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关在机场大规模部署人脸识别系统,还有很多疑问

Buzzfeed 报道称,美国国安部下属机构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正在各大机场加紧部署生物识别验证技术,而且这一过程是在没有适当审查及监管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的。

2017 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行政令,要求 2021 年前,在全美 20 个主要机场对所有出入境旅客(包括美国公民)进行面部识别。

本周,非盈利研究组织电子隐私信息中心(Electronic Privacy Information Center)获得的长达 300 多页的文件显示,CBP 正在各大机场推进生物识别出入境系统,目标是在不到两年内,每周对 16300 趟航班上超过 100 万离境旅客进行面部识别。

大规模的面部识别引起了公众对隐私问题的担忧。首先,关于数据会被保存在哪里,以及会被用于何种场景,CBP 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文件显示,对于在这个项目上参与合作的航空公司以及一些参与数据处理的科技公司将如何使用这些面部识别数据,CBP 没有明确规定,只表示对确认属于美国公民的旅客图像会“即刻删除”,而对于非美国公民的旅客图像“最多保留 14 天”,用于“评估面部识别技术”及“确保算法准确性”。

其次,面部识别技术一直被质疑不够准确且具有偏向性,这是一直以来面部识别反对者的一个重要立场,但 CBP 同样没有提到这一点。

反对美国政府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的主力团队之一、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去年 7 月使用亚马逊的开放式 Rekognition API 扫描了所有 535 名国会议员的面孔,发现 Rekognition 将其中 28 个国会议员认成了嫌疑犯。

这些人当然并不是在逃嫌犯,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有色人种。ACLU 认为,如果人工智能的训练数据本身就是严重偏向白人的,那么机器做出的判断可能也会非常偏向白人。政府使用该技术则可能加深种族歧视。

去年 5 月,参院两位分别来自两党的议员联合向国安部发信,敦促其在拓展机场面部识别系统之前,先出台正式的管制条例。现在在美国,仍然没有关于政府使用面部识别行为的法律,法院也没有对其是否违反宪法第四修正案做出过判决。

但 CBP 已经先行一步。本周一披露的文件显示,为了加速完成特朗普的命令,CBP 省略了一个关键程序,即在使用这项技术前,先征求公众意见。

“CBP 在不经公众听证、国会要求、个人同意的情况下对公民进行面部识别,相当于是在用面部识别数据为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创建数字身份证。”披露文件的电子隐私信息中心主任 Jeramie Scott 称,CBP 获取了公民申请护照时提交的照片,并用它来跟踪进出该国的旅客。

CBP 发言人在一份邮件中表示,面部识别系统既快速又可靠,还可以与旅客的登机程序相结合,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应对国家安全挑战,也是为旅客增加便利。

CBP 还拿出了一系列数据来表明,面部识别有助于防范对美国本土的安全威胁。发言人表示,自从在部分机场对入境旅客使用面部识别系统以来,该机构已经成功拦截了 5 名被拒绝入境后以假名企图进入美国的个人;而自从 2018 年秋天在部分陆地入境处使用面部识别系统以来,CBP 更是拦截了多达 64 名使用不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件企图入境的人。

但反对派 ACLU 认为这些说辞不足以证明美国需要如此大规模地对跨境旅客进行面部识别。“它是一种极其强大的监控技术,有可能做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政府在现有的情况下,如此大规模地部署它,似乎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必要的。“ACLU 高级政策分析师 Jay Stanley 评论称。

目前,美国政府已经在亚特兰大、纽约市、波士顿、圣何塞、芝加哥、休斯敦等 17 个国际机场部署了面部识别系统,达美、美航、捷蓝、英国航空及汉莎等航空公司也都表示采取配合态度。

文件显示,CBP 计划今年年底前在十几个机场部署这一系统,每天完成对大约 30 趟航班上旅客的面部识别。

在中国,从 2014 年开始,人脸识别技术就开始应用于乘客安检。到 2017 年 7 月,该技术已经至少在国内 17 个机场落地实现。2017 年 6 月 28 日,中国南方航空在南阳机场启用了中国首个人脸识别智能化登机系统。2018 年 3 月,首都机场启动了国内第一个“智能旅客安检系统”,将人工证件检查岗换成机器查验,第一道门的机器可以对旅客的登机牌和身份证进行核验,第二道门则用来进行人脸拍照,实现身份比对。

题图/visualhunt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