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我的 2018 年度关键词」年度征文活动的第 21 篇入围文章,你可以 点此查看 完整获奖名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从 2017 年九月入学到 2018 年夏天,整个研一就像是过了一个高三一样,在碌碌中匆匆度过;到了下半年,本以为研二就能松口气,结果又因为准备国考和上课,让时间不知不觉地从手中流逝殆尽。回过神来,2018 年让人印象深刻的,似乎也只剩下「学」这一个字了。
身为学生,「学」就是天职,如何高效学习则是更好履行天职的途径。「学习」首先是一个吸收、积累的过程,除了吸收、输入知识,我还「吸收」了一些软硬件,辅助学习,虽然说不上成效显著,但把我使用软硬件的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或许也能在 2019 年有所帮助,算是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吧。
⚠️ 免责声明:由于专业所限,本文中涉及的使用情景未必普遍适用。
买买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要想把事情做好、做对,仍然需要挑选、寻找合适的工具,并为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用途。古代工匠要完成巧夺天工的作品,靠的是趁手的硬件工具;现如今,除了硬件,软件也是精进自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8 年,我「添丁进口」用来学习的软硬件并不多,但确实都深得我心。
硬件
其实刚入学的时候,我就考虑过买显示器。当时 ThinkVision 的几款 Type-C 显示器刚出,「一根线管一切」的梦想确实美好。但整个 2017 年下半年都在忙碌到无法形容的学业中度过,甚至让我把显示器这回事都忘了个一干二净。等到想起来的时候,ThinkVision P 系列和T 系列国行上市,价格大家都懂的,也就没了想法。直到后来突然想置办一台PS41 ,才最终剁了Dell P2417H。
这块显示器参数素质如何,我想也只能用「凑合」形容。24 英寸1080p 的屏幕,加上macOS 对低分屏不怎么到位的支持,想想都酸爽。但万幸不漏光、没坏点,平时对色域要求也不高,反而以一个令人舒适的价格获得了令人舒适的体验。选购时的红线只有两条:
- 接口全,至少 VGA + HDMI;
- 能旋转至垂直布局。
第一条是因为手上的 Type-C 扩展坞只有 VGA 接口2 ,又需要接 PS4,所以价格更便宜,但接口数量/种类更少的其他选择就带过了。第二条则是因为平时需要跟大量文稿打交道,纵向显示的阅读效率(在我的想象中)会更高。但没想到拿到手,布好线,却发现根本没有地方把显示器扶正,也就作罢了,等将来有机会了再试也无妨。
桌面空间所限,我只能把显示器放在 MacBook Pro 后面,再用书垫高,才能摆放得开。可这就造成了另一个问题:触控板在这种屏幕垂直分布的场合不太方便。为了看显示器,我要把头抬起来,可这跟平时使用触控板的姿势并不怎么契合。再加上 macOS 下的 Word 简直业界毒瘤,而作业又经常会遇到 100+ 批注、无数修订的文档,只能在虚拟机中使用 Word,但 Windows 下的触控板体验又不尽如人意,于是就动了买鼠标的念头。我对鼠标的要求主要有:
- 纯蓝牙连接;
- 静音;
- 能满足我对触控板功能的需求。
第一条是因为 MacBook Pro 只有 Thunderbolt 3 接口,插适配器不现实;第二条是为了营造和谐的宿舍环境;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则是我选购鼠标时的中心考量。触控板正是因其多指手势,才在我的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了相对鼠标的优势。如果要备一只鼠标,那肯定这方面不能拖后腿。
怎么就那么巧,罗技正好有 Logitech M590,正好满足了上述三点,其中最得我心的是替代触控板的功能。借助Logitech Options,鼠标上的所有键位都可以自定义功能。M590 的功能键数量又相当管够,正好可以将触控板的主要功能一一重现。
但 M590 也不是没有缺点,首当其冲的就是太小了。用过 🖱️Magic Mouse 的朋友可能清楚,使用 Magic Mouse 的过程中,手心要始终悬空,否则一来握不住鼠标,二来触摸手势没法用。M590 虽然没有触摸手势,但整体偏小,还是使得我的手心很多地方空着,和用 Magic Mouse 的姿势也没什么区别。于是,我又开始寻找人体工程鼠标。除了舒适度要得到保证之外,上面的三条也应当尽量满足。
怎么就那么巧(x2),罗老师第一次发布「子弹短信」的时候,罗技正好发布了 Logitech MX Vertical,满足了我除了静音之外的所有需求。MX Vertical 也有不少功能键,同样支持在 Logitech Options 中自定义。但美中不足的是,MX Vertical 的滚轮不支持向两侧拨动,导致切换桌面这一最常用的触控板功能不好实现。但 MX Vertical 上方有一个切换光标灵敏度的功能键,可以自定义为手势按键,按住之后像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移动鼠标,就能触发触控板的四指3 操作,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除了一台显示器、两个鼠标之外,我还给iPad Pro(10.5 inch)配了 Smart Keyboard。之所以做这个选择,最主要的原因是被新iPad Pro 的价格刺激到了。另一方面,原先 iPad Pro 的保护壳过于厚重,而舍友的 Smart Cover 又着实让人心水。为了延续这台 iPad Pro 的生命,我就给它配了 Smart Keyboard。
很多人诟病 Smart Keyboard 的输入手感,但作为三分钟就适应并爱上了 MacBook Pro(2016)手感的人,我觉得 Smart Keyboard 的手感虽然微妙,但还是偏「好」的方面更多一些。而且,由于我上课本来就不带 MacBook Pro,如果要输入大量文字,Smart Keyboard 也能让 iPad Pro 如虎添翼。
软件
2018 年新入手的 App 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 MarginNote 3 了。相比 MarginNote 2,MarginNote 3 的界面更为美观,特别是为 iPad Pro 和 Apple Pencil 用户增强了手写体验。MarginNote 3 中,笔触的渲染效果明显提升,而且橡皮终于可以擦除笔画了。除此之外,新加入的选取 OCR 功能让摘录和分享都更为便捷。
原先要读大部头,我使用的是 Documents/PDF Expert 这一组合。首先,Documents/PDF Expert 可以直接访问 iCloud Drive,做出的标注和修改可以在云端保存、同步。如此,就不会发生一份文件在一款应用内做出改动,却难以跨平台、跨应用处理的窘境。其次,PDF Expert 确实不负其名,基本的 PDF 编辑功能一应俱全。但这一方案也有明显的不足:
- 手写体验不佳。特别是在用 Apple Pencil 的时候,PDF Expert 的笔画总是会无视压力反馈,在你不想粗的时候粗,或者根据压力变化过度反应,且手掌检测也常常诗龄,不是页面胡乱缩放、到处乱飘,就是会出现许多错误识别的墨点;
- 笔记检索不便。如果是手写笔记,PDF Expert 的检索界面只会列出页码、页码上笔记的数量、笔记的颜色和作者,却无法给出任何与原文和笔记相关的信息,既不知道这里标记的原文是什么,也不知道笔记写了什么(抑或什么都没写,只是划线),想要跳读重点完全不可能;
- 阅读体验有欠缺。虽说 PDF Expert 也有 PDF 裁边功能,可以去掉影响阅读的页边空白,但只能自动识别,如果是扫描版的 PDF 文件,成功率则低得可怕;
- 批注管理不善。PDF Expert 可以添加批注,但一般阅读时,只能显示为一个对话气泡符号,需要点进去或在搜索界面才能看到内容,但此时无法与文档本身互动,阅读体验割裂。
这几点,MarginNote 3 显然占上风。如其名所示,MarginNote 系列可以有单独的页边栏呈现批注,且能实现同步滚动,看书、看批注两不误。检索笔记时,MarginNote 会给出每一处笔记的缩略图,方便查看笔记内容和原文。MarginNote 的裁边功能完全自定义,不用担心特定类型的文件无法剪裁。MarginNote 3 也专门在笔画渲染上下了功夫,最起码不会出现粗细失控之类的问题,手掌识别也尚可。综合这些,反正我现在看大部头,是不会再考虑 Documents/PDF Expert 了。
学学学
既利其器,当善其事。而学习这回「事」在我看来,无外乎输入与输出两方面。具体到我这一年的学习过程,大致可以按下图分类:
先谈输入。首先是看书。前面提到,这一年,我的主力 PDF 阅读器变成了 MarginNote 3。但除此之外,我也同时在用 LiquidText。说来这款应用我最早还是看少数派的文章入的坑,惊艳于这款 App 天马行空般的阅读体验和交互,在国区还没有上架的时候就早早搞到了。但很长时间里,由于手边始终有 MarginNote 这样的优秀替代品,竟一时没有想到合适的使用场景。2018 年拿来用了几次,发现某些特定场景下,LiquidText 的功能和使用体验可以得到适当发挥。
LiqiudText 可以选取文档中特定文字和部分,在 App 右侧的「整理区」以类似思维导图的方式组织。但不像 MarginNote 那样,LiquidText 的元素没有严格的层级区分,元素之间的联系相对随意,与其说是「思维导图」,不如说是 MarginNote 的「大纲视图」,而且缩进层级还需要手动区分。想要形成层次分明的提纲还是要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如果你不想被特定的形式拘束,那这种偏自由的组织方式可能会更得你心。
很多人都希望 iOS 上的 PDF 阅读器能加入多栏阅读模式,即同时阅读同一文稿不同页面的功能。目前几大主流阅读器对这一功能还几乎没有支持,而 LiquidText 则通过一种取巧的方式实现了这一特性。只需要在文档界面用手指捏合,就能略去文档中不想要的部分,还可以将文档中没有标记的部分全部收起,方便跳转和比较。此外,2018 年,LiquidText 还迎来了一系列重大功能更新,例如加入了对 Apple Pencil 的支持,可以更自如地在整理区手写标记;还可以用 Apple Pencil 在文档区和整理区之间画线,将不同的部分连接起来,方便跳转。如果你苦于 MarginNote 的思维导图功能无法标记(应该是一个相当小众的需求 XD),LiquidText 就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总的来说,LiquidText 对源文稿和整理内容的划分界限并不分明,与其说是像 MarginNote 那样让整理出来的内容可以几乎独立于源文稿而存在并发挥功用,LiquidText 更侧重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且优化了文档阅读的体验。如果这些特性符合你对文档阅读的期待,那 LiquidText 值得一试。
再来谈谈笔记——这里的「笔记」特指「手写笔记」。作为无纸化的拥趸,我很早就开始在iPad 上搭配触控笔手写笔记。把主流 iOS 手写笔记类 App 试了个遍之后,我主力使用的是大概目前使用率最高的 GoodNotes 和 Notability,再加上自带的备忘录。这三者依笔记类型不同,分别适合不同的使用场景。
如果笔记侧重结构,例如课上笔记,点与点之间有层级关系,需要用缩进体现,我会选择GoodNotes,因为 GoodNotes 的放大视图可以调整缩进距离,十分工整。GoodNotes 的放大视图用起来也更为顺手:笔触有三种颜色备选4 ,步进的方式也能降低容错率,极大避免误触导致不经意步进的情况。笔记的每一页上下分明,不会出现某个字跨页的情况。笔记的组织方式也更贴近传统的笔记本,可以设置封面,内页也可以自定义甚至混排。总之,GoodNotes 确实是我用起来最顺手,也是最贴近真实纸笔体验的笔记app。
如果突然有记笔记的需求,来不及打开 GoodNotes,那自带的备忘录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备忘录不需要像其他笔记 App 那样煞有介事地新建笔记条目,只要新建一条备忘录,拿起笔来就能写,顾虑最少。如果课上的内容没有很严密的结构,而是许多点的简单罗列,那备忘录这种不需要思考布局的 App 也完全可以胜任。此外,备忘录在书写时不需要(也没法)放大,书写和滚动在同一视图内进行,更贴近真实的书写体验,不至于在不同的显示区域内来回操作,手忙脚乱。当然,想要在备忘录里把字写好,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的。
最后是 Notability。我最先上手的是 Notability,现在反而是我最不常用的笔记 App,根本原因在于它踩了上面提到的很多雷区:Notability 的放大视图是工具栏的部分挪用,所以选颜色不太方便,也完全没法规整地调整缩进;Notability 的页面呈现方式是垂直连续,页面之间的区分极其不明显5 ,很容易出现一个字跨页的情况;调整纸张不够灵活;步进的方式很容易引发误触;笔画渲染有时也会放飞自我,变得过粗。以上种种,导致 Notability 基本被我打入冷宫。
但有些场景下,Notability 仍有其用武之地。首先是录音。Notability 的「录音回放 + 笔记回放」可以说是其杀手锏,有助于回溯上课时的思路,帮助理解笔记。其次是在 8.0 版本中加入的多笔记并排显示。有了这个功能,一来可以开一条笔记读书,同时开一条笔记记录、摘抄,二来可以开同一文件的不同版本比较阅读。这两点也是我现在割舍不下 Notability 的主要原因。
如果需要对词汇表加强记忆,则可以使用 Anki 等记忆类 App 复习。我选用的是 Studies。Studies 可以借助 iCloud 同步(而且这是免费特性),并且同时支持 iOS 和 Mac,方便导入 .csv
格式的文件。之前准备考试的时候,Studies 可以说是帮了大忙。
至于输出,则是将以上各路方式搜罗而来的知识、内容用于实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使用思维导图来发散思维,并将发散出来的思维框架不断充实,不断填补每一处细节,实现「化简为繁」。上半年准备比赛时,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做了一个比赛主题相关的思维导图,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这一领域的了解。虽然比赛没怎么用上,但后来有一处果真在 CATTI 碰上了,算是瞎猫碰了死耗子。下半年先是有一次做会,后是期末考试,提供的信息都非常有限,我于是也用了思维导图拓展思路、填充内容,同样收效甚佳。
至于 App 方面,我用的是 Xmind Zen。无他,毕竟现在界面贴近原生、美观、基本功能和 iCloud 同步免费提供的 App 也算是「稀有物种」了。
写在最后
过去这一年(其实是一年半)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课业上的极大压力逼迫我变换学习方式,并审视自己已有的学习流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毕竟是目的,「善其事」才是追求的结果。这样说来,这一年我既固定了自己的学习流程和使用的工具,也收获了意料之中的结果,也算是两开花双丰收了。这一年,在「学」中过得不冤。
最后的最后,深挚感谢 TextNut 提供的免费 iCloud 同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