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2019 年 1 月新番动画《辉夜大小姐想让人告白 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

剛好寫了相關文章,來湊個熱鬧


千年的狼骨拉麵:大小姐听到欧金金很想笑:以《辉夜姬想让人告白》为文本分析「幽默」

0摘要

这篇文章将以《辉夜姬想让人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为文本剖析「幽默」,探究为什么人看到喜剧中的搞笑桥段会笑?

前半部分先提出什么是幽默笑的条件 ,笑的三大理论: 优越说、压抑说、乖讹说优越说提出人看到他人失败时产生的优越感是笑的成因; 压抑说提出人类在社会中被压抑的欲望在笑话中得到解放是笑的成因; 乖讹说提出笑话中偏离预期达至的怪异感是笑的成因。 然后用失谐-解困反向意合这两个认知理论,对乖讹说进行一系列补充。

后半部分提出:一,石上优这个角色具备多重解读性 ,有些观众从他身上找到优越,有些则看出同情;二,《辉夜姬想让人告白》当中的幽默,以至于整个作品的架构具备狂欢化的局部特征,可以将平常压抑的东西释放出来并化做笑点。 三,解答:「为什么人看到别人笑,就会很想笑?」,原因分别是镜像神经元规范性从众

关键词:辉夜姬想让人告白、幽默、笑话、优越说、压抑说、乖讹说、狂欢化


目录:

1绪论

2幽默是什么?

3幽默的三大理论:优越说、压抑说、乖讹说

4幽默的条件

5认知理论:失谐-解困理论

6认知理论:失谐-解困理论的再进化

7再论优越,兼谈自嘲:多重解读的小丑 — — 石上优

8再论压抑,兼谈狂欢:大小姐脱下冠冕后也会「笃鱼蛋」

9笑与群体:名为「笑」的传染病

10结论

11讨论

12参考文献


1绪论

大家好,我是千年的萌狼。 今天要借新番《辉夜姬想让人告白》为文本,讨论何谓幽默。 笑是人类表达高兴情绪的一种反应,一般代表友好、接纳。而幽默指的是那些让人觉得好笑、有趣、滑稽的语言或事件。

最近看《辉夜姬想让人告白》第七集中,出现了辉夜听到藤原书记说出与「 丁丁(ちんちん)」同音的相关词后,不禁爆笑出来的场景。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双关语黄色笑话,当然这个笑话本身并不好笑,但是配合辉夜本身的反应,与场景互相契合之后,所产生出全新的语境却让我忍禁不俊。

我跟朋友吃拉面的时候分享了这一个想法,并与他讨论。 我说:「有时我听到别人聚在一起开黄腔,我一点都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好笑之处。但是为什么在辉夜姬里面,这个笑话却会变得如此好笑呢?」

后来我朋友又跟我分享了一则真实故事。 话说他中学的时候有人来学校做演讲,主题是性教育。 讲者说了一个场景「一个女生喝醉酒被别的男人带上房间,隔天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各位同学觉得这个女生第一件事会做什么呢?」其中一个男同学主动请缨举手回答,他说「那当然是回味一下昨天的滋味。」,顿时,其他同学都爆笑出来,我的朋友看到​​他们全都有笑。 最后讲者告诉同学们:「这个女生是我的姐姐。」顿时,全场鸦雀无声。 而这些同学们的无知、庸俗与荒唐,才是我们觉得好笑的地方。

回家之后,我想要了解一下心理学与社会学怎么看待笑,并解答心中的一些疑问,于是便有了这一篇文章了。


2幽默是什么?

中文「幽默」这个词由林语堂提出,是英文「Humor」的音译,简单来说,引人发笑、让人觉得有趣的东西都可称为幽默。 幽默说来简单,要从学术的角度准确定义却很难。 从生活角度出发,幽默能缓解压力,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并增加生活情趣。

其实幽默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达,它承载传递者与接收着的意识形态,包含某种社会价值的取向,并在无形之中镶嵌我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乃至我们不会轻易察觉它的内涵(毕竟很少人会对「貌似」理所当然的事物寻根究底,在香港太过认真甚至有可能被耻笑为「认真魔人」呢!)。

幽默是不是一定是好的呢? 未必,它是一把双面刃。 幽默既可以联系人,也可以具备攻击性,如嘲笑、讥笑、耻笑。 例如被笑恐惧症的其中一大成因就是曾经被他人嘲笑。 同时,运用幽默也有一定的门槛,它要求你说出符合情境,符合当下群体价值观的笑话,才能够成功激起对方的笑点。 如果用得不好,轻则尴尬,重则冒犯了群体,或伤害到对方的尊严。

上述的观点并非妖魔化幽默。 陈学志说:广义的幽默包含一切引人发笑的东西,狭义的幽默是良性的笑话。 @Altia 说过:「我只是尝试回避那些我不想成为的人,写一些我想读的东西。」,我想笑话也是一样的。 我们固然希望避免成为自己所讨厌的庸俗者,希望自己的幽默是能够感化人心的幽默,而并非具有冒犯性,只会给大家带来不幸与伤害的话语。 为此,我们运用幽默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


3幽默的三大理论:优越说、压抑说、乖讹说

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人尝试对幽默做一个总结,但是人们迟迟未能在这一领域达成共识。 如果把人们的理论归纳,大致可以整理出三大类。 一,优越说、二,压抑说、三,乖讹说。 另外,这三个说法并非互斥(Mutually Exclusive),而是可以同时出现。

一,优越说

优越说最早源自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年代。 他们认为当人看到别人的失误,就会因为自己的权力优势,而产生一种瞬间荣耀(Sudden Glory)。 举个例子,我们看到外国搞笑影片中,很多都是某人跌倒或其他失误的片段。人们觉得好笑,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失误而看到别人失误」而产生的瞬间荣耀所导致的。 因此,柏拉图说嘲笑就是笑的主要形态。

优越的向度可以很多,例如种族、性别、宗教、文化、语言、阶级、外貌、智力、能力、年龄、品味等多方面。

其实笑是一种放松、无攻击性的状态。 从优越感的角度,人们之所以会嘲笑自己瞧不起的对象,是因为自身的优越感让人们感到游刃有余。 古代人打倒了敌人会仰天大笑,是因为他们已经不需要防备对方,所以将战斗时的压抑和紧张感透过大笑释放出来。

二,压抑说

压抑说源自于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的《诙谐及其无意识的关系》。 佛洛伊德提出我们潜意识中的力比多(Libido)在日常被压抑,而有关于性的笑话则可以释放这种压抑感。

在文明社会中,我们会发展出许多礼仪及禁忌,约束着群体并不允许他们逾越。 但有趣的是, 正因为性礼仪的规范化,反而使它成为笑话世界中最为普及的题材 性试探之所以好笑,其实是因为有着一种挑战禁忌和礼仪的企图 ,身处情境中的行动者感受到逾越的紧张感和集体逾越的勇气,大笑常常是一种彼此壮胆的表现。

上面两段皆引用自周平(2011)。 另外,周平更提出笑话中的压抑说应该可以应用在其他压抑,而不只是性压抑。 一切因为社教化的礼仪而被压抑的情感或价值(如屎尿),尤其当这些欲望不能露骨地表达出来(因为直接说会很尴尬),应该都能透过笑话释放出来。

三,乖讹说

乖讹说,简单来说就是出其不意,违背期望的东西。 我们透过经验学习,并了解到事物会有一定的规律。 所以当我们接收一些讯息的时候,便会套入自身的经历预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换个说法就是观众期望。 当事物违背了我们期望,以一种怪异的方式呈现,我们的认知与现实便会出现一种失谐(Incongruity) ,失谐会让我们感到有压力,笑则是释放这种压力的管道。

然而,是否事物违背了我们的期望,我们就必然会觉得好笑呢? 其实不一定。 毕竟你突然听到一堆你无法理解的外星语,例如:

这是形而上的崩坏,这是来自深渊的关怀。 宇宙的力比多凌驾了祂的超我,全宇宙都失去了理智,狂热的气氛感染了每一颗以太,连旧日支配者都在颤抖。 最后,连主体与客体都化作一片橙汁,世界不再有过去、现在与未来。

虽然这段话确实怪异荒诞,达到了失谐的效果,但由于这段话不明所以,听不懂这是在讲什么的你应该不会笑出来啊(虽然不排除你因其无厘头而笑,或着因为某些领域的专有名词的胡乱堆砌触动了你)。 所以并非失谐就一定会好笑,后面的部分会再详细讲述。


4幽默的条件

认知幽默必须经历两个过程。 一,理解语境、二,对于框架的戏弄。

一,理解语境:

幽默的重点在于传递与接收。 以笑话为例,笑话以语言做为媒介,受到语言中的语法结构、语音、语意和语用特性的限制。 要理解笑话,必须建立在说者和听者熟悉语言、语用习惯和文化习惯,双方皆有一定的默契,才能顺利达成传递与接收。 有时笑话会动用到双关语、同音字等双重指涉的语用结构,那听者也需要听懂说者的文字游戏才能够理解这个笑话。

例如《辉夜姬想让人告白》第七集中,藤原书记无意间说出与「 丁丁(ちんちん)」同音的词汇(图一),听者辉夜建立在她对于日文的了解下,才能听出「 ちんちん」这个发音同时指涉了「丁丁」。 又例如,上面提到过的例子:「宇宙的力比多凌驾了祂的超我……」由于接收者完全无法听懂这段话在表达什么,连理解都无法做到,又怎么在其中寻找笑点呢?

当然,引人发笑的也不只有语言。 这次的研究对象是《辉夜姬想让人告白》,动画片可以透过画面和声音的演出展现笑点。 如果把上述的语言游戏转化为动画的演出,那至少你需要明白动画中角色到底在做什么,之后才能完成演出与接收。 否则,你会看不懂动画在演什么。

举个例子,经典童话《国王的新衣》,结尾国王穿上「聪明人才看得见的衣服」上街游行。 其笑点在于我们身为现代人,拥有「人在公共地方应该穿衣服」的常识,而「庄重的仪式上的失谐」、「神圣人物的丑化」更激化了其矛盾带来的惊喜。 如果我们不知道「人在公共地方应该穿衣服」,就不会理解《国王的新衣》的结局在演什么,自然就不会觉得好笑。

二,对于既有框架的戏弄。

笑话,或着好笑的事物,常常建基在「对既有框架的背离与戏耍」,并且不单单适用在语言。 这种被戏弄的「框架」可以指伦理、社会规范、理性、逻辑、惯例、期望、语境等等。 通常笑话一开始会跟循社会常有的规则,在某一刻突然揭开面纱,戏弄了这种规则而达到听者的惊奇,这种「对既有框架的背离与戏耍」才是笑话的精随。

又回到「丁丁(ちんちん)」的例子。 藤原书记明明是想说佩斯的正坐,但是辉夜听出其谐音,理解出歧意。 这个出乎意料,戏弄了社会规范(对性的压抑)和辉夜对语境的理解(她们明明在聊别的话题,辉夜没想到会说出这些),所以辉夜才会觉得好笑。

当然,就算对既有常识的戏弄达到了失谐,接收者也未必会觉得好笑。 正如上面所提到「宇宙的力比多凌驾了祂的超我……」便因为接收者无法理解,并感到困惑。


5认知理论:失谐-解困理论

失谐-解困理论(incongruity theory)是有关于幽默的认知理论,可以补充乖讹说。

失谐-解困理论指出人接收笑话的认知历程,分为几个步骤。 分别是1)失谐、2)解困以及3)愉悦,且这些步骤是有先后次序的。 失谐的意思是事情的发展超乎我们意料,解困则是指我们尝试给这个失谐找一个解释,愉悦则是解困过后所达到的心灵愉悦。

根据陈学志的一些研究,他发现人对于笑话认知的步骤是由脑中不同的部位独立执行,且有先后次序。 例如:失谐的主要处理部分是颞中回、额中回,解困的主要处理部分是额下回、额上回、顶下叶,愉悦的主要处理部分是内侧前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旁回。

当事件的发生超乎接收者的预期时,接收者不觉得奇怪就不可能笑,接收者感到惊奇就会进入下一个认知阶段 — — 解困。 他们会尝试给一个这个笑话的怪异点寻找一个原因,如果能解释出来,才会觉得好笑。 如果这个笑话的笑点不能被解释出来,那就不一定会好笑了。 以下是举一个例子:

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甜甜圈,让小明和弟弟分着吃。 小明拿着甜甜圈走去弟弟面前。 α世界线的小明A说:「这个甜甜圈我只吃周围,中间就留给你吧!」(正常笑话,有失谐有解困) β世界线的小明B说:「来,哥哥吃一半,你吃一半。」(正常回应,没有失谐) γ世界线的小明C说:「我不吃巧克力甜甜圈才合我胃口。」(词不达意,有失谐无解困)

这个例子中,小明A说的是正常笑话,我们理解这个笑话的意思是「弟弟吃甜甜圈的中间=弟弟什么都没吃到=哥哥欺负弟弟」,我们在解困的时候明白到这个笑话诠释了人性的黑暗面,所以才会笑出来。 小明B则是正常回应,妈妈叫小明分甜甜圈,小明B符合预期地照做,所以没有达到失谐。 小明C的话则是因为词不达意、偏离预期而达到了失谐,但是接收者无法从这个笑话中找到合理的解释,也就是完全听不懂,所以观众就不会笑。

之后再举《辉夜姬想让人告白》的例子:

藤原书记进入学生会部室后,惊见白银的妹妹圭,马上摆出奇怪的知识对她说:「午安杀法。」,圭也马上摆出相应的姿势回应:「午安杀法反弹。」 (图三)

这个笑点虽然未必好笑,但如果能引观众发笑,那必然建基于观众在失谐之后能够解困。 毫无疑问,藤原书记进入部室后所摆出奇怪的姿势与她口中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语,是失谐,但是观众能解释为一种「回归童心」、「耍白痴」,并且解困,这样子观众才能笑出来。

我们再举出两个情况:

情境一:藤原书记进入教室后,被夹在门口上的粉笔擦打中。 藤原书记高线大喊:「啊!是孔明的陷阱!」,并傻呼呼地笑出来。 情境二:藤原书记进入教室后,影片突然定格两秒,随后藤原书记突然从画面中凭空消失。

情境一中,如果观众觉得好笑,那是因为他们解困的过程中将「粉笔擦的掉落」作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而其内核则是「被戏弄的场面让观众得到一种突然荣耀」、 「明明被戏弄了却展现出一种大方与豁达让我们会心一笑」等。 但是换成情境二,观众不会觉得好笑,而是觉得困惑,因为他们无法解惑,藤原书记的突然消失超越了观众对动画的理解,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6认知理论:失谐-解困理论的再进化

是不是接收者在失谐后解困,就一定会笑出来呢? 不一定,就算你读懂了笑话背后的意思,一样可以觉得不好笑啊! 例如「丁丁(ちんちん)」这个谐音笑话,单独抽出来的话,我从一开始就不觉得好笑。 对此陈学志利用反向意合理论作为补充。

他提出笑话可以拆分成营造叙述、优势基模、逆溯命题(图四)。

营造叙述:这个笑话在失谐之前的「情境铺垫」。

隐含命题:原有的「营造叙述」中所表达的价值。

逆溯命题:这个笑话所包含的价值,如果越和隐含命题产生对立,就会越好笑。 。

正如这个笑话例子。 它的笑点在于「别打岔,我还在算。」这句话和前段的反差。 这个笑话的优势基模是「女孩子很保守」等,而笑话言外之意所产生的逆溯命题是「女孩子的豪放」,对原有优势基模产生强烈的反差。 陈学志认为, 如果逆溯命题和隐含命题的矛盾程度越高,就越能引起幽默的感知或笑的反应。

当然,反向意合理论也不足以涵盖所有情况。 人觉得好笑与否,终究还要看那个人的个人特质与心境,笑话的情境和时机,背后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所以每个人的笑点都会有所不同。 其实失谐后的笑,可以视为一种紧张的释放 ,如果失谐营造出的紧张感超越了接收者能接受的程度,那就如同人类看到似人而非人之物瞬间堕入恐怖谷一般,他们就不会感到好笑了。 对此,麦基(1997)在《故事的解剖》中提过:「喜剧必须没有人受到真正的伤害,主角跌倒多少次都能喃喃说句:『真是乱七八糟』,并重新爬起来。」就是为了避免主角受挫的程度达到了让观众感到不适的地步。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人已经是第二次听到这个笑话了,那种非预料的反差感和新鲜感已经剧烈减少,那当然会觉得没那么好笑。 又例如:

为什么我说同一句话全场都冷了? 帅哥说同一句笑话,女孩子都很开心啊!

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7再论优越,兼谈自嘲:多重解读的小丑— —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先生将喜剧定义为「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 如果套用在鲁迅本身的语境,他所说的的「无意义」应该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诸如迷信封建等。 「无意义」固然是个贬意词,那些我们看不过眼的,我们深恶痛绝的都没有意义。 对于我们所痛恨的不合理与庸俗,我们可以愤怒,但愤怒了又能怎么样呢? 倒不如一笑置之吧! 毕竟,我们不一定有比企谷八幡那种「不惜拆穿青春的谎言,遍体鳞伤也要追寻真物」的坚强,也不一定有梓川咲太那种「为了自己珍视的事物,不惜与空气对抗」的气魄。 喜剧就是这样的性质吧! 正如果戈里认为,喜剧的意义就在于「使人们对于那些极端卑劣的东西引起明朗的高贵反感 。」

但是,谁能界定什么是有意义,什么是无意义呢? 也许我认为A是有意义的,B是无意义的,但另一个人可以和我持相反的看法,又例如,说不准很多人觉得低俗趣味、功利主义、随波逐流、道德绑架是正常的,认真魔人、低调、善良、批判思考是怪异和自闭呢! 也许对于不同人来说,我们的想法如此不同,我们的荣耀不同、珍视的价值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笑点才会有这么大出入吧! 说起想法分歧,我又想起之前听过一则有关黑格尔的笑话:

小明跟女朋友吵架,小明说:「妳不要那么生气,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正因为人有差异,才能区分我者与他者,但是女朋友听不懂。 她眉头皱了一皱,回应:「你是什么意思?既然我们有差异,那我跟你没话好说了。」 小明很冷静,「小宝贝,先听我说完。但是呢,『妳中有我,我中有妳』。」

扯远了,我们在此引入另一个观念 — — 自嘲。 优越感我们前面已经说得够多了,那自嘲又是什么呢? 自嘲,顾名思义就是拿自己来笑话,自嘲有几个原因,分别是1)自谦、2) 另类反讽、3)消极嘲弄、4)团体价值观的认同、5) 表示淡然、6)狂欢化的另类形式。 1)自谦,尤其华人社会素以谦和为贵,自嘲既有助塑造正面形象,更可以在必要时逃避某些责任,自贬求保。 自嘲也可以是一种2)另类反讽的工具,例如曾经请求朝廷废除凌迟被拒的陆游,写下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则透露了一种当官不得志,怀才不遇的悲伤,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朝廷的反讽。3)消极嘲弄,消极嘲弄单纯是一种对于自我价值的否定,但试想想,当一个人努力过后无果,那他还能怎么样呢? 4) 团体价值观的认同,例如同为宅男自嘲为肥宅,近来流行语有「肥宅快乐水」、「肥宅快乐片」等等,这种处于独特圈子里面的自嘲,如同「梗」是一种特定群体特有黑话,互相交换类似的自嘲可以促进团体内的认同感、5)表示淡然,这是展现自己超然的豁达,不拘泥于一时的失败,甚至能对此一笑置之。 也许也是自我安慰的表现。 6)是一种狂欢化的另类形式,这里留到后面说。

我们来分析《辉夜姬想让人告白》中一些优越的例子。 作品第六集中登场的新角色石上优。 他除了为我们奉献了许多出乎意料的笑料,亦是一个具有特别社会反讽意义的角色。 在主流的刻板印象中,这个角色会被定性为鲁蛇(Loser) ,因为他同时具备了个性阴沉、不擅言词、夸张的消极主义、KY(空気が読めない)、不爱读书、喜欢打游戏等特点,集鲁蛇具备的元素于一身。 不少观众观看动画的时候,会被这个角色小丑般的行为逗得哭笑不得,也有少部分观众从角色中看到自己的部分影子,不禁苦笑(如同看到自己的镜像,一种自嘲)。 由此可见, 石上优是一个不同人会对他产生不同感想的角色。

石上优最能推动故事发展,引发笑点的能力在于他KY的功力。 KY意即「不懂得阅读空气(空気が読めない)」。 日本人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气氛称为空气,齐藤孝形容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空气,这些空气让人感到舒服。 而「阅读空气」指的就是按照情境因时制宜,说出合乎场面的话的能力。

石上优曾经私下问辉夜是否喜欢会长,辉夜否认,然后他说:「好吧,那我告诉会长你们不可能。」结果石上优遭到辉夜暴力对待。 (图五)

石上優本來和會長聊起學部批預算的問題,話鋒一轉,石上優突然說:「你不覺得輝夜很適合弓道嗎? 如果胸太大的話就會礙到弓弦,但是她是搓衣板喔! 」,隨即又說:「但是藤原書記就不行了吧? 太大了,她學弓道肯定會胸部打到弓弦,劈哩啪啦劈哩趴啦 「石上 」少女輕柔的聲音從後頸掠過。 石上轉過頭,原來輝夜跟藤原就在身後,她們用溫柔的眼神掩蓋即將噴發的怒火。 石上嚇得驚惶失措,此刻的他如同砧板上的魚,只能任由她們割宰……(圖六)

《輝夜姬想讓人告白》第六集中石上初登場,輝夜對會長芳心暗許,但是一直無法坦率表達這份愛意。 石上優一上來就對輝夜單刀直入,後來還補了一句:「那我去跟他說吧!」那固然是KY到極點的行為。 第七集中,石上拿學生會的兩名女生開黃腔,結果被聽到並降下天譴。 這就更加KY了。

看到他的KY舉動,很多人可能會藉此得到優越感,邊笑邊說:「哈哈哈,對啊!現實中還真的有這種笨蛋耶!」,但是石上優也有他的可憐之處,有些人看到了他耿直和坦率,或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能會在爆笑的同時帶著少許憐憫或苦澀。

石上優除了KY,就一無是處了嗎? 固然不是。 KY只是他給人的感覺,而他的行為包含著更多意義,如以下例子:

会长向石上优询问财务的时候,石上优提出:「运动社团里面谈恋爱的人,就应该征收幸福税。」,会长立即反驳说不合理,石上悲从中来,愤慨地说:「有恋人就好好谈恋爱啊!玩什么社团啊!……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图七)

石上优上面那句「像我这种人什么都没有。」还有「有恋人就好好谈恋爱啊!玩什么社团啊!」 以诙谐的方式,道破单身狗们的心声 。 明明都有女朋友了,为什么还不好好珍惜呢? 这让单身人士情何以堪呢? 特定群体很容易从他这种FFF团式的行为扎中笑点,并开始同情起他(甚至产生共情)。

作品也好,角色也好,如果从观众的角度解读它们,一定会基于自身的价值观,从而给予全新的诠释。 所以,石上优是一个有多重解读性的丑角,有些人从他身上找到优越感,有些人从他身上找到认同感,一切都要看观众本身的审美观 ,而这种审美观会受到多种社会因素以及其人格本身影响。


8再论压抑,兼谈狂欢:大小姐脱下冠冕后也会「笃鱼蛋」

鱼蛋是香港的特有的大众小吃。 而大小姐「笃鱼蛋」(笃指把鱼蛋串起来),则是一个大众既陌生又景仰的神圣人物走向亲民的象征,是一种狂欢。 以下将由压抑,说到狂欢。

之前谈到压抑,主要是以佛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 有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佛洛伊的是个泛性论学者,人类一切的行为都会被他归咎于力比多(Libido) — — 性与暴力的冲动。 当然,我们不可能将人类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归咎于性,但是无可否认佛洛伊德提出「压抑的释放」这一部分是能够解释笑的现象。 如果笑对于压抑的解放不只限于性,那还包括什么呢? 应该还包括一切被文明压抑的欲念。 在文明规范底下,我们被各种礼仪和常识约束,我们需要透过「幽默」的管道将内心的那一头猛兽释放出来

有一个理论也许能解释这种压抑的解放,那就是巴赫金的狂欢化(Carnivalesque)。 话说,在远古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人们有狂欢节,人们载歌载舞,把日常中死板的礼仪抛开,并在祭典中解放真性情。 人们用不羁的行动戏弄规范,然后在这一瞬间,主流话语的高贵反而被贬乏,平日森严的社会变得草根低俗,无等级、无性别、无老幼、无雅俗、无贫富……就好像进入了一个不分你我的大同世界。 不少人用这种狂欢化来形容喜剧中的无厘头,因为无厘头中的无意义、无礼、反智、狂放正像是对于社会中框框条条的潜越,人们观看作品在短小的时间,身心不在受到礼仪的束搏,喜剧人物中不拘一格、疯狂的举动就像是人们自由想像的延伸。

当然,我也不敢保证我是用狂欢化形容幽默中的压抑消除是否洽当,原因一是我学识有限,我对巴赫金的了解极度浅浮;原因二是巴赫金经历过白色恐怖的长时间空白期,很多理论都因为社会状况的因素而没有修正、整理,而巴赫金的思想又非常深远、复杂、庞大,这又导致他的理论有更大的诠释空间。 事实上,杨巧(2009)就曾批评其他学者把狂欢化用来解释影视作品是误用。 到底谁说得有道理呢? 我一个行外人并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算狂欢化不能全盘套用在解释幽默,至少其特征中的一部分和幽默中的压抑释放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狂欢化最重要的有四个核心:

第一随便而亲昵的接触,各种形态的不平等如畏惧、恭敬、仰慕、礼貌等都被取消了,人们在狂欢的广场上发生了随便而亲昵的接触。 二是插科打诨,在狂欢节中,人的行为、姿态、语言都从制约中解放出来,因而从非狂欢式的普通生活的逻辑来看,变得像插科打诨而不得体。 三是俯就,狂欢式使神圣同粗俗,崇高同卑下,伟大同渺小,明智同愚蠢等等接近起来。 第四是粗鄙,即狂欢式的冒渎不敬,一整套降低格调、转向平实的作法,与世上和人体生殖能力相关联的不洁秽语,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模仿讥讽等等。

杨巧(2009)

狂欢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为国王加冕与脱冕。 国王代表了权威以及主流话语,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冒犯,被视为神圣和至高无上的存在,而这个冠冕被视为绝对、沉重与严肃的象征,是故在狂欢节中国王会被脱冕。 这跟压抑佛洛伊德提出压抑论不是也有相近之处吗? 佛洛伊德语境中的黄色笑话,其实就是「性规范」的脱冕。 但是狂欢则更进一步,礼仪、面子、逻辑、教条、智慧、甚至道德都可以被脱冕,然后在那短暂的无厘头中达到精神的狂热。

狂欢,就是无厘头好笑的原因了。 为什么我们看到周星驰电影中某些毫无逻辑,不知所云的桥段也会笑呢? 不只是优越说,更是一种压抑的消解 。 我们日常社会中被礼仪和逻辑绑住,无厘头则利用反智的荒诞,将人从这些绑手绑脚的东西中解放。

其实校园搞笑的动画现在很多,本季中也有另一部叫做《笨拙之极的上野》。 《辉夜姬想让人告白》这部作品到底有什么独特性,为什么要特地选作为分析对象呢? 其实是因为,辉夜姬中贵族学校的设定,又给作品增添了一层独特的狂欢意义。 虽然这部作品在搞笑段子上不至疯狂似《游戏三人娘》,但是在整体架构上明显看出了一些狂欢的象征。

我们看看《辉夜姬想让人告白》中的设定,他们就读的学校是菁英学校秀知院学园,当中「秀」和「知」更强调了学生们优秀和知书识礼,辉夜和书记一个是大财阀的女儿,另一个是政治家的女儿。 在学校里面,他们是名门学校中的学生会成员,学校中所有人向往的神圣存在。 这所有元素,都是在给故事的主角群添光,而且是圣洁无瑕的光,承载越多,那顶冠冕就越重。

学生会的成员在其他学生眼中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存在。 偏偏,《辉夜姬想让人告白》的故事是讲述这些身处高位的人无厘头的荒诞日常,会长跟辉夜都有着莫名奇妙的执着而不肯告白,纯情得可爱,而书记又是一个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爱玩的耍宝怪。 这难道不是给作品中所刻意加上,那沉重的神圣脱冕吗? 作品将他们的身分设定得高高在上,然后才揭露他们不严肃、有趣的一面,尝试告诉我们:「原来他们也有很平常的一面喔!跟我们一样嘛!」。

《辉夜姬想让人告白》中最能呈现狂欢化的例子,莫过于第三集的书记舞(图八)。如果我们相信戈夫曼(1959)的拟剧论,那这个应该是后台的行为。 身为政治家的女儿、名门学校的学生还有名门学校的学生会成员,集众多光环于一身的她居然完全不顾体面地跳奇怪的伸展操, 就像是狂欢节中民众大胆奔放地载歌载舞。 这种脱冕后趣怪而又活泼的形象,被网民称之为「魔性」 ,无疑是成功打动了一票观众。

又举另一个例子:

藤原书记带来一本年轻人的杂志,里面做了一个「高中前初体验比例调查」,书中说有34%。 由于辉夜误以为初体验指的是接吻,她神情镇定地说:「很正常啊!都是高中生,应该都经历过了。」这让会长和书记不禁慌乱起来。 后来辉夜才知道自己误解了初体验的意思,书记又花了十五分钟给辉夜解释什么是初体验。 (图九)

例如《辉夜姬想让人告白》第三集的这个例子。 其实这里面初体验的意思是初夜,但辉夜却误以为是接吻。 辉夜因为自己性知识的贫乏而闹出笑话,反映了就算家世显赫,也会有当中不合世情的一面,也是给辉夜本身的神圣光环脱冕。 这种脱冕,会带给我们莫名的愉悦和解放感。

最后做个小总结。 我们看到名门大小姐也会闹笑话,也有纯情可爱的一面,平常拘谨的她也会因为「 丁丁(ちんちん)」这种小学生级别的笑话而忍不住笑。 这就是狂欢化中的「摘下冠冕」,既让我们的压抑因为「神圣被平民化」而得到解放,也让我们认识到她不是一个名为「大小姐」的概念,而是一个也会「笃鱼蛋」的平凡人。 这样,我们就更容易代入作品中,和角色一起欢笑。


9笑与群体:名为「笑」的传染病

犹记得中学的时候,有一个刚上大学的学长教我怎么在群体面前讲笑话,他说:「笑是会传染的,只要其中一个人笑出来,你就成功了。」,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笑,自己也会很想笑,为什么呢? 其实有两个原因,1)镜像神经元,2) 规范性从众,而且在《辉夜姬想让人告白》也能找到相关的例子。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是笑的传染的其中个原因。 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看到别人在笑的时候,会释放这种神经元,让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像是自己也在做一样,所以人便会因为看到他人笑而想笑。 镜像神经元跟人类共情的认知有很大关联,另外镜像神经元不只对视觉, 对听觉也有效果

例如这个例子中,书记灿烂的笑容是他的招牌表情,配合她那高八度的高昂声线,书记常常都像是活力充沛的大孩子,她的笑容和笑声都刺激着我们的镜像神精元。 虽然笑点未到的时候我们也不会跟着她一起笑,但当动画抛梗的时候,她的笑就会变成增幅器,大大增强幽默的笑果。

笑会传染的另一个原因是规范性从众(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 规范性从众的意思是,人在一个群体里面, 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不自觉屈服并跟从他人的想法 。因为如果群体意见和自己相左,那个人可能会怀疑自己,另外,如果违背群众的想法也可能会遭到惩罚、嘲笑。 阿希(1940)就曾经做过相关心理学实验,让试验者和一大群已经被收买过的演员坐在一起,让试验者看三条长短不一的直线,让他回答哪一条直线比较长。 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话,试验者当然不可能选错。 实验安排被收买的人先选答案并故意选错,实验结果发现试验者身边越多人故意选错,试验者跟从大众选错的机率便越高。

虽然《辉夜姬想让人告白》中没有直接对应规范性从众导致笑的例子,但是第三集的这句话正正说明了什么是规范性从众。 人如果发现自己有异于群体,就会感到焦虑,这是笑的传染的第二个原因。


10结语:

最后作一个总结。 幽默有三个大理论:优越说、压抑说、乖讹说

优越说是最早的理论,强调人从他人的失败中得到优越感,所以会笑。 笑是人类占有优势的表现,因为确定了对手已经没有反抗的余地,所以解放了压抑并笑出来。 优越说特别适用于社会群体的鄙视链 ,特定次文化之所以会被一些人拿来当笑话,就是因为优越说。

压抑说来自佛洛伊德,强调笑话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对力比多的压抑。 越被社会规范(Social Norm)压抑的东西,就会越好笑,所以性笑话才会成为人类共通的笑话。 其实压抑可以不单指涉性压抑,而扩展到其他被压抑的社会价值上。 例如狂欢化就可以对此作出补充了。 无厘头的荒诞,就是对于文明的脱冕。

乖讹说也许可以解释绝大部分的笑话。 人们都是喜欢刺激的,当人们看到奇怪的东西,就会觉得好笑。 失谐-解困反向意合 ,这两个认知理论,可以对乖讹说进行补充。 失谐就是怪异、超乎预料的意思。 失谐-解困告诉我们就算失谐,听者也要对笑话进行解释,完成解困,才会笑出来。 反向意合在失谐-解困的基础上,告诉我们解困后,如果逆溯命题和隐含命题的反差越大,那就会越加好笑。 当然,这两个认知理论也不足以解释所有情况。

后面提出石上优这个角色具备多重解读性。 他具备了很多鲁蛇特有的元素,并且是一个极其KY的丑角。 他的KY给作品创造了不少笑点,有些人会因为他的KY而感到优越从而笑出来,但也有些人会同情他,或从他身上找到同感。 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他身上会找到理解出不同的东西。

之后提到《辉夜姬想让人告白》其实具备了狂欢化的局部特征。 狂欢化意思是对抗主流文化, 脱下权威高高在上的冠冕,视神圣为低俗,用狂放不羁对抗文明约束 。 《辉夜姬想让人告白》中刻意用贵族学校、名门家世、学校顶点的学生会给主角群戴上冠冕,然后慢慢揭露他们日常生活平民和可爱的一面,这是一种狂欢,一种压抑释放。 这些设定给主角群的插科打诨增添了更多趣味。

最后用镜像神经元和规范性从众,解释为什么笑具有传染性。 镜像神经元是生理因素,我们看到别人的行为,就很容易受到别人影响。 规范性从众则是心理学因素,大部分人都喜欢跟随大众,因为这样会比较轻松。


11讨论:

其实这篇文章也有很多地方未能全面探讨,一来是因为我才疏学浅,二来是「幽默」这个范畴实在太过庞大,从柏拉图的年代研究到现在都依然没有定论。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指出:「幽默是不能被下定义的,这是使人发笑的一种主要的元素。」,也许幽默原理之深、涵盖之广完全足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我一个普通的动漫爱好者当然只能窥见其冰山一角。

文章中提到的笑的三个主要理论:优越说、压抑说、乖讹说,另外也对自嘲、群体的笑作出简单的讨论。 我认为三大理论应该可以解释很多情况下的幽默,但也许未必能涵括所有情况

笑其实有很多种类型,爆笑、会心一笑、安心的笑、苦笑等等,我们用上述的理论也未必能好好区分各种笑,以及其成因,而本文也没有提到过「玩梗」引致发笑的机制,也没有解释过病态、疯狂的笑。 另外,我们抛开乖讹说,就以优越论和压抑论来说吧! 这两个理论都建基在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并接受了社会化的过程。 但是,就算是未受社会化影响的婴儿,甚至是一些灵长类动物都会笑? 那又怎么解释呢? 对此,杨莉(2014)正好提过人会仅仅因为生理快乐而笑,也会因为感知形象(如艺术)而感到愉快。

我们以后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笑区分出来讨论。 另外,我大胆猜测人单纯地愉快也是会笑的, 所以作品要让人笑出来,也许甚至不一定要动用到优越说、压抑说什至乖讹说 。 举个例子,当作品中的人物从危难中平安归来,或是作品中透露着愉快狂喜的气氛,我们会不会也会因为与作品中的角色产生共情,因为打从心底感到高兴、安心而笑出来呢? 又或着听到某些妙语而会心一笑,这些妙语是否一定有乖讹呢? 例如十年前某部电影中,男二对男主说:「你可别给女人信用卡喔!」,听者联想到那个生活情境会心一笑,请问有没有乖讹说中的期望偏差呢?

又比如说情人之间的互相调戏,又是不是一定有优越、压抑甚至乖讹呢? 先说优越,坊间流传的「泡学」所提倡打压对方的笑话,对说者来说当然是一种优越的好笑,但是明明被戏弄了的听者会感到优越吗? 那为什么听者仍然会好笑呢? (是抖M吗?)我想,至少情人之的细语绵绵未必每次都有优越。 然后说压抑,也许在觉得「当众调情很羞耻」的亚洲社会,调情这件事本身就很压抑,但是他们之间的互相调戏之间是否一定有某种社会压抑的释放呢? 我们举个例子,老公上班的时候丢了单生意很不开心,回家后老婆很努力地说了些关心的话,老公不禁因为她可爱的举动而安心地笑出来。 也许情人相处时,打趣话所带来的压力释放本身是笑的一大驱动力,而不需要额外用优越说或压抑说来解释(注意,之前「压抑说」指的是社会文化带来的性压抑,后来说狂欢化是给文明脱冕,均不是不安带来的压抑)。 又或着说,一个母亲捧着孩子说:「举高高、举高高」,这时候的笑,难道不是更加纯粹地因为开心而笑吗? 难道这也需要用优越说、压抑说、甚至乖讹说来解释? 不需要的吧!

综上所述,幽默和笑也许还有各种例子和情况,但如果想要再延伸探讨,也许需要更多的资料搜集后才能再讨论了。

问个问题:看完这篇文,是否就能成为幽默大师呢?

想当然尔,是不可能的。 原因有三:一,就算你懂得幽默的原理,你能凭空想出好的搞笑段子吗? 二,幽默是一种生活智慧,很看情境、对象与表演方式,一个不小心还会落入尴尬之中。 三,有时候观众确实笑了,但这个幽默却对你带来社交性的负面效果。 例如,听者可能只把你当作跳梁小丑看,另一种情况,你在嘲讽某个群体或某个人,听者当下确实笑得开心,回家冷静下来后,却思忖:「这个人怎么如此小气、古怪!是个怪人呢!」,然后对你敬而远之。 虽然这篇文无法直接让你成为幽默大师,但是知道搞笑的原理对你总是有帮助的

从上述的例子三,我大胆作出第二个假设。 在日常生活中,幽默是否也有归因(Attribution)的问题呢? :当一个人说出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困惑并因此失谐,某些情况下我们会将我们笑的原因归咎于搞笑者的内部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认为是因为是搞笑着某种人格失败,他们的笑是针对搞笑者本身进行取笑,如下例子:「小明找一个女孩子搭讪,这时候也有很多其他人在场,他走去女孩面前问:『你有没有病?』,女孩目瞪口呆,之后小明补充:『最近流感很严重,很多人都病了。』,女孩听毕尴尬却礼貌地回答他,这时候旁观者都窃笑起来,更有人吐槽:『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 』。」,显然, 大家笑是归咎于小明人格的失败从而产生的优越感,而并非因为笑话本身好笑 。 但是,如果说笑的人说出了一句「客观好笑」的笑话,人们就会把失谐的原因归咎于笑话本身好笑,是因为外部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 旁观者取笑小明的行为幼稚与否先按下不谈,幽默与归因理论结合,也许也是一个可行的探讨的方向。

除此之外,从「幽默却对你带来社交性的负面效果」这点,我们得出一个生活智慧。 你对别人说真心话很危险,例如你看不惯社会上某些现象并对此大加嘲讽,别人可能无法认同你(因为你们不是一路子人),最后便怕了你(人对未知往往心生恐惧)。 最后,结论是朋友分两种:一,不熟的人,对他们说话要够圆滑,戴好你的人格面具(Persona),不要对他后太过表露自我,毕竟当真实被揭露,一切粉饰都显得苍白无力。 二,真心的朋友,可以表露真实的想法,互相尊重并求同存异。

最后以一个似笑话又不似笑话的幽默作结:

一只黑色的羊是无法融入绵羊群的,当它用面粉把毛色染成白色,别的羊反而把它视作真诚。 但,这不是「伪物」吗? 最终黑羊发现,青年时期大庭叶藏式的笑容原来是一种求生的工具。 如果你是黑羊,你会把自己染白吗?


12參考文獻

Asch, S.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 In H. Guetzkow (Ed.),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pp. 177–190). Pittsburgh, PA: Carnegie Press.

Provine, R. (n.d.). MIRROR NEURONS and imitation learning a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great leap forward in human evolu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ge.org/conversation/mirror-neurons-and-imitation-learning-as-the-driving-force-behind-the-great-leap-forward-in-human-evolution

Altia(2019)。給終將一事無成的自己。知乎。取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6262222

石秀虹、陳霞(2011)。巴赫金的「狂歡化」和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電影評介》。天津。

吳文濤(2011)。巴赫金狂歡化理論的審美人類學闡釋。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廣西。

周平(2011)。幽默的心理緣起與社會緣起一種關係-過程的笑話社會學取徑。國科會計畫(編號:NSC99–2410-H343–025-MY2)。

岳曉東(2012)。幽默心理學: 思考與研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苗寶寶(2014)。狂歡與對話:論我國新世紀的自嘲現象。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青島大學,青島。

陳學志(1991)。「幽默理解」的認知歷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楊巧(2009)。狂歡與日常:論巴赫金狂歡化理論與大眾文化。人民網。取自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44110/142321/10530673.html

楊莉(2014)。論笑的統一原理及其表現。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山東。

劉薏君(2008)。諮商師幽默技術使用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文.戈夫曼(2008)。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馮鋼譯)。北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59)

羅伯特.麥基(2018)。故事的解剖:跟好萊塢編劇教父學習說故事的技藝,打造獨一無二的內容、結構與風格!(黃政淵、戴洛棻、蕭少嵫譯)。台北,台灣:漫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嚴安政(1989)。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 — 從《西廂記》看我國喜劇的民族特點。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新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千年的狼骨拉麵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4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