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发布2018扶贫助农年报,农产品销售额达653亿,同比增长233%

WechatIMG72_meitu_1

【猎云网北京】3月5日报道 (文/张鹏会)

3月5日,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发布扶贫助农年报,报告显示,2018年度,拼多多平台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总额达653亿元,较2017年的196亿元同比增长233%。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平台注册地址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商户数量超过14万家,年订单总额达162亿元,经营类目以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预计带动当地物流、运营、农产品加工等新增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累积触达并帮扶17万建档立卡户。

其中,注册地址为包括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甘肃临夏州、四川凉山州和云南怒江州在内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商户数量为24,555家,相关订单总额达9.35亿元。上述数据表明,在农货新供需模式下,消费扶贫已经成为建设长效扶贫机制的重要抓手。

报告显示,基于新电商的需求聚集效应,拼多多以市场为导向完善覆盖产区的产品结构,以技术为支撑打造契合新消费需求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创新了以农户为颗粒度的“山村直连小区”的农货上行模式。

基于“最初一公里”直连“最后一公里”的产销模式,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已累积带动62,000余名新农人返乡,平台及新农人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700万人。通过精简农产品供应链,拼多多持续提升留存价值链的附加值,推动生产要素尤其是人才要素实现优化配置,有效激发覆盖产区的内生动力。

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表示:“经过3年的实践和投入,平台‘拼农货’体系已经初显成效。2019年,拼多多将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投入,持续加大平台‘农货中央处理系统’的技术投入,充分解决平台覆盖产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产销问题。同时,拼多多还将配合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打造区域农产品知名品牌、推进农产品加工升级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货大规模进城,产销无缝对接

此前,拼多多创始人、CEO黄峥在出席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就“网络公益与扶贫”发表主题演讲时曾表示:“电商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核心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让贫困地区有产就有销,多劳能多得。”

拼多多创立初期,农产品便是平台核心类目,团队很早就发现,“拼”的模式,能在短时间内聚集海量需求,迅速消化掉大批量的当季农产品,为中国农业突破“小而散”的分散化制约提出了新的答案。

“中国大部分农产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地理条件复杂,只能走‘小农’模式。这些产区天南海北,农产品的成熟期又相对短暂,如何精准匹配生产与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归集效应,从而帮助贫困地区形成长效稳定的产销机制,是拼多多一直努力的方向。”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表示。

据达达介绍:过去三年间,拼多多大力倾斜资源和技术,持续完善“拼农货”模式。期间,平台创新打造了“农货中央处理系统”,输入各大产区包括地理位置、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等信息,经由系统运算后,将各类农产品在成熟期内匹配给消费者。

通过“拼农货”模式,拼多多为分散的农产品整合出了一条直达4.185亿用户的快速通道。经由这条通道,吐鲁番哈密瓜48小时就能从田间直达消费者手中,价格比批发市场还便宜;一度滞销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卖到了北京,价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经由这条通道,平台将全国贫困县的农田,和城市的写字楼、小区连在一起,成功建立起了一套可持续扶贫助农机制。

报告显示:2018年度,平台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累计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数逾9亿笔。其中,仅上海地区便消费此类产品约11万吨,多次出现同个小区通过“拼单”方式包下一片果园的盛况。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专家洪涛分析认为:“新型电商模式的出现,对农产区和市场进行了双向渗透,从而进一步解决了农货产销结合的问题,打通了一条可持续的上行通路。”

三年带动6.2万新农人返乡,将利益留在农村

“深入各大产区的过程中,农货团队遇到了两个普遍难题:一是贫困地区的上行基础设施薄弱,快递物流吞吐量较小,部分贫困县的农产品要运输到地级市才能进行有效集散,不仅错过了农产品的最佳成熟期,也由此产生了大额冷链及仓储成本,无法形成价格优势,只能靠固定补贴维持。”达达表示:“二是贫困地区懂电商的青年人稀缺,较为依赖外地客商,很难形成该地区的‘内生动力’。”

基于上述普遍问题,拼多多于2017年底全面践行“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并通过“多多大学”和“新农人返乡体系”,带动有能力的、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返乡创业。

拼多多扶贫助农报告显示:2018年,平台累计带动18,390名新农人,其中超过11,000名为返乡人才。过去三年以来,拼多多已累积带动62,000余名新农人,基本实现覆盖中国各大主要农产区。

“除电商运营外,拼多多平台上的新农人还承担两大职责,一是联合平台及地方资源,对封装、物流进行优化梳理。二是直连本地建档立卡户,在当地有关部门和平台的监督下,贯彻总书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精神,确保各项资源扶持和溢价收购能切实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达达表示。

多多大学的统计显示,本地化新农人所激发的“内生动力”,能有效带动地区农货上行。拥有返乡新农人最多的贫困县,在区域店铺数量、冠军单品、产业升级等方面均具备明显优势。

2018年,拼多多平台开店数量最多的20个贫困县中,西藏城关区、河南镇平县、安徽寿县、湖南邵阳县、江西上饶县、湖北麻城市、安徽望江县、河南虞城县、西藏日喀则市等9个县市区,拥有最多的返乡新农人。

基于新农人主导产地农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工作的梳理和整合,“拼农货”模式有效推动了覆盖产区实现增收,使得乡村常驻人口中包括老人、妇女在内的非技能型人口,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被雇佣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收入。

孵化13款百万+“冠军农货”,带动产业下沉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曾表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留人”,要保证农民收入不比非农收入低,“能不能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如果把农业产业做好,收入比进城务工还要高,农村是有吸引力的。”

为了充分保障新农人及农民的收益,2018年度,拼多多累计投入86亿营销资源,持续加大关键地区农货上行扶持力度。在此带动下,2018年,拼多多平台累计诞生13款销售百万+的冠军单品,以及超过600款销量10万+的爆款农货,由此孵化出了一批带有地理标志的新农货品牌。

拼多多扶贫助农报告显示:销量过百万的“冠军农货”中,雪莲果、芒果、百香果、大蒜、小黄姜等名列前茅。此前,雪莲果、百香果等非传统消费类水果,在“拼农货”体系的推动下,已成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消费者的新宠。

除挖掘新消费市场外,拼多多“农货上行”还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批发采购订单量激增,二是乡域、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业显著升级。

拼多多扶贫助农报告显示:2018年度,包括黄姜、大蒜、芒果等在内的单笔金额超千元的农产品订单逾10万笔,采购方多为线下餐饮连锁品牌以及食品加工类企业。该项数据表明,拼多多“农货上行”体系,已经成为部分线下产业的固定原材料采购源。

随着农产品需求量的攀升,区域性农副产品产业实现快速升级,乡村车间、县域加工产业集群扎堆涌现。拼多多扶贫助农报告显示,2018年度,平台新增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商户超8万家,绝大部分注册地址为农村地区。

“新电商模式对需求端产生的聚集效应,一旦与公益相结合,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为此,我们持续探索、实践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激发更多新人群参与公益与扶贫活动,对‘拼农货’体系进行有效补充,进一步提升扶贫助农工作的精准度。”达达表示。

2018年拼多多上线多款产品尝试创新助农扶贫,其中5月上线的“多多果园”,可以让用户在线上虚拟的果园中种下树苗,并以社交、互动方式育果。果实成熟后,用户将免费收到一份由拼多多寄出的扶贫水果,其大多来自四川大凉山、新疆南疆等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

除平台直采外,“多多果园”还专门开设扶贫助农频道“多多助农”,定向帮助贫困村解决销路问题。在云南文山州丘北县黎家村,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依靠种植雪莲果为生,“多多助农”联合新农人商家,包销全村80岁以上老人的雪莲果,丘北县雪莲果仅两天销出30万斤;在陕西周至县军寨村,“多多助农”帮助当地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农户共计销出500万斤猕猴桃。

目前,“多多助农”项目已覆盖25省,共启动65期对口助农项目,累计销售1600万斤农产品。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专家洪涛分析表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19年、2020年是脱贫攻艰的关键时期,需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切实有效的、符合贫困地区特点的电商模式。拼多多采取的模式符合中国实际,以农产品上行为主,采取拼单的模式,特别是“多多果园”模式的探索,真正起到精准电商扶贫的目的,对以需求为导向,建设高效安全绿色的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生态链(圈)具有重要意义。

扶贫助农是本分

“农产品是拼多多的核心类目,对于公司而言,扶贫助农是‘本职工作’。通过首倡的‘产地直发’模式,拼多多不仅有效助力了农户的直接增收,也让城市居民以最直接的方式买到新鲜、实惠的农产品,实现了消费者、农户、平台三赢。”达达表示,在此前的基础上,拼多多将探索更多创新模式,继续扎根深度贫困地区,形成可循环的造血式扶贫机制,帮助更多贫困农户脱贫摘帽。

据悉,2019年度,拼多多“农货上行”工程建设团队将扩招500-800人。该团队包含“拼农货”、“多多大学”、“扶贫专项组”三个主要团队,由农业专家、扶贫专家、数据分析师、平台农货运营专员、农产区拓展专员等人员构成。

扩招后的“农货上行”工程建设团队,将深入更多中国农产区,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有效整合分拣、包装、物流资源,进一步稳固直连全国城市和农产区的“产地直发”供应链体系。

近年来,农产品上行持续保持超高速增长。2012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198.6亿元,2017年增长至2436.6亿元,增长达12倍。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20年中国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将增长至80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9.8%,该项数值的增长,也将带动巨大的社会价值。

对于农货上行的机遇和责任,达达表示:2019年,“拼农货”既要“保守”,也要“激进”。“在已覆盖的贫困农产区,首要目标是确保上行系统运行稳定、农户有产就有销;在深度贫困地区,平台将联合地方政府启动建档立卡户‘白名单’机制,制定快速采购通道,实现大面积包销到户,持续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作出应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