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御宅文化史(50-70年代篇)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1587723436883968
综合类文化杂谈节目《可米说》本期开始将连载以同人文化为主视点的动漫爱好者文化发展史,第一期是50-70年代篇。
序章就不专门转过来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2138899
本期开始视频内容也会放到知乎文章中。
太古之初,有一个叫做TEZUKA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叫做COM的国家。
在这个国家,人们信仰着一个叫做GURAKON的宗教,他们将漫画奉为神祗,并且相信着预言家AKANE的一条预言……
“COM是传说之所,神之国将会在此地降临”
信徒们不敢怠慢每个月的礼拜。然而,随着国王远征次数的增多,王国不堪重负日渐式微,GURAKON的信众们也流落为亡国之民分散在世界各地了。
失去了归属国的信众们并没有放弃寻求传说之地的预言,在游荡的最后,信众们组成了以神官ANIWA和HARADA为中心的教会“迷宫”,最终构筑起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
他们倡导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共和精神,并将自己的土地命名为“COMIC MARKET”
我们的故事将从TEZUKA国王建立起COM王国之前开始说起……
这期开始的同人·御宅文化史我们来说说二战后到初期COMIC MARKET的日本动、漫文化爱好者群体。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因电视机的普及而带来的电视动画热潮之前,专注动画的深度爱好者就已经存在。但因为漫画的群众基础更大,专注漫画的深度爱好者群体相对会多一些,但两类早期深度爱好者皆有一个共同的神,手冢治虫,也有着一个共同的基础教养,科幻。
对于那些沉迷于趣味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进行粉丝活动并形成了一种粉丝文化圈的,有一个专用的词语叫“Fandom”。这个词语1903年便有使用,当时是用在体育爱好者中,而之后的英语圈中这个词更多意义上则被特指为科幻、奇幻爱好者文化。SF圈有着一个更为特别的词语“first fandom”,即“第一世代科幻粉丝圈”(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组织)。这群人(最老的那批称为“恐龙”)是指在1939年前就已经成为了科幻爱好者并沉迷于此,因为极高的热情甚至还举办了同好交流大会(即1939第一次世界科幻大会)。我们现在认知的深度爱好者群体中的“粉丝交流形态”的基础,正是这些SF爱好者奠定下的。
科幻专门志和同人志都在50年代于日本出现,随着科幻文化的发展,Fandom这个词自然地流入到了动画、漫画两种深度爱好者群体中。对比现在大家常说的“宅圈”,早期的SF、动画、漫画爱好者基本都是用的“Fandom”也就是“粉丝圈”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的圈子。
那么,Fandom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个人要对自己中意的事物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
再者,自愿对兴趣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劳力,而金钱,在初期并不是那么重要。
接着,和其他拥有相同趣味的人结成同好会,形成交流并产出粉丝活动成果。
最后,不同的社团之间再产生更多的交流,形成粉丝集会。
那么日本战后早期(或者说第一世代)深度动画、漫画爱好者圈子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先来说动画这边。
虽很难具体定义战后日本动画爱好者的“first fandom”具体是哪段时期,不过有一个公认的就是森卓也、渡边泰、冈田美英子这些沉迷于迪士尼动画的人们很早就结成了社团并发布了Fan志(同人志的另一种说法)《Fan & Fancy Free》。在1963年的电影杂志《映画评论》中,森卓也登载了名为《动画映画的系谱》的文章,开创了动画爱好者研究的先河。
这些早期的爱好者们并没有在接下来的爱好者群体中留下大名。在电视动画热潮之前,动画电影就是大众娱乐的一部分,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情报志,也没有专门的媒体记者,将动画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深度爱好者不算多。1971年第一次动画(爱好者)全国总会举办,参加社团分别是来自东京、静冈、大阪、名古屋的动画爱好者同好会。对比当时数量更多的SF系、漫画系社团,有全国联络的纯粹的动画同好会就这4个。总会的形式很简单,大家在一起合宿,谈谈这一年来粉丝活动的状况,交流一下成果,交换一下手上拥有的映像资源,闲聊。拿到中文环境里来说,这就是个茶话会。
动画爱好者产生较大更替的迹象早在大和号和高达之前就已经略有显现。作品是《海王子》(小飞龙),本作中为主人公配音的少年声优盐屋翼在女性中学生群体中有着极高的人气。由此诞生了第一个特定动画作品的粉丝俱乐部。粉丝活动围绕着Fan志发行、意见交流、参观声优配音现场、请求电视台再播放展开,TV动画热潮下诞生的全新世代的爱好者由此诞生。之后1974大和号、1979高达热潮则是加速了这个过程,他们将动画视为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甚至是身份认同,“动画情报”终于拥有了更多商业价值。这便是动画系专门杂志出现的背景。
动画爱好者暂时说到这里,接着说漫画。
和动画爱好者文化不同,漫画这边的first fandom则有着相当清晰明了的脉络,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
1947年学童社的月刊商业志《漫画少年》创刊,并从第3期起开设了业余爱好者投稿专栏。另外一说,手冢治虫封神之作的赤本漫画《新宝岛》也是1947年发表。《漫画少年》的投稿专栏中也有着爱好者们的联络信息,全国各地的漫画爱好者想要找到同好就会在杂志上登载社团招募信息。《漫画少年》奠定了漫画家从业余到职业的提升系统,也促进了业余爱好者创作、交流文化。
负责对这些投稿作品指导的正是手冢治虫。就靠着这么一部杂志,和一个共同的崇拜对象,各地的漫画爱好者们渐渐结成了自己的社团。石森章太郎等人的东日本漫画研究会正是在《漫画少年》中结成的。
1955年《漫画少年》休刊,1958年新成长起来的漫画家们开创了剧画风潮,贷本剧画开始兴起。剧画的登场虽然削弱了手冢漫画的影响力,不过这些不靠大手流通渠道的贷本漫画其实也进一步促进了业余爱好者的创作文化。甚至会有小出版社直接会向近邻发出邀请
“你,想成为漫画家吗?”
在大手商业志在台面上牵头带动产业,小出版社在“地下”不断吸收业余爱好者和新人的共同作用下,日本的漫画人口、深度爱好者群体、爱好者社团开始逐渐成长、壮大。
伴随着1959年开始的漫画周刊商业志风潮、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以及作为反对面的学生运动的高涨,一些年轻人在“反主流”、“反商业”的思潮下开始寻求更为自由的漫画创作、登载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两部非常重要的小众向漫画杂志。
1964年,以剧画及其他小众、前卫风格为主的漫画月刊志《ガロ》 创办,这是日本第一部青年漫画志,看板作品是白土三平的剧画作品《カムイ伝》(神威传)。因为《ガロ》 上出现了一些个人风格极为强烈的作家,这些人被称为了ガロ系。这部杂志也被称为了“次文化”的大本营。在“非商业主义”上《ガロ》是走的最为彻底的一部杂志(由于太过小众,导致经营困难,1971年后进入了零稿费时期,但仍然得到了一些作家和爱好者的支持)。
为了与《ガロ》抗衡,1967年,在“为漫画精英们准备的漫画专门志”的宣传口号下,手冢治虫创办了实验性漫画月刊志《COM》。正因《COM》上直接打出了“漫画精英”这样带有极强选民意识的旗号,一些有着前卫意识的人,特别是从SF圈流入漫画同人圈的人多了起来。手冢将自身的力作《火鸟》放到了这部杂志中。不光是漫画,当时正在参与TV动画《森林大帝》的脚本家辻真先也在《COM》上登载了关于动画制作的幕后故事,这对当时的爱好者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体验。
与《漫画少年》一样,《COM》设立了业余爱好者投稿版块“ぐら・こん”,评论家真崎守以“峠あかね”的名义对投稿作品进行指导。ぐら・こん以“日本全国的漫画狂热爱好者的集结地”为理念,希望能够将全国的漫画系社团组织化。ぐら・こん的志向和愿景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但这个美好愿景还没能真正得以实现便破灭了。受1972年石油危机的影响,《COM》休刊并转变经营方向,ぐら・こん自然消失,各地的ぐら・こん分部也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架子。实际上这段时期内手冢漫画作品已被视为作古之物,动画方面的经营也低迷不振,对手冢来说这就是他最困难的时期,但这却是漫画爱好者first fandom的萌发期也是摸索期。
当时的“御宅(OTAKU)”还仅仅只是作为不同社团成员见面后正常的打招呼用词。因为印刷技术普及到个人消费者之前大多社团是多人合作的高校社团,在和其他社团成员打招呼时自然会有一种将“对方社团的成员”也包含进去的感情,关于这部分可以参照我们之前的专栏。这时的“御宅”并不是第三人称或者自称,当时的称呼是“漫画狂热粉”或“漫画青年”。
ぐら・こん消亡之后,全国各地的漫画系同人社团大概分两类,一种是创作意愿较强的创作系社团。另一种则是特定到某作家的粉丝俱乐部(简称FC,比如永井豪FC),虽然也会发布同人志,不过他们更大的志向是和职业作家产生更多交流。为了继承ぐら・こん的全国漫画系社团组织化的愿景,他们分别踏上了不同的求道之路。
有继续发行定期同人志的,有去做了迷你通讯志的,也有社团组成联合,举办了粉丝大会。这就是1972年的第一届“漫画大会”(主办方:まんがグループ連合),以及稍后一些的“漫画FESTIVAL”(主办方:まんがの虫)。
展会活动形式与内容是这样的:
付费入场(可申请展会前合宿)
幻灯机演讲
作家见面会
小组讨论会
粉丝奖评选
古书拍卖
同人志即卖
官方事后REPO
基本上就是学SF大会那一套(事实上人员也有着部分重复),而这两个活动中只有漫画大会才有同人志即卖的部分。虽然这是由漫画爱好者自行举办的活动,但因为主办方中作家粉丝俱乐部的成分大于创作系社团,因此自然形成了以职业作家>主办>参与者这样的金字塔构造来管理、运营的理念。
1975年4月,关东关西的两个同人社团结成了新的组织“迷宫”。分别是关西的構雄会,成员是亚庭纯(亜庭じゅん)、高宮成河。以及关东的CPS(コミック・プランニング・サービス),成员是原田央男(霜月たかなか),式城京太郎,米澤嘉博。结成后他们刊行了新的评论系同人志《漫画新批评大系》。
他们全都是“COM世代”,目睹了COM与ぐら・こん美好愿景的破灭,因此他们将自己称为“运动体”。他们在构想新的活动,同时也关注着70年代渐渐兴起的全新的少女漫画热潮。他们用“戏仿”这种形式来进行漫画评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戏仿二创同人《波鲁一族》(萩尾望都《波之一族》)获得了相当的关注。
1975年夏,“漫画大会”迎来了第四届的举办。一位参加过上一次展会的少女将自己对态度不好的会场警卫人员(学生运动时代的残渣)以及举办内容的抱怨写进了申请书中。看了这份申请书的工作人员回复道“那么您不参展也行吧”,并将她的参展费用一并退还。
这样被退还了费用的她当然十分生气,找不到地方申诉的她了找到了第一届漫画大会时作为支援队伍的一员,听了这件事后大家非常愤慨,便成立了“漫画大会告发会”,与漫画大会的主办方进行交涉。当时在首都圈活跃的粉丝加上SF圈的也只有100人左右。大家全都是熟人,从毫无相干的外人看来,这近乎于内斗。
然而漫画大会对此选择了学生运动时代大学方的常用对应方法“不听任何要求,要么留下要么离开”(还是学生运动时代的残渣)。但是漫画大会代表方没有想到的是,在那一年的年末,告发会的成员真的就自己做了主办,举办了全新的,以同人志即卖为中心的活动。
而告发会的主要社团,正是“迷宫”。
1975年12月21日,在“非商业性”、“人人平等”、“参加者总体活动”(CM没有“客人”,参加社团一起布置会场)的精神下,第一届COMIC MARKET举办了。
主办:迷宫
场馆:虎之门日本消防会馆会议厅
参展社团数:32个
一般参展者:约700人
参展者女性比例:约70%-80%
时代背景:以萩尾望都为代表的女性漫画家大热时期,电视动画大和号热潮刚刚开始。
对于漫画大会,大家去看不同的书籍大概会有不同的评价,不过说到底,能产生CM的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COM》的废刊,以及过于理想化的ぐら・こん的破灭。如果《COM》还继续办下去,如果ぐら・こん成功地组织起了全国的“漫画精英”们……
当然这个世界线只有各位观众们自行去脑补了。
由于CM的开办,以及正在发酵中的电视动画热潮,日本的动、漫爱好者文化将迎来一次重大的改变。
主参考资料:
https://www.comiket.co.jp/archives/30th/
(CM30周年史,40周年那本我也买了,但还没到)
霜月 たかなか 《コミックマーケット創世記》 朝日新聞出版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徐犇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