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服,很多时候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舒服这么简单。不同场合可能要考虑不同的 dress code(着装规范):面试时要穿什么总是让人纠结,不同文化的人从小也会被教育什么是“得体的着装”,还有媒体的一些“你是你穿的衣服”这样的说法,总之围绕“你该怎么穿衣服”这件事传递的讯息还挺多的。
在上学期间,大部分人都会被安排穿统一的校服上课,即使是可以不穿校服的情况下,学生时代的有些打扮就会被划为“奇装异服”,这些关于“能穿和不能穿”的教育背后可能都给学生们传递了什么观念?可视化数据网站 The pudding 的一位研究者 Amber Thomas 就分析了 481 所美国公立高中对学生们关于校服着装的各种规定,其中有几个有意思的发现。
不意外的是,77% 的学校都有明确的关于“不许露出特定身体部位”的规定。有点意外的是,“生殖器和乳房”并不是强调的重点,只有 6 所学校明令禁止裸露生殖器(占 1%),而是肚子和肚脐,这个部位虽然和性特征并没有直接关联,但长久以来被视为禁忌。在西方文化中,腹部和肚脐,有着被视为禁忌或不雅的悠久历史,尤其针对女性——直到 1970 年代妇女才能在电视上露出肚脐或 1985 年纽约市的街上露出肚子。不管这样穿到底是一种性感还是不雅,这些论调都是来自于观察者的视角而不是被观察者女性自身而言为出发点的。
女性由外界评判而意识到自己身体有某种“风险”的情况时有发生,以至于作家萨迪·多伊尔写道“每个女人都会有一个时刻,意识到她的身体是公共财产。”这一点可能在社交媒体的讨论中,在书里有所体现,当然,也存在于校服的 dress code 里寻得到踪迹。
这些是校规里最常见的被要求禁止裸露的身体部位:
只有 15% 的学校在 dress code 禁令里会区分男性/女性。
这样做会被认为是在强化性别只有男女两种的二元观念,毕竟对于跨性别或非二元性别的学生来说就很难办。而即使是在校服出名的好看且重视校服设计的日本,“男生穿裤子,女生穿裙装”的 dress code 也是从最近才开始改变:2018 年一所日本公立中学开始允许男生穿裙子。
然而,尽管说 the pudding 里发现剩下的校园禁令仅仅针对“学生”(不分性别),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像禁止“露背上衣”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适用于女生。最多被禁止的是露内衣,其次是过短的裤子和裙子。而在调查了 Abercrombie kids 之后发现,有 41% 少女可以穿的服装都是不符合学校的 dress code。
最后,研究者还分析了学校和老师在规定学生穿着时常用的措辞,其中出现最多的是“让人分心”(占 76%);其次是“不合适、不得体”(占 69%),再次是安全(65%)、健康(38%)、干扰学习(31%)等等。
一个讨论是,这些关于“得体”的措辞和教育,从小就会给人传递一个复杂的信息: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着装,即为他人看待我们的方式负责。很自然地,也就有了性侵发生时指责被害者“你为什么穿成这样”的言论。当然,现如今人们已经知道了这些言论背后的荒谬,一些主题为“what are you wearing”的展览就展示了受害者在遭遇性侵时都穿了哪些衣服,也很直观地让人知道性侵的发生往往跟穿什么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
模糊的校园 dress code 可能还会在执行时产生偏差,比如说 The pudding 调查里有百分之五十的学校表示最终确定学生是否违反着装要求是依靠主观判断的。
一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政策可能会受到哪些偏见的影响:一项报告显示,身材“丰满”的学生比曲线不那么明显的学生受到了更多的监管。不仅是性别偏见,与白人同学相比,其他肤色的女孩更有可能被刻板化地认为是“ 过度男性化 ”,“ 挑衅性”和“ 非女性化 ”,并且成为着装规范的反面典型。
除了校服和学校的规定,人们对“上班应该穿成啥样”也有不少吐槽,职场 dress code 我们在之前也讨论过。而问题不在于让你穿什么或不让你不穿什么,究其根本,我们对各种着装规范的不满之处在于“你规定我应该呈现成什么样子”的一种对身份的设定和控制,对个性和多元化的限制和抹杀。
一个纪录片《Shame: A Documentary on School Dress Code》的制作者 Maggie Sunseri 在一次采访中说:“重要的是着装规范背后给人传递的信息,不仅仅是我们表面上穿着什么看起来怎么样,而是关于别人告诉我们穿这些会意味着什么、你是什么样子的。”
在国外强调 dress code“不要把性别二元化”的时候,反观国内校园,大多数学生不论男女高矮胖瘦都包裹在清一色的运动服里,又传递了怎样的一种讯息呢?
题图来自:Giph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