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摄影展《平行》,让你在服装、肢体语言和场景中体会微妙情绪

3 月 2 日起,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展出荷兰摄影师埃文·奥拉夫(Erwin Oalf)最近十五年创作的近五十件作品,展览名为《平行:埃文·奥拉夫》。

今年 60 岁的埃文·奥拉夫,在 1988 年凭借系列作品《棋子》获得“年轻欧洲摄影师”奖之后,开始站上国际舞台。虽然他长于时尚摄影和广告拍摄,但本次展览避开了这些已然广为人知的作品,聚焦他的个人创作。

展览标题的“平行”指的是“奥拉夫作品中高超的风格塑造、丰富的视觉体验与编导的舞台感下的自传性叙述之平行共生”。此次展览关注的是奥拉夫精心构建的“高度风格化、编导式”的华丽精致的画面背后,完美主义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的摄影语言的言下之意。

《冰淇淋店》,2004,《雨》系列

©埃文·奥拉夫,鸣谢玛格达·唐妮 诗画廊 

《肖像5》,2005,《希望》系列

©埃文·奥拉夫,鸣谢玛格达·唐妮 诗画廊 

《格蕾丝肖像》,2007,《悲伤》系列

©埃文·奥拉夫,鸣谢玛格达·唐妮 诗画廊 

《肖像02》,2009,《黎明》系列

©埃文·奥拉夫,鸣谢玛格达·唐妮 诗画廊 

《练习》,2005,《希望》系列

©埃文·奥拉夫,鸣谢玛格达·唐妮 诗画廊 

展览展出的作品涵盖了他十来个摄影系列,在展览中各系列作品也没有完全按照系列陈列。在情绪的表达上,作品之间似乎也可以互相穿插。

奥拉夫摄影作品中的人物总是看向观者之外,有时甚至是背对镜头。在无法构成眼神交流的画面中,需要观众通过场景设置、氛围、人物所处的位置,细微的动作和神态来理解作品。这种理解是直观性的,是属于人类微妙的共通性情绪体验。系列的取名或许可以为观众解读作品的情感倾向。

这尤其体现在《锁眼》系列中,在这一系列中,每个人物都背对观众,优雅,清醒,他们拒绝目光接触,拒绝与“我们”说话。而他们的拒绝和退缩本身构成了与“我们”唯一的交流。策展人凯伦·史密斯表示:“这组照片所要透露的讯息也是如此,我们人生中从来没有哪个阶段是不在心里创伤面前感到脆弱的。”

《锁眼#8》,2012,《锁眼》(Keyhole)系列,©埃文·奥拉夫,鸣谢玛格达·唐妮 诗画廊 

 

《锁眼#3》,2011,《锁眼》(Keyhole)系列,©埃文·奥拉夫,鸣谢玛格达·唐妮 诗画廊 

奥拉夫说,在他自 2003 年以来制作的大部分系列作品中,他一直在寻找服装造型、肢体语言和舞台场景之间的微妙平衡,“这三个关键要素决定了观众将如何解读我所呈现的开放性结局的故事。我并不打算讲任何具体的故事,而是希望让观者看了我的照片后产生个人解读,创作自己的故事。”

诚然,奥拉夫的作品并非纪实摄影,而是他精心构建的幻想场景。他将人物置于自己设计的场景中,以此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

奥拉夫目前创作了三个城市系列,《柏林》、《上海》和《棕榈泉》。展览展出了前两个系列的部分作品。

《柏林》系列以魏玛共和国时期为创作背景,试图探索的是烙印在这个城市灵魂之中的黑暗。这一系列的有趣之处在于,成人的角色由儿童扮演,场景安排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历史意义的真实地点,有约翰·肯尼迪在其前面高声喊出“我是柏林人”的建筑物,也有高级纳粹官员赫尔曼·戈林使用的游泳池。奥拉夫表示:“《柏林》关注的是青年的力量,这些照片就是要让人感到焦躁不安,内心无法平静……”

《新克尔恩浴池-2012年4月23 日》,2012,《柏林》系列,©埃文·奥拉夫,鸣谢玛格达·唐妮 诗画廊 

《柏林》系列之一,来自 erwinolaf 网站(未在此次展览中)
《肖像01-2012年4月22日》,2012,《柏林》系列,©埃文·奥拉夫,鸣谢玛格达·唐妮 诗画廊 
《柏林》系列之一,来自 erwinolaf 网站(未在此次展览中)

2017 年,奥拉夫创作了另一城市系列《上海》,这一系列选择了在 6 个不同的场景中拍摄。这六个场景都是二战以前就在上海存在的建筑物或空间。在上海的一场讲座中,奥拉夫表示:“我不是纪实摄影师,也不是摄影记者。我更感兴趣的是我的想象(fantasy)。作为表达幻想的一个方式,我喜欢穿越时间,去到很久之前就存在的地方。这是我选景的一个逻辑。”

他表示:“上海让我想起一个年轻而自信的青年,充沛着饱满的能量,对自己无限的可能深信不疑,一往无前地去激发自己的潜能。这种能量体现在上海起伏的天际线上,在急速铺张蔓延的城郊里。城市的形象像青年人的身体一样日新月异。这个中国港口城市的 2400 万居民,在五光十色的广告、跳动的影像和电子的声音里,工作、消费、川流不息。”

《福1088-肖像03》,2017,《上海》系列,©埃文·奥拉夫,鸣谢玛格达·唐妮 诗画廊 

《淮海116-静物》,2017,《上海》系列,©埃文·奥拉夫,鸣谢玛格达·唐妮 诗画廊
《上海》系列之一,来自 erwinolaf 网站(未在此次展览中)
《上海》系列之一,来自 erwinolaf 网站(未在此次展览中)
《上海》系列之一,来自 erwinolaf 网站(未在此次展览中)
《上海》系列之一,来自 erwinolaf 网站(未在此次展览中)

展览还包括一件长约 50 分钟的视频作品《等待:深圳》(2014),这也是该影片的亚洲首映。短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在网恋 3 个月之后的第一次线下约会中,一位年轻女性在餐厅等待约会对象。短片在他阿姆斯特丹的工作室拍摄,并非取景深圳。灵感来源于新闻——虽然中国是一个人口很多,发展很快的国家,但是男生和女生之间越来越难找到真爱——他觉得这个话题很有趣。

《等待:深圳》(2014),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拍摄

短片由并置的两个屏幕同时放映,一面正对年轻女性,一面以广角拍摄了同一时间点里她的侧影和餐厅场景。观众在 50 分钟内,随着主角细微的表情、肢体变化,也将随之体验一场从期待到焦灼不安的等待,到最后的失望。

奥拉夫表示:“对于现代人来说,长时间什么都不做,仅仅是等待着一个人,这是在现代社会很难体验的一个情绪状态。”

如对艺术家的其它艺术作品感兴趣,点击这里了解更多。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平行:埃文·奥拉夫》

展览日期:2019 年 3 月 2 日-2019 年 5 月 30 日 ,周二-周日,10:30-17:30 (最后入场 17:00)

展览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 (徐汇区龙腾大道 2555-1)

展览费用:40 元,学生价 30 元

题图为《理发店》,2004,《雨》系列,©埃文·奥拉夫,鸣谢玛格达·唐妮 诗画廊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