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动画《梅与小猫巴士》?

一股子《千与千寻》味儿的《龙猫》续集

高潮部分基本照搬了《千与千寻》的模式,但是因为时长以及故事构成的缘故,没有到达《千与千寻》那么变态的高度,但绝对已经足够。

这部作品和《千与千寻》的制作时间非常接近,我在其他回答里聊过,《千与千寻》里的宫崎骏真的就是满脸「我能再捏一部出来」的样子,于是捏了部短篇出来。

因为这部作品比较短,所以能聊的比较细,其他动画长片的讲起来太费力了,之前想吹一波《幽灵公主》直接把我憋死了……

一、制作

全篇13分43秒,作画张数大约15000张——标准的宫崎骏后期作品的作画密度,一分钟1100张左右,几乎与全程一拍一的作画张数相当。

这种作画密度下的宫崎骏作品,如果没有极端复杂的场面(大量人群之类的),那么就代表极其细腻的动作和演技——《梅与小猫巴士》就是后者。

特别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本作品中,宫崎骏不是演出

本作演出为:米林宏昌、二木真希子、杉野左秩子

米林宏昌和二木真希子都是老熟人,杉野左秩子可能不少人一点印象都没有,其实她和前两位一样,都是吉卜力的老牌原画。

动作上的表达其实和一般的宫崎骏作品有些区别,梅有几个动作的表达看起来和之前的一般认识稍有区分,但这都是细枝末节。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cg部分的运用,小猫巴士载着梅冲出房屋的部分,不去查资料都知道是cg(指背景部分)。而这种镜头使用,几乎……不用几乎,就是在动画长片里没有的。

为什么,很简单,破绽大。宫崎骏使用数码技术的部分并不少,但是那种「CG才能做出来的镜头」在他作品里极其罕见。

但是在02年这个时间点,确实是这种镜头出现的比较多的时刻。比如《千与千寻》开场部分的这个镜头:

更多的时候,能成为他常规镜头的CG镜头只有:

你看,几乎一个模板套出来的。

看动画看得没那么认真的朋友可能看不出来这些镜头是CG做出来的,对于眼睛稍微熟一点的人来讲,确实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部分。

宫崎骏这方面给我的感受就是——审美端正。常看动画的人绝对一眼能看出来3d部分与其余部分的差异,也能看出来背景美术和作画部分的差异。宫崎骏在解决这两点的差异上,做得非常好

你可以说他是因为镜头保守所以差异不明显的,这样说也正确。但就我不多的阅片量来讲,宫崎骏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实在是彻底和极端。宫崎骏的CG基本是给手绘部分帮忙的,然后镜头的使用比较保守,在制作的过程之中自己的观察和调整当然更为关键,总之实在是太舒服了。

但是,在《梅与小猫巴士》里,这种比较激进的镜头出现了。

实际上宫崎骏在动画短片里一直都比较激进。我是看完所有动画长片之后看的《On your mark》——我当时都惊了,这是什么啊,你还会这些???

把话题扯回来。很多朋友可能觉得「既然宫崎骏画了分镜,那大概没多大区别吧?」其实并不是这样,只要有其他人参与作品,总会有其他人的色彩。

整片以「」为线索串联整个故事,可能三鹰美术馆是卖那种糖果的吧(笑)。

但是相对于其他宫崎骏作品里天下第一的饮食上面的表现,《梅与小猫巴士》里实在是显得寒碜了,而且多次吃糖的演技重复的比较厉害,这在宫崎骏作品里也显得有点不堪。当然这可以解释为串联故事的妥协,但是如果你理解这部作品的立足点和最大武器就是各种动作表达和演技的时候,应当就能理解对这些问题的苛责了。

对小梅的表现其实有点不同,《梅与小猫巴士》里的小梅整体更沉稳、安静,简单来讲就是——长大了

坂本千夏(小梅的CV)也表达过「小梅长大了」的感受。小朋友不哭不闹,整体的动作也比较保守,这是staff们的意图还是说力度没到?我觉得还是意图在里面吧。《梅与小猫巴士》是一部相对更短平快的作品,很简单,就是让小朋友来美术馆享受的,于是人物相对单薄简单也很正常。

猫婆婆巴士是由宫崎骏自己配音,这个配音就能看出宫崎骏构成这个故事的一些内在支撑——有礼貌的小朋友爷爷奶奶们总会喜欢你们的。于是小梅见到壮大的猫婆婆巴士的时候不会害怕,猫婆婆巴士吃掉她的糖果会高兴。这个内在逻辑就和《千与千寻》里同样作为宫崎骏化身的汤婆婆的逻辑一样,汤婆婆很讨厌千寻那样子没用的女孩,但是千寻只要大声对他要工作,他还是会给她工作。

宫崎骏在自己作品里使的一些小手段往往会对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常说霍尔斯是宫崎骏的起点,但是高畑勋会在小村子里加一位坏人,而宫崎骏并不会。其中的差异,还是希望大家能好好思考。

实际上这些支撑是有些勉强的,但是能用勉强的支撑搭一个不错的架子,这是蛮有趣的点。

二、高潮部分简析

《梅与小猫巴士》的高潮部分的基本元素和《千与千寻》相同,但是《千与千寻》要长得多、完善的多,于是《梅与小猫巴士》更多地需要依靠故事结构,而《千与千寻》的高潮部分直接压倒了整个作品的故事结构。

电车透明的沉默的乘客

宫崎骏坦言自己最喜欢电车相关的镜头,喜爱程度甚至超过飞行,他的热情就是这些镜头「能量」的来源。

在《千与千寻》之中,宫崎骏没有突出千寻在陌生环境之中的恐惧。在故事开始的慌乱之后,千寻迅速冷静了下来,之后再也没有相关的表达。

梅在被小猫巴士载到陌生的森林之后,面对一群陌生的龙猫,表现出了恐惧。小梅的恐惧是吸引观众共情的手腕,观众看到成群的沉默、漆黑、未知的龙猫,不会觉得可爱而会觉得诡异、恐怖,会和梅一起期望遇到一个安全的依靠——这时候我们熟悉的大龙猫就来了。

于是我们的情感就在龙猫身上得到了宣泄,我们就会喜欢龙猫这个角色。梅的表达也起到了引导作用——大叫着扑到大龙猫身上,拿脸去蹭软乎乎的肚皮。

这时候熟悉的曲子再一起放,观众的情绪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这就是故事结构设计对情感表达的支撑。因为结构很明晰,所以押井守给了这部作品相当高评价。

《千与千寻》里承担与龙猫一样任务的角色是白龙,按照《梅与小猫巴士》里的故事逻辑,白龙能轻松获得观众大量共情,但是并没有这样做。这就是《千与千寻》里对故事结构的破坏,千寻虽然是为了白龙而乘上列车,但是列车场景的情感直接压倒了一切。千寻不需要任何台词、动作、表情演技,她只是坐在那里而已。

《梅与小猫巴士》当然做不到《千与千寻》高潮部分那种蛮不讲理、压倒一切的气势,那种镜头难以复制。它依靠的是运动的悦动感,生动演技的愉悦,依靠的是各种古怪猫巴士的新奇感,这些都是宫崎骏的常规武器。

以这部短片的目标受众(参观美术馆的孩子)来讲,这些简洁有效的东西实在是很管用的了。

简单总结

这部作品是宫崎骏比较轻松完成的一部作品,故事简单,动作演技丰富有趣,宫崎骏常规武器体现的比较多的作品。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TOTOLO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