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狼》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在《只狼》中,「楔丸」是主人公最早入手的兵器。它没有虎彻、村正般的传奇故事,名字本身也包含了维系纽带的家常意味:即便忍者注定是杀人的宿命,也不可舍弃仅有的一点慈悲之心。虽然少了一些煞气,但你慢慢又会发现,无论千锤百打、毒染火炼,楔丸依然韧性十足。

  然而,无论“怎么打铁都打不断”的刀具,在日本战国的武士阶级手中并不常见。受到铸造方法的影响,他们的兵器多数有些娇贵,以至于正经受训的武士,都会小心翼翼的用刀背和刀侧来格挡。相比之下,楔丸背后的韧性,或许正如玩家们向死而生的决心,以及那股潜藏着的温柔力量。

锋利的,并不是最好的

  大众极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只有那些能够空中断发、削铁如泥的才是好刀。而为了让武器更加锋利,或是在拼刀中取得优势,就需要质地够硬的金属。其实早期的日本铁匠也那么想,他们的做法,是直接打磨整块钢坯,这种锻法后来被称为“全钢”(maru)。

  但久而久之,问题就浮现了出来。依照全钢锻法铸造的刀具虽便于切割,却给人留下了易于折断的糟糕印象。即便砍人切菜不成问题,但若是长期受力于其它金属,一般情况下撑不了几年。

  原因在于,越硬的材料越难变形,受力难以消散,由于施加的能量集中一点,容易直接折断。如果将「洛氏硬度」作为衡量标尺,玻璃的数值高达 80,而菜刀大致为 54,也没见着谁会拿玻璃去打仗。相反,软金属的韧性较高,就如同橡皮筋一样,用“变形”分散了能量。

  遗憾的是,刀的硬度和韧性往往互斥。用高碳钢铸造的刀非常锐利,但硬碰硬的情况下很快就会出现崩口。熟铁等低碳材料可以弯曲到一定程度,然而打起来就没那么大的杀伤力了。结合《只狼》中楔丸的“慈悲之心”来看,铸刀匠一定更加注重弹性,主要用途恐怕只是防身。

  不过,武士刀毕竟是用来拼杀的,软得像根绳子也不成气候。随着工艺的提升,上古的全钢锻法被迅速淘汰,夹钢刀走上了历史舞台。匠人们意图维持刀的锋利度,又不至于那么容易折断。

  具体怎么做呢?其实从材料冶炼的步骤就已经开始了。

  日本刀的核心,是一种名为「玉钢」的材料,它主要由铁砂提炼而成。平安时代,人们先是用粘土建造一个占地两三平米的吹踏鞴(吹炉:tarara)。待容器干燥后,在炉子中加入软松碳引火,以达到合适的温度。接着开始加入铁砂,再交替放入木炭。通过高温下碳素的还原性,铁砂中的氧气被分离出来。这么来来回回 72 个小时,最终就沉淀出了钢材。

  可想而知,炼出来的钢坯肯定不是一整块,通常按照纯度分类。最传统的夹钢日本刀,一般会用高碳钢组成前端的“刃铁”(刃金),两侧包裹以碳素偏少的“皮铁”,中间的“芯铁”使用柔软的低碳钢。这么一来,就形成了被称为造込(Tsukurikomi)的双重构造:既能保证外壳坚硬,内核又有足够的韧性。

  为了增加钢材的强度,同时清除杂质,刀匠在锻造过程中还会使用“折叠法”。先是对烧红的钢块进行捶打,铺平后折叠起来再捶打。此时还需给材料涂上粘土、水和稻草灰等物质,以防止氧化和碳化。反复 10 次后,就能得到 1024 层钢材。除此之外,对刃口进行淬火处理也能达到强化硬度的目的。

  不过,尽管这些工艺看起来如此精妙,但仅仅使用夹钢锻法,还远远达不到楔丸那种“格挡抗钢炮”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刀匠可能还得多一点创意。

温柔的力量

  夹钢刀的芯铁防止了武器直接折断,但硬度较高的外壳此时依然“很脆”,砍东西时会受到崩口的影响,时间一长武器就会丧失性能。从《興亜一心刀の実態と所見》的数据来看,村正(真二代)刃表的最高肖氏硬度为 72,换算成洛氏硬度为 57,比现代菜刀高那么一点。

  试想一下,当菜刀的刃口布满坑坑洼洼的崩裂后,也就是时候重新买一把了。

  讲究的武士,不仅会勤加保养刀具,尽量避免用刃口承接攻击,后期还得花大价钱找修刀师傅,结合草木灰和细刷的手艺慢慢研磨。要知道,20 来吨的木炭和铁砂才能分离出 3 吨左右的钢坯,而钢坯提炼出的玉钢可能还不到 1 吨,换算过来得价值几十万美元,比现代钢材贵很多倍。

  对于不那么富有的忍者,通常来说是承受不起的。好在是只狼所用的楔丸本来隶属于苇名重臣平田氏,跟着大名走的将领,肯定不会亏待自己的武器。

  舍不得用刀来“打铁”只是因素之一。另一个问题在于,为了锐化刃口,日本人坚持沿用“敷土烧刃”的热处理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拿粘土包住刀身,只露出刀刃,接着再进行淬火,以加热后快速冷却的方法增加硬度。这意味着,刀具成型后“切东西的部分”只有一小块,研磨几次就要见底。而在不去烧刃的情况下,武器的使用时间还会更长一些(但需要牺牲锋利度)。

  让一把刀更耐扛的方法,正是出于刀刃的设计。一般来说,日本刀分为平造刃和蛤刃两种形式。

  平造刃的刃口角度小一些,显得更加尖锐,斩击人体素肌或是较软的材质很有优势,穿透力十足。但由于刃口截面完全与受力处贴合,遇到硬物容易夹刀、崩口,寿命也就没那么长了。而蛤刃的刃口采取了弧形设计,虽然不够锋利,但斩切的摩擦力又要小一些,更加耐用。

  所以带有平造刃的日本刀,只适合用于剑道和街头械斗的场合。要是在战场上耍两次就把刃口全部弄坏,那接下的仗也不用打了。反过来蛤刃就比较适合长期使用,一部分用来割马腿的野太刀,或是欧洲的重剑和斧头都会为了韧性选择蛤刃,因此它也有“釜刃”的称谓。

  那么,游戏中楔丸的描述就很值得玩味了。慈悲之心不仅体现于铸刀者和传承者的美好寄托,在实用的层面上,它的设计也很有讲究。

  不妨做个猜想,《只狼》的背景设定于 16 世纪末期,此时从室町时代兴起的「打刀」已成为主流,轻便、适合步战。尽管楔丸本质上还是把太刀,但它并不是弦一郎和枭使用的传统太刀。由于采取了打刀的思路,削短刀身后不易折断。在此基础上,铸刀者还别出心裁的通过夹刀锻法、蛤刃等形式让武器更为坚韧,非常适合用于格挡。

现代刀在战国

  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日本名刀的性能总是被过于夸大。不可否认的是,虎彻、村正有着传奇般的故事,势必是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极为偶然促成的美好结果。但如果抛开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之前我也说过,有些数据和现代菜刀相差不大。

  虽说楔丸靠着一些设计上的取巧,能够抵御刀箭和剑戟的考验,但它的对手不是全身冒火的神怪,就是三四米高的巨猿,有时还要给雷属性的阴阳术导导电。因此,如果没有现代材料和冶金技术的支持,这把武器的性能确实超出了当时的范畴。

  现代钢铁的熔炼,有一种叫做“钢前水”的说法,意思是钢材熔化时,第一轮渗出的钢水纯度较高。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在成品钢的提炼上,如今能够达到的纯度自然比古代高,融合度也就相应的提升了,这让铁匠铸刀时可以更好的把控程度。

  更重要的是,合金材料的潜力被挖掘了出来。

  在冷加工处理的体系中,就有一种名叫 D2 的“高碳铬钢”。不仅能够用来打造刀具,通常也被视为汽车的轴承材料。轴承这种东西,每天都要面对几百马力的冲击,自身没点本事可扛不住。D2 中的铬含量很高,而铬又是航天器材中的常客,可以提升强度和耐热性,因此 D2 不仅耐磨,同样也有一定的硬度。

  之前提到,日本刀用来斩击的刃铁是一种高碳钢。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中用于切割金属的材料也是高碳钢。直到 1899 年,就职于伯利恒钢铁公司的美国工程师才发现,只要往钢材中加入钨、铬和钒就能提升硬度和耐热性:这种合金被称为“高速钢”。

  常温下,高速钢的洛氏硬度就有 60。即使在高速切削金属,温度提高到 600℃ 的极端环境中,依然能维持 40 的洛氏硬度。假使楔丸应用了现代的合金材料,它能达到游戏里的那种强度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不过,古代铁匠即使拿到合金也很难加工,且不说手工的切削和捶打,就算是简单的车铣刨磨也未必好使。因此,一些现代特有的加工工艺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引入枪械射击的汽锤概念,在钢材折叠和反复捶打的阶段,用自动运行的电榔头节省体力。更带劲的还有冲床,可以根据模具拓印雏形。

  再来说铸刀过程中的淬火,由于碳钢在温度稍高的情况下会降低韧性,只有那些锻造了几十年的师傅,才能比较精确的通过颜色判断温度,期间还要不断操控吹炉来保持稳定,而如今的温控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像芯铁、皮铁、刃铁,说白了就是铁砂里渗碳量的区别,其实也能借由微观技术控制。

  若是要花大价钱打造一把宝刀,还可以利用各种后期技术实现“附魔”。1931 年亮相的离子渗氮,便是将含氮气体进行电离,接着用氮离子冲击金属表面完成氮化。“附魔”后可以显著提高材料表皮的硬度,并附带抗蚀抗烧的特性。

  当然,有时候也没必要两全其美的追求硬度和韧性。近代日本军刀采用了一种名为“甲伏锻”(kobuse:包钢)的锻法,尽可能的增加芯铁的覆盖面以强化韧性,外层再套一层刃铁就算完工。由于需要量产,结构简单加上耐用才是重中之重。判断一把刀的优劣,还是得从制作目的的层面出发。

  从这一点来看,FromSoftware 设计的楔丸,倒也与《只狼》传达的故事融洽贴切。将这把武器传递给主角的卿子,因为自身的血脉化为锋芒,但他本身的意愿,却是斩断那些令人腐化的诅咒和力量。这其中富含的慈悲与温柔,正如同楔丸那般隐忍、坚韧。而一个时代落幕的原因,也许不是张牙舞爪的鬼怪,一切都只是人心作祟罢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游戏时光VGtime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8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 fromsoftware 的游戏《只狼:影逝二度》?
宫崎英高会一直坚持游戏的难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