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浩劫,中国的文化艺术创作遭受了众所周知的破坏。不仅仅是作品,甚至连创作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都遭到了剥夺。WG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意义不言自明,它是一块难以遗忘的创伤,但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民族和国家的财富。在WG结束后的8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喷薄而出、辉煌壮丽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了从中国电影诞生以来所有的有生力量,从耄耋老者到初出茅庐的新秀,都在这个时代中奋勇向前。
首先还是要介绍一下标准的中国导演代际划分法:这不是一个严格的具有学术意义的划分,事实上是来自于对80年代中后期电影运动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第五代”。先有了这一批创作力旺盛、在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青年导演,才有了半官方的“代际”划分,从无声电影时代算起,以师傅带徒弟作为两代之间划分的基本逻辑,算出了这个“第五代”来。
第一代:无声电影时代的先行者,张石川、郑正秋等。
第二代:创作高峰在30-40年代有声时期的导演,吴永刚、沈浮、费穆等。
第三代:解放后开始主要创作的导演,谢晋、谢铁骊、崔嵬等。
第四代:60年代毕业、WG后开始主要创作的导演,谢飞、吴贻弓、黄蜀芹等。
第五代:80年代初毕业、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主要创作的导演,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等。
第六代:90年左右毕业、90年代初开始主要创作的导演,娄烨、王小帅、路学长、章明等。
而辉煌壮丽的80年代,短短十年间,以上几乎所有代际,都有作品问世。
第一代电影人时代较早,80年代他们的踪影难觅;第二代则就有吴永刚,在1980年以73岁高龄,同第四代导演吴贻弓一起指导了《巴山夜雨》,次年指导《楚天风云》,1982年就过世了。不熟悉吴永刚的读者,应当或许听说过30年代的《神女》和主演的阮玲玉,就是吴永刚的导演处女作,始终被誉为是中国电影无声时代的巅峰。
以花甲之龄经历了WG的吴永刚,是以怎样的热情和坚韧,在80年代依然进行电影创作的工作,我们只能想象,唯余叹服。《巴山夜雨》的双导演创作,令人想起《云上的日子》,安东尼奥尼与文德斯的联合指导,也是前者的年龄太大,因而另寻年轻力壮的后辈合作。《巴》在中国电影80年代有一席之地,至今观来依然手法细腻、戏剧情境高超——它讲述的是WG期间被羁押的诗人,在封闭的江轮船舱中的一系列故事,还颇有极端情境的叙事意味。除吴永刚外,另也有沈浮等老导演在WG后依然在创作工作的第一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三代在80年代的代表人物首推谢晋。WG前谢晋的《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就是经典。WG中正当创作力旺盛的谢晋与许多其他导演一样被沉默、被禁止,直到80年代终于回到创作岗位,不负众望地拍摄了《天云山传奇》、《芙蓉镇》这样的经典作品——1965年丰满成熟的《舞台姐妹》出品时,谢晋42岁,正应该是一个导演即将开始巅峰时期的年纪。然而浩劫过去,到1986年伟大的《芙蓉镇》,其实谢晋已经是63岁的花甲老人,体力上早已不如往年,这令我们不禁遐想,假如没有那十年的禁言,谢晋将会达到怎样的艺术高度呢?
第四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独舞”的时间并不太多,这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WG前刚刚毕业进入创作工作,还未来得及拍摄处女作,就被浪潮席卷,上山下乡,直到浩劫结束才恢复工作,许多人在80年代刚刚进入成熟期,影坛上就又崛起了新锐的第五代。九十年代中,许多第四代导演已经停止了创作,创作生命相对来说要比前、后辈短。
第四代的翘楚是谢飞老师,78、79年WG刚结束就拍摄了第一、二部作品《火娃》和《向导》(但他本人认为影片政治意味太浓,并不喜欢),1983年从《我们的田野》开始,佳作不断,89年《本命年》获银熊,91年《香魂女》获金熊,95年《黑骏马》也获奖无数,从47岁到53岁这几年,是谢飞老师的高峰年。然而可惜的是,00年《益西卓玛》后谢老再无电影问世,他本人也说没有再拍电影的欲望了。第四代电影人的电影,具有一定现代性的同时保持着影戏的现实主义传统,算是文人气最重的一代导演;谢飞老师始终认为自己的创作基本还是以导演层次为主,故事结构还是来自于小说原著,这也是现当代文学对电影的一种扶助,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同样还是那个假设,以谢飞老师为代表的第四代,假若在青年时期就能迅速进入创作实践,而没有那十年的消耗,结果会怎样呢?当然,如果没有青年时期在浩劫年代的体验,他们的创作也必不可能产生今天这样的成果,但那十年对时间和创作者艺术生命的损耗是毋庸置疑的。
第五代的崛起,从他们毕业后就立刻开始了。这里首先又要普及一个事实:“第五代电影运动”结束于1989年,“第五代导演”则继续活跃至今天,两者的概念并不等同。所谓电影运动,即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有共同特点、口号的艺术家和作品,而这在89年之后就结束了,众多第五代影人已经走向了自己的方向。许多第五代,在90年代迎来了自己的成熟和高峰期,但这并不是第五代电影运动的一部分;真正的电影运动集中在80年代后期的那几年,喷薄、锐利、富有朝气。
第五代电影运动最伟大处,是试图打破和批判性地继承中国电影的传统,也即注重戏剧性和现实主义。《黄土地》、《猎场扎撒》、《红高粱》莫不如是,都采用一种注重电影本质,也即视听语言的方式来拍电影,注重符号、象征性,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气质。除此之外,第五代的伟大之处还在于烙印在基因中的本土性,注重民族的根本思虑。第五代电影运动的那几年,创作者们大多三十多岁,用陈凯歌的话来说,刚经历了十年的压抑和四年的学校生活,内心都憋着强烈的创作和表达欲望,有这样集体井喷的创作高潮,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难归纳,WG中,第三代导演处于巅峰期(被迫停止)、第四代导演处于中青年期、第五代导演处于青少年期。第五代这样一批人,在压抑和动乱中渡过自己少年时代,在农村、部队和广大田野中见识了搏动而癫狂的古老中国,汇集在高考恢复之后的1978年,共同进入校园,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成长,并终于在80年代喷涌出中国电影历史上最具有生命力而又深沉广阔的电影现象,实在与WG本身所带来的社会剧变脱不了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到了90年代,第五代三巨头几乎不约而同地在那时贡献了自己愈发成熟的代表作品,《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居然都大范围地涉及了WG。这里面或许也有着政策、风向等等一系列的原因,但彼时年过不惑的第五代电影人,不再新锐,不再青年,但更加丰富而睿智,也就回归了在自己人生中无法回避而又复杂的那个时代。
第六代电影人在80年代末方才毕业,大多还在短片的阶段。WG时,第六代电影人大多是幼年、童年,他们的电影观念相对来说受到现代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更多些,对后WG时期的中国,其关注也更加零距离些。80年代中国电影的风起云涌中,第六代影人还未发出自己最响亮的声音,但这复杂、蓬勃、风起云涌的中国,给他们之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上一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1525244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章漱凡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