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再次改革,要着重提高直接融资、小微金融比重

2 月 23 日,新华社通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的集体学习的重要内容,指出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与此同时,证监会新任主席易会满赴上海证券交易所调研,督导上交所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相关工作。

经济学基本常识之一,就是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要符合市场需求,金融服务业及其供给侧改革自然也如此。

从世界经验来看,侧重股权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比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更有利于发展新经济。从长远看,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是创新驱动,直接融资不仅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金融风险,更对助推资本形成,促进创新驱动有关键的作用。但中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间接融资为主,即使过去二十多年股权融资市场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还是不匹配。

央行每年发布的社会融资数据很能说明这一点。2018 年的社会融资总量中,新增人民币贷款占了 81.37%,企业债券融资总额为 2.48 万亿元、占 12.85%,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金额为 0.36 万亿元、只占 1.87%。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金额合计只占 2018 年中国 GDP 的 3.2%,而且这也不是最近一两年的融资结构和占 GDP 比重了,过去二十年都如此。

图:2002-2018年社会融资及其结构变化

相比之下,美国 2010 年到 2016 年年均证券发行规模 3.37 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2.81 万亿元,约占美国 GDP 的 18%。

此外,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向银行借钱对企业而言是一笔债务,是一定要支付利息的。这时候如果碰上经济下行,企业收入下降了,就相当于企业总收入中要支付给银行的比例增加了,企业负担还加重了,形成恶性循环。

正是在融资结构失衡、经济下行企业负担加重的背景下,为了刺激新经济发展、帮助中小民企,一系列政策出台了。

先是争分夺秒地要推出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中国难以发展直接融资,与不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证券发行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的 A 股发行体制将净利润指标放在首位,IPO 审核重视公司经营稳定性,不利于新经济公司上市。创新企业具有在特定发展阶段高成长、高投入、实现盈利的周期较长等特点。创新型企业因为 A 股 IPO 盈利指标而不能上市,说明现行 IPO 制度已不适应市场发展趋势。

然后是要求银行控制利润增速、让利民企,2 月 25 日还新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要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机制,让企业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总的来说,这一轮金融改革的基调是调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小微金融普惠金融和银行的结构,增加直接融资、小微金融普惠金融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对监管层、金融机构来说,这也是新的挑战,新经济、小微企业等领域,很多是新生、高度非标准化的业务,也就是真正考验风险定价能力的领域。

题图来源:Pixaba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