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在上海办展了,包括一系列新作和“量身定制”的装置作品

3 月,在上海外滩边有一场草间弥生的展览。展览名为“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Yayoi Kusama:All About Love Speaks Forever),展品涵盖草间弥生根据复星艺术中心的空间,量身定制的多件特定场域装置作品。同时,还有草间弥生最近的绘画系列《我的永恒灵魂》,以及雕塑等作品。

虽然草间弥生此次未能亲临上海,但展览的作品及布局均由其本人亲自创作完成,由她的工作室和复星艺术中心联合布展。

草间弥生

1929 年,草间弥生出生于日本长野县的一个富裕家庭,家里经营着育苗和采种场。童年时期的她就有幻觉和幻听,会感受到花长着人脸,听见动物和植物在说话,她将这些景象画到了素描簿上。她在自传《无限的网》中写道:“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让当下感受到的惊吓和恐惧渐渐沉淀。这些经历可以说是我画画的原点。”在她 10 岁左右时描绘的母亲肖像画中,就已经出现覆盖整个画面的细密圆点。她在书中写道:“在画波点的过程中,我一点点被治愈。”

草间弥生 10 岁左右的作品,来自纪录片《草间弥生——无极》截图,有拼接

因为觉得“日本这个国家过于狭小、卑微,封建思想浓厚,对女性的蔑视随处可见。我的艺术需要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世界”。1957 年,草间弥生前往美国,开始了 16 年的异国创作生涯。

1959 年,在布拉塔画廊举办的首个草间弥生纽约个展中,展出了她的巨幅网点绘画作品《无限的网》——整个画面没有视觉中心,只有细微的网覆盖。当时的纽约还处在以杰克逊·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阶段,这种极微的画面给当时的美术界以巨大冲击。这次展览成为草间弥生在纽约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契机,而她本人也成为抽象表现主义向极简艺术、波普艺术转型时期的先驱人物。

草间弥生与《无限的网》系列,来自纪录片《草间弥生——无极》截图

在美国期间,草间弥生还创作了以“性”为主题的软雕塑作品、“无限镜屋”装置和灯光装置作品,开设了草间时装有限公司(售卖自己设计的服装和纺织品),自制自导电影《草间弥生的自我消融》。

1968 年,她在纽约实践了一场题为《质问尼克松的一封公开信》的偶发艺术(Happening,指行为中非再现性质的演出),成长于二战中的她表达了自己反对越战的思想主张。而在 60 年代末期的系列偶发艺术中,草间弥生还实践了关于性解放和同性恋者的偶发艺术。在华尔街、中央公园等纽约地标,年轻男女突然间赤身裸体,草间弥则在他们身上画上圆点。此后她非常喜欢使用的一句话“爱是永恒”,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而她也曾表示这些偶发艺术“也是我自己从疾病中康复过来的一种手段”。

左图为 1968 年的反战偶发艺术,纽约华尔街;右图为 1968 年的 Homosexual happeing & Fashion show,Kusama’s Studio,New York,Photo by BILL BARON。图片来自 yayoi-kusama.jp,有拼接
wedding happening for homosexual,来自纪录片《草间弥生——无极》截图

1973 年,草间弥生回到日本。但当时的日本社会将她在美国的一系列创作行为视为“丑闻”。在回国的初期,她采取了不同的创作媒介——版画、粘贴画、小说和诗歌等。直到 1989 年在纽约的国际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草间弥生的回顾展,日本国内才大幅度改变了对她的评价——将其看作“直接面对日本封建社会的女艺术家”,重新审视了她的作品。

进入 21 世纪后,草间弥生在国内外举办的国际性展览上多次发表艺术作品,尝试大型的室外雕塑和装置艺术。作为草间弥生标志性的符号,以圆点为主题的立体作品为更多人所知和接受。

2004 年-2007 年,草间弥生绘制了 50 幅黑白马克笔画《永恒的爱》。2009 年至今的十年里,又创作了 550 幅布面丙烯画《我的永恒灵魂》,这一系列还在持续创作中。这些画作以正方形的尺幅,反复出现的眼睛、侧脸、圆点、波纹、嘴唇和阴茎等图案,再现着她内心的世界。

创作《我的永恒灵魂》系列,来自纪录片《草间弥生——无极》截图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草间弥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她在纪录片《草间弥生之最爱》中说:“当我面对画布的时候,我脑袋一片空白。当我画画的时候,各种灵感都会随时上脑。我脑袋里会出现完整的图像,我就按着它画下去。”

展览《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

在复星艺术中心前的 BFC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南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约 3 米的南瓜户外雕塑。南瓜是草间弥生经常使用的元素,她希望通过全新制作的《南瓜(2019)》,把平和的意义传达到每一位在这座城市里的人。

复星艺术中心,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拍摄

进入二层展厅,观众首先会进入一个遍布波点形状凸面镜的长廊,这件作品名为《隐匿的人生》。在长廊中间,放置了草间弥生经典的镜屋作品《我要亲眼见证内心》。这件六边形装置的外立面由镜面构成,透过其中一面的小窗,可以窥视镜屋内部的小灯泡随着颜色的变化忽明忽暗,并通过内部的镜面反射繁殖倍增。同时,六边形镜屋和长廊凸面镜互相折射。

值得一提的是,复星艺术中心的建筑外围包裹着长短不一的管状帘幕,这是建筑本身的一部分。每天 10-20 点期间的偶数整点,幕帘会绕着建筑向不同的方向转动 15 分钟。在设计这件作品的时候,草间弥生考虑到了建筑本身的可变性,从而保留了展厅内的几扇落地窗。

在这一展览空间内,镜屋、凸面镜和“会跳舞的房子”形成多重互动,也是“人和人,人和镜面,人和建筑的互动”。复星艺术中心展览总监端木霞子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表示:“草间工作室分享了一个小故事。1966 年草间弥生在没有主办方邀请的情况下,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做了 1500 个塑胶镜球,当时有一架飞机飞过去,她低头一看,就变成了 1500 架飞机。她在做这件作品的时候,有想到这个故事。动态幕帘在凸面镜上,会一直在变化,这也是她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

《我要亲眼见证内心》内部,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拍摄
《隐匿的人生》,六面体为《我要亲眼见证内心》,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拍摄
1966 年,草间弥生带着她的作品《自恋庭园》(Narcissus Garden),在未受官方邀请下“自行参加”了第 33 届威尼斯双年展:将总共 1500 颗不锈钢球放在户外展场上,并以每颗不锈钢球 2 美元的价格售出,一方面以赚取生活费,另一方面也被认为她大力批评当年商业化的艺术市场。图片来自纪录片《草间弥生——无极》截图

在 10*10 米的展厅内,是大型装置作品《无限蕴藏的波点希望将永远笼罩宇宙》。在高 6 米的房间内,由 10 个黄色波点茎状充气装置蜿蜒其中,有些从天上垂下来,有些从地上和墙上长出来。这件作品源自草间弥生 90 年代的绘画,此次在展览上以三维形式呈现。(见题图)

随后观众将进入大型装置《无限镜屋——我永恒的灵魂熠熠生辉》,正方形镜屋内是变换的霓虹色 LED 灯,闪烁在六面镜面的密闭空间内,在视觉上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空间感。此次展览的特殊之处在于,镜屋外的展厅空间也都是镜面。站在镜屋外看整个空间,其本身也是一件“无限镜屋”装置,呈现出了“镜中镜”的效果。每次镜屋可以进入六名观众,观看时间为 45 秒。

《无限镜屋——我永恒的灵魂熠熠生辉》,2019(内景),“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展览现场图,复星艺术中心,2019© YAYOI KUSAMA ,图片由东京/新加坡/上海大田秀则画廊提供,图片版权: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二楼展厅的最后是草间弥生清唱《曼哈顿自杀惯犯》(A Manhattan Suicide Addict)的视频,这是她自己编写词曲的一首歌,也是她 1978 年出版的首部小说的名字。

视频 A Manhattan Suicide Addict,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拍摄

三楼展厅的四周,并置陈列着草间弥生最新的绘画系列《我的永恒灵魂》。这是她始于 2009 年的创作系列,原本只计划创作 100 幅,但至今已经创作了超过 550 幅。这些色彩鲜明的布面丙烯作品,是草间弥生对新主题的探索 ,时而严肃时而滑稽幽默。端木霞子认为这些画作“像是草间的视觉日记……是非常直观、直觉性的绘画。她画(这些)的方式都是(将画布)平放在桌子上,从四条边开始画,落笔不停。”

在草间弥生 70 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这些都属于近期的作品,展览也展出了五幅 2018 年的最新画作。

《我的永恒灵魂》系列,“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展览现场图,复星艺术中心,2019© YAYOI KUSAMA ,图片由东京/新加坡/上海大田秀则画廊提供,图片版权: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三楼展厅的中间是 5 个缀有波点的花卉雕塑作品。对于草间弥生而言,花朵象征着“未知与生命的奇妙和美丽,这对于我们,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来说,是如此重要”。

展厅的一楼是布满黄色波点的咖啡馆,这也是展览空间的延伸。端木霞子表示:“咖啡厅经得草间弥生同意,波点的大小和距离也都是工作室钦定的。”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

展览地点: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中山东二路 600 号)

展览时间:2019 年 3 月 7 日-2019 年 6 月 9 日

展览费用:150 元

题图为《无限蕴藏的波点希望将永远笼罩宇宙》,2019,“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展览现场图,复星艺术中心,2019© YAYOI KUSAMA ,图片由东京/新加坡/上海大田秀则画廊提供,图片版权: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