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故宫灯光秀与冬宫灯光秀的对比?

世界上IMAX技术很成熟,但村儿里的场子没这么高这么完整的幕布,只能被逼着摸索裸眼3D。


了解其中一些无奈,但还是尽量抛开立场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以及从现有公开信息试图进行复盘。

设计方面的差距是明显存在的,不过并非是绝大多数网友理解的单纯审美原因。制作周期短算一大原因外,考虑安保范围的问题也对本次活动有重大影响。

而建筑学方面,与重单体、体量、立面的西方古典建筑不同,重群体、虚实、秩序、历时性的故宫建筑本身在灯光设计的有效性上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摸索。

故宫灯光秀结束后,网上出现很多图,比如冬宫,比如巴黎圣母院等等。但我们当注意,这类西方重要的砖石建筑重体量,本就强调Facade,即立面问题。配合其前方大广场,直接视作不规则形状的投影幕布,容易出效果,立体感也强。

紫禁城最与之相对应的区域确实为带有城台的午门、神武门、东西华门以及周边城墙,但南、东、西侧城墙周围道路宽度不足以形成足够的观赏距离,而越过筒子河之外四周又被其他建筑包围,无观赏点。

若安保力量充分且交通管制允许,北城墙——神武门到东北、西北角楼处的两段城墙外部最为合适,人们可以隔着筒子河在较宽的路上欣赏。但首次应对这类活动,难以对院外观众数量进行有效估计,极易影响景山前街的安全,不敢轻易尝试(有2015年元旦上海灯光秀踩踏事件在前,安全显然是第一位的)。

同样,网上最常见的图,午门那个射灯基本定位是热场子,是“灯光”的秀,并未考虑在主体建筑上制作。一方面是周期原因,另一方面暂时也有安保问题考虑——若观众源源不断聚集,院内的安保力量难以保证整个午门广场的秩序,毕竟是夜间开放,人力本就短缺,这也应是中轴线无法开放而把观众引上城墙的一大原因。

而真正与冬宫相似的光雕投影(Projection mapping)场所,即主要的动态投影表演区域,其实是在太和门——仪仗库、实录库南、銮仪卫南库屋顶——神武门内东长房屋顶三个区域。

而这三个区域的投影有一个共性问题,即仅考虑灯光的内容而未因建筑本身的形态以及观赏视角做出进一步的深化。这时,其质量便完全由平面设计决定。

所以,真正存在很大差距的,实际是太和门的灯光在效果上的不足,其配色与字体本可以更考究——毕竟太和门广场的观众数量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当然灯光效果如果有与太和门本体有效结合的设计的话更好,但这在短期内确实太难实现——在这种有大阴影、大虚实的门式建筑上从各个角度有效控光的经验只能摸索而无从借鉴,毕竟即便最类似的二条城的那次灯光秀,其场景、尺度以及空间深度也都与太和门不是一个数量级……

而后续参观流线则完全在城墙之上,目之所及并非立面与体量,而是屋顶、空间序列。即并非向高处看,而是向远甚至向下看,这就意味着想出现立体效果更为困难——毕竟在竖向面上制作三维投影只需要源文件带透视关系,而看前方平面上的投影若想出现立体效果就需要至少四份文件从四个角度投射形成全息了。。。在这种大场景里,实在太过困难。

将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与千里江山图两张大名片投射在仪仗库、实录库南、銮仪卫南库屋顶与神武门内东长房屋顶两处,应是此次展览所能调动资源及运用场地情况下策略上的最优解,而将这种本应目光随着画卷打开时游走观赏的长卷放大到建筑尺度,调动人们真正地行走观看,实际上是另一种浪漫。

而之所以说只是策略上的最优解,是由于个人觉得还有些不足之处。个人觉得后续若改进,千里江山图或许应当根据琉璃瓦面的效果进行重新校色,现阶段黄釉对色彩干扰略强。同时是否考虑将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之位置对调,即千里江山图分段投影于三个屋顶上,而保证清明上河图的完整——毕竟千里江山的构图从任意处打断都不显奇怪,但清明上河图有些地方断开之后构图太别扭了。。。

既然已经在此不过多讨论与紫禁城关系,而关注内容本身,那么这些投影表演的阐释性有待进一步挖掘,这样才能传递出更多有效信息,所投影像也能承载背景画以外更多的意义,这也是博物馆机构办这类活动所应进一步做的工作。

而城墙上最大的福利,本就是看整个夜幕中的紫禁城啊。

静悄悄的南三所真的很美。

@张博宏


会越来越好的,我相信。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