可能有些人说,大家对王源失望,是因为他确实做错了事,北京室内就是不允许抽烟的啊。
那我们换个场景来假设:如果王源是在一个允许抽烟的场所抽烟,妈妈粉难道就不失望了吗?此前王源翻护栏也是做错事,在舞台上泣不成声也是不专业,妈妈粉为何觉得更容易原谅呢?
因为她们失望的其实不仅仅是他“做错事”,更是因为他吞云吐雾的“社会人”模样,让妈妈粉感到“油腻”,感到他失去了少年的纯真。说到底,还是因为他的“人设”没有符合她们的预期,崩塌了。
前几天,我校一个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请我去做演讲,让我谈谈爱情观。我赶紧借着那个机会澄清:“虽然我们在文章里所写的事情确实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但我们也真的不是什么神仙眷侣,我们只是柴米夫妻。”
因为我发现,这个人设给自己套上了,自己也容易受影响。有时候我们俩口子吵架,刚吵两句,鹿同学就让我打住,她说:“你快别吵吵了,再吵你这恩爱人设就要崩塌了。”你看,我们自己都会对“人设”有所预期,更何况旁观者呢……
但这就渐渐偏离了最初的预想。一开始,你并没打算立恩爱人设,只是分享一些生活趣事;渐渐地,读者从中读到了正能量,因此有了期望;再接着,你因为这个“人设”而被喜爱,自己也会开始亦步亦趋地去迎合这个设定;最后,你终归是凡人,“震惊!以撒狗粮著称的人竟然吵架?人设崩塌!”(幸亏我们并没有王源那么红!)
但我还是要说一句,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室内抽烟、翻护栏……当然是错了。但一个犯过错的人,也并不一定是坏人。从前被捧成英雄,后来被踩成狗熊——这里其实并没有什么反转、崩塌,只是他一开始被众星捧月时就没有那么完美,此后被墙倒众人推时也并没有那么不堪——他可能从头到尾就只是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当然我不知道王源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句话也不是特指王源),而已。
3 乖乖仔到底能不能吸烟?
最后,我还想再讨论一下关于青少年在成长中遭遇“叛逆期”的问题。
乖乖仔到底能不能逃课、吸烟、打架?其实……这还挺正常的,人在从青春期往成年期过渡的时候,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想要打破成年人赋予自己的生活轨迹以及个体形象,因此总是很喜欢用干一些傻事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长大。
我不是在说这样做很合理很正确。
我的意思是,比起“你太让我失望了,想不到你是这种坏孩子”“你以前都不这样,是跟谁学坏的?”,关心一下他为什么会在舞台上情绪失控,为什么要抽烟,可能是他身边的“大人”真正应该做的。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张昕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