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最新作品集《满口鲜血》(Mouth Full of Blood)出版。托妮·莫里森四十多年来发表的散文、评论和演讲,都被收录于这部新作中。
在《满口鲜血》中,托妮·莫里森探讨了有关性别、种族和全球化的议题,并重新审视了媒体与艺术家的职责。此外,托妮·莫里森还回顾了自己的代表作《宠儿》《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对这几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满口鲜血》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外国人的家乡》(The Foreigner’s Home),《黑人很重要》(Black Matter(s))和《神的语言》(God’s Language)。为“9·11事件”遇难者的祈祷、有关马丁·路德·金的思考,和对美国非裔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悼词,构成了这三个篇章的开头。
根据《卫报》报道,《外国人的家乡》一节更关注政治话题。在这一部分,托妮·莫里森谈到,种族主义在美国历史中一直长存。托妮·莫里森引用了西奥多·罗斯福对印第安人的评论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对黑人的看法,以此告诉读者,从美国建国起,边缘人群就一直生活在偏见之中,而直到今天,也依然有大量的少数族裔居住在被隔离的社区里。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直在作品中关注黑人的权益。1987 年出版的《宠儿》,是托尼·莫里森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宠儿》讲述了黑人女奴逃离奴隶主、杀死幼女后的故事,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在《满口鲜血》中,托妮·莫里森着重分享了《宠儿》的创作过程。在《宠儿》的结尾处,托妮·莫里森写道:“当然再不会有人为一个吻而吵吵闹闹了。”但根据《卫报》报道,托妮·莫里森原本没有选择“吻”这个词,而是用了一个更具方言特色、被编辑认为“太戏剧化”的单词。
托妮·莫里森没有告诉读者这个最终被“吻”替代的词是什么,但她认为,这个单词“对抗了美国英语中存在的偏见和无知”。如今回想起来,托妮·莫里森对自己当初的妥协感到后悔。此外,托妮·莫里森对小说《秀拉》的开头也不满意。在她看来,《秀拉》是一部讲述黑人故事的作品,但在小说的前几页,当时的自己却在迎合主流的白人文化。
许多批评认为,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总是在写过去发生的事,不够关注当今非裔美国人面对的问题。《爱尔兰独立报》评论称,托妮·莫里森对这种批评的回应,是《满口鲜血》的核心议题——美国如果不去面对自己充满了种族主义、暴力和杀戮的历史,就会一直经历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将永远处于集体性的失忆之中。
托妮·莫里森曾写道:“我们的过去是凄惨的,我们的未来也同样黯淡无光,但我不是一个理性的人。一个理性的人会去适应他所处的环境,一个不理性的人不会这样做。因此,所有的进步,都是由不理性的人争取而来。我拒绝把自己关在小我里,而是选择考虑更多人的利益。”在《满口鲜血》中,托妮·莫里森始终展现出激进的姿态,在她看来,通过文学,平等和正义终将被实现。
题图来自:penguinrandomhouse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