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暴力毒品到自杀色情,荧屏上任何的敏感内容都逃不过家长群体的审查。
Netflix 2017 年广受好评的系列剧《十三个原因》就因为涉及自杀题材,一直遭到批评。近日,一项新研究甚至针对性地指出,在该剧首播的一个月内, 青少年的自杀率出现大幅增长。
《十三个原因》改编自 Jay Asher 的同名畅销小说,剧情围绕一名中学少女的自杀展开。死前她为自己的朋友留下 13 个录像带,每一个都揭示了她为什么会了结自己的生命,引出了包括校园欺凌、性侵犯在内的许多主题。
该剧开播前就有专家警告其可能带来的心理风险,第一季播出后片方更是深陷大范围的争议之中。
为此, Netflix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 2018 年播出的第二季中,每集开头都包含了一个触发警告,提示剧集可能包含令人不适的内容,不适宜已经有自杀念头的观众观看,并鼓励他们及时寻求帮助。Netflix 还专门创建了 13reasonswhy.info 网站,为考虑自杀的人提供帮助。
但这仍然没有打消外界的担忧,电视家长委员会( the Parents Television Council)一直在敦促 Netflix 取消该剧集的制作和播放,认为这是传递给青少年的一个“定时炸弹”。
这也引发学术界的关注。过去两年中,已经出现了多个关于《十三个原因》及其对观众潜在影响的研究。其中还包括了一个由 Netflix 自己委托西北大学展开的调研。
不过,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会杂志上的最新研究,仍算得上其中最具传播效力的之一。这份来自国家儿童医院的论文显示,在该剧首播之后的一个月内,10 至 17 岁男性青少年的自杀身亡率比五年前增长了 28.9 %;开播九个月内,整体自杀案件数超出预期 200 件之多。
研究显示的相关性究竟能说明什么?为什么自杀的增加主要存在于男性而不是女性群体?这些增长背后是否另有原因?调查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的媒体关注,以及更多的专家分析。
当然最终人们最好奇的仍是,媒体上的自杀行为是否会引发公众效仿?这常常被引为所谓的维特效应,一个起源于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说法,专指由公开的,尤其是名人的自杀触发的类似行为。
当对象是虚构角色时,维特效应的研究结果往往难以认定。科学美国人对此的一篇分析报道指出,“名人自杀的过度媒体曝光肯定会产生模仿效果,但看起来公众普遍能够将事实与虚构区分开来。 ”
同期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另一项研究,就得出与前面的研究似乎矛盾的结论。在调研观看这部剧的心理风险后,研究团队发现,相比较于没有看过这部剧的学生,看完了整个第二季的那些学生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自杀与自残倾向较弱,且更可能对有自杀意向者伸出援手。
心理健康网站 psychcentral 分析两个研究时指出,国家儿童医院进行的回顾型研究虽然在数据上看起来很强,但其实并没有发现该剧对自杀率的持续影响,存在许多疑点。不应过分强调一个节目可能产生的影响。
另一些家长也对这部剧发起声援。悉尼先驱晨报的专栏作家 Alan Stokes 在一篇针对此事的文章中写道,作为 5 个孩子的父亲,他花费十几个小时和孩子共同观看了这部剧,“为什么要看?因为我们的儿子真的希望我们看到这一切。”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部剧帮助人们正面审视了青少年复杂的生活与人际网络。而一些认为剧情内容过于“负面”、“消极”的评论,可能恰恰是低估了现实中青少年群体面临的真实困境。
但不管如何,到了这个阶段,这部剧已经主动或被迫地负担起了某种教育职责。大家都在关注着接下来的剧情,家长希望内容变得阳光一些,心理分析师仔细检视着剧中的不合理之处,当然也有剧迷,关心的主要是接下来还可以怎么演。
《十三个原因》第三季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开播。
题图与文内图均来源于豆瓣剧照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