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作家李翊云新作出版,那是一场跟已逝儿子的虚构对话

2017 年,美籍华裔作家李翊云的儿子文森特自杀身亡,年仅 16 岁。李翊云以儿子为原型,创作了最新的自传体小说《当理性结束时》(Where Reasons End)。2 月 5 日,《当理性结束时》由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 

在书中,匿名的母亲也是一位华裔小说家。她的儿子尼古拉极为敏感,喜欢绘画和演奏双簧管。16 岁时,尼古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周后,尼古拉再次出现,开始跟母亲交谈。

在创作《当理性结束时》前,李翊云本人也曾受到抑郁症的困扰,并两次试图自杀。根据《卫报》报道,整整 10 年,李翊云都在午夜到凌晨四点之间写作,还要平衡家庭、写作和白天的工作。她曾认为自杀是“一个合适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也因此在书中以过来人的身份跟已逝的儿子对话。

在 2017 年的回忆录《亲爱的朋友,我从我的生命中写给你生命里的你》(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中,李翊云将写日记描述为“与自己的长期争论”。在她的日记里,一个声音发问后,另一个更有力的声音便会开始反驳。

同样,在《当理性结束时》里,儿子不断反驳母亲,母亲也会反驳儿子。去世前,儿子就曾对作为作家的母亲发问:“既然你书写苦难,既然你能理解苦难,你为什么还要给我生命?” 儿子的质问,让母亲陷入自责,又让母亲反思自己到底有没有权力来创造一个生命、并理所应当地认为后代的生命应该延续下去。

但同时,母亲也对儿子的选择提出质疑:“我们能不能像接受自己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一样,去接受我们的痛苦?” 在母亲看来,即使感到绝望,也依然可以拓展自己的心智。如果儿子的心智更为成熟,他或许就能接受痛苦,并坚持活下去。

与儿子的争论,也是母亲与自己的争论。最终,叙事者和儿子达成和解,从悲伤中平复,并接受了儿子的选择。

《出版家周刊》评论称,《当理性结束时》是一部有关悲伤、记忆和爱的作品。李翊云展现了一种“无法持久的爱”,也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接受死亡。

李翊云一直用英语写作。在当下的西方文坛,她是最受关注的英语作家之一。2007 年,李翊云被文学杂志《格兰塔》评为美国最杰出的 35 岁以下作家之一;2010 年,李翊云入选《纽约客》“最值得期待的青年作家”名单,并获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2013 年,她担任了布克奖评委。

1972 年,李翊云出生于北京。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李翊云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免疫学,并在之后考入全美排名第一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在《纽约客》的访谈中,李翊云曾说,自己从不用、也不打算用母语写作。用英语来思考和写作,完全是出于个人原因。

《卫报》认为,在之前的小说中,李翊云往往将故事设立在宏大的背景之中,而《当理性结束时》则是一种实验性的尝试,标志着李翊云从现实主义转向了更为个人化的创作。 

题图来自:MacArthur Foundation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