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力促AI融合实体经济,专家呼吁加大NLP投入

WechatIMG72_meitu_1

【猎云网(微信号:)北京】3月26日报道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3月1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其中,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无疑给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针对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会议指出,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应用为目标,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特点,探索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路径和方法,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前提是国家需要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科技支撑能力。对此,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微软全球合伙人于伟博士深有感触。他提出NLP(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就是支撑人工智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核心技术,我国NLP的原创性还存在不足,需要持续加强这方面的基础研究投入。

AI不断刮起政策东风

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今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西班牙、以色列等多个国家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同时,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

从2016年9月到2019年3月,习近平先后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2018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18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等会议上,以亲自出席或者致贺信的方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已连续三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其中,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次把人工智能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相比2017、2018年的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的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表述方式。

此外,今年的政府报告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优化创新生态,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

多层次资本市场输血AI产业

除了产业政策助力之外,国家还从资本市场的制度层面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从融资到退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2018年5月16日,在天津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市政府对外宣布了《天津市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天津将设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基金,并形成总规模1000亿元的基金群。在此之前,北京、广州、武汉、杭州、安徽、苏州、长沙、深圳等地,分别各自成立了50亿元——200亿元不等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

2019年1月18日,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权威发布《艾媒报告|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商业应用篇》。根据中国国务院规划,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并且此后十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2018年行业融资热度也持续走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共融资1311亿元,增长率超过100%。

一级市场大力投资人工智能,二级市场也不甘示弱。据悉,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科创板、新三板申请、进入辅导期、过汇率的企业数量开始增加。而人工智能作为近几年最具热度的领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2019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事件就是即将推出科创板。科创板的定位主要聚焦在国家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战略,为科技型企业服务。招商证券认为,拟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中,除了符合条件的红筹企业外,高新技术类硬科技企业值得重点关注,其中包括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重点领域。

顶级专家呼吁加大NLP投入

尽管中央不断出台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也以每年千亿资本增量的速度向AI产业输血,但是在于伟博士看来,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还存在短板。

于伟博士在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有15年的专业经验,在担任微软全球合伙人期间,负责微软商用人工智能中国团队的研发及业务发展。此前曾先后就职微软Window和必应部门,博士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网络安全,博弈论,期间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15年的人工智能专业经验意味着什么?2017年7月,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发布《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该报告显示,在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5万人,位居全球第七。在人才结构方面,中国资深人工智能人才数量与美国差距明显,十年从业者仅占38.7%,远低于美国的71.5%,从数量上看,则为美国的三十分之一。

拥有多年从业经历的于伟,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体系当中可谓凤毛麟角。2018年,从微软离职的于伟,近距离观察和调研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其对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评价可能更为客观和准确。

于伟发现“科技支撑能力”是近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中的一个新提法。提升“支撑能力”的重点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而“关键核心技术”也是近年来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词汇,在今年的报告中被3次提及。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就是支撑人工智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核心技术。让计算机自动化进行文字语义理解非常重要,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又给计算机技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攻克文本语义对实现人工智能全面应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因而被称为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于伟认为,借助于深度学习,过去十年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在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譬如大部分“智能客服”还基本处于“智障客服”阶段。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对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投入,从而让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跳跃到认知智能。通过具有认知智能的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机器就能把海量的基于自然语言的非结构化信息转化成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结构化知识,进而结合知识图谱等技术来支撑各种应用场景,最终机器就能像人一样去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

于伟观察到,过去几年中国的自然语言理解技术通过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且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从而使我们在自然语言理解领域处于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原创性上存在短板,需要持续加强这方面基础研究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