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刚去了沃斯堡 (Fort Worth),终于亲自拜访了自己景仰已久的金贝尔美术馆。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走进路易斯·康的建筑,之前在费城看理查德医疗中心时,只是站在室外游客似的拍了些照。
同行的有两三个搞建筑的朋友,大家走进美术馆的大厅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叹声。
我一向不喜欢把对建筑的描述玄学化。这些年来在美国也现场看过不少大师名作,有些觉得名不副实,但是令我赞叹的不在少数,甚至每天上班都会经过卡拉特拉瓦设计的世贸中心车站。但是这次真的站在金贝尔美术馆那个明亮的混凝土拱顶下时,我竟然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由建筑带来的难以言喻的感动。原来建筑是可以感动人的!
我发现之前看过的所有关于金贝尔美术馆的摄影作品,竟然都还不如实景美——处于真实建筑环境下的感觉,还真是看图片所感受不到的。
首先感动的点自然是这个天光系统是如何完美。这是每一个建筑学子都在教科书上学过的。同行的一位从事广告行业的朋友问我们几个建筑师为什么那么激动,这个博物馆有什么特殊之处,我便给她大概解释了一下:上面的拱顶的中间开了一条南北走向的缝,阳光从缝中透下来,经过弧形金属穿孔反光板(perforated anodized aluminum screen)的作用,反射到摆线(cycloid)形状的混凝土拱顶上,再经由粗糙的混凝土表面二次漫反射,才均匀地散射下来。这样,德州酷热的阳光被驯服成了了温柔的银色光芒,照亮了下面整个博物馆摆放藏品的空间。既提供了照明,又避免了博物馆藏品受到阳光直射的伤害。
朋友似懂非懂地听我说了一通,然后迅速抓住了重点:等等,你是说上面的光是自然光?不是灯管?
我说是,于是她愣了几秒,也发出了惊叹声,便自己跑去拍照了。
我太了解这个拱顶了。不止看过无数张图,在大四时选修的一个简单的个人研究(independent study)里,我选择的课题就是在渲染软件里以完全符合现实的方式重现这个天光的效果。当时我查阅资料,在 Rhino 里建了一个金贝尔美术馆的模型,花了一些时间反复调整材质和光照的效果,最终用 Thea Render 得到了还原度还算不错的渲染结果。我之前在专栏里发过这几张渲染(链接在此),但那是自己在 PS 里做了后期处理过的结果。这次来看了实景,我有些惊讶(也有点羞愧)地发现其实当时渲染出来无 PS 的裸图其实更接近于实景,而 PS 过后的结果反而显得雕琢味重了。
我站在明亮的拱顶下,思考着到底是什么让本该对这个建筑了如指掌的我依然觉得惊喜和感动。
我意识到,正是由于上文所说的这一系列处理,对于博物馆空间的访客的主观感受上来说,照亮整个空间的不是灯,不是太阳,不是金属反射板——而是整个混凝土拱顶。你往前看,视野中间被处于垂直墙顶的水平线分隔开,下面的樱桃木地板、石灰华(travertine)墙壁和昏黄的射灯营造出一个温暖亲近的空间,而在这之上,整个银色的混凝土拱顶熠熠生辉。
妈妈你看,那座建筑在发光也!
第二个令我觉得很有趣的点在结构上。
说实话,我第一次在建筑史课上看到金贝尔美术馆时,我的感觉是“这什么玩意,仓库么”。金贝尔美术馆的外形确实太低调了,一系列排列整齐的拱形长条空间。路易斯·康还真的就是从古罗马的仓库获得了灵感来源,所以我还不算完全冤枉他。
内敛和谦虚自然是大师的气度。熟悉康的人,会说他追求古典的样式,反对无用的装饰,更不会追求肤浅的奇异外形。即便是现在已经(自认为)对这个建筑已经了如指掌,心底那一点点虚荣还是不免觉得:如果是我的话,在做了如此美轮美奂的室内环境后,肯定会想要在室外的外观上也费一些小心思的,让它从外面看也要有一鸣惊人的感觉。
我到实地后才发现,康确实是有在外面耍了点小心思的的。
金贝尔美术馆的结构系统很简单。康喜欢把这个结构称为拱顶(vault),但是真正负责结构设计的工程师 August Komendant 则认为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是一个拱形的壳(shell),起的则是梁(beam)的作用。这么说大概有些绕,记住一点即可:墙不承重。长达30米的整个混凝土拱顶,是由四角上的四根柱子撑起来的,中间不需要墙壁支撑。
但是当你在建筑中时,谁能看得出这些名堂呢?不管你怎么称呼它,墙自然是和拱顶连在一起的,尽管康很细心地让石灰岩墙的顶端和混凝土拱顶之间并没有平滑的连起来,而是留了一点肉眼可见的突出距离,意在暗示这两个结构是分离开的,但是除了那些会真的去看剖面图的自作多情的建筑师们,大概谁也不会注意到这种细节。
所以不甘心的康又做了另一件事:在建筑的入口两侧,做了一个拱顶的骨架,既是进入入口的过渡空间,又作为供旅客遮阳休息的公共空间。现在回去看前面那个金贝尔美术馆外景的图片,离镜头最近的这个开放的走廊就是我所说的这个空间。
咋一看似乎平平无奇,细看不难看出它和后面的建筑本体是同一套结构系统,只不过这里去掉了四面的墙,并补上了顶部天光的开口。再细看下去,可以发现拱顶与建筑接壤的部分,似乎有一条开口,阳光从后面透了过来。这是我站在下面拍的特写:
这就是康耍的小心思了——这个附加结构除了显而易见的公共空间用途外,就是为了把建筑的结构骨架展示出来,昭示世人:我的拱顶还真就是只用四根柱子撑起来的,中间一点支撑都不需要!不信你看,外面三面都是空的,坦坦荡荡,即便是和建筑接壤的这条边,我也要故意挖空,留出一条缝,展示它确实没有被石灰岩的墙壁支撑!
我后来特地去看了金贝尔美术馆的纪录片以求证实,上面如实记述了这部分建筑的设计初衷确实就是展示结构。所以即便是康也是有傲娇的一面的。
回去后我跟另一个学建筑的朋友提了自己的体验,他说:康的手法学不来,只能供起来拜,还不如多看看隔壁的皮亚诺和安藤忠雄,搞不好还能学两招抄到自己设计里呢。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晓渔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