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在 2018 年学习 3.5 种语言 | 2018 年度征文

编注:本文是「我的 2018 年度关键词」年度征文活动的第 7 篇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我的 2018 年,可以说是由 3.5 门语言组成的:英语、日语、汉语、文言文。汉语和英语都是必学的东西。学日语是因为 2018 年看了某部番,对其结局不满,百科上写日语版本的轻小说有着令人满意的结尾,所以就立志学了日语。文言文本是一时兴起,谁成想文言文和日语的学习过程却给了我对 「学习语言」 这件事全新的认识。

学习至少两门语言是必要的

在我看来,多学一门语言是必要,而非仅是重要的。容我举个例子说明。我们肯定还记得日本教科书事件,日本政府改编其历史教科书,掩盖二战期间日军侵华部分史实。如果日本政府真的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直接抹杀史实。那么也就是假设:在日语资料中,二战期间日军侵华部分史实全被掩盖。这时候最直接了解史实的方法,莫过于学习汉语,阅读汉语资料,日本政府就无法干涉了。

上面这个例子旨在体现学习语言的必要性。语言是我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语言往往划定了我们接受信息的最大范围。就像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假定二战期间日军侵华部分史实在日语接受信息范围之外,学习汉语则是扩大接受范围,包括进去二战期间日军侵华部分史实。在我国,也有很多信息,因为版权、翻译速度等因素是在汉语中不存在的,这些种种因素都限制了汉语的信息接受范围。

再看个比较接地气的例子,欧美国家在计算机领域的优势,导致了计算机上有很多内容都不提供简体中文。随便说几个知名应用:Slack、Notion、Setapp。这三个应用,全都不提供简体中文。Slack 提供了日文,这时候学日语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然后再看,全提供了英文,很明显针对这三个应用来说,英语的价值是最大的。由此可见,一门语言扩大我们信息接受范围的程度是我们界定一门语言学习价值的标准。英语有 「国际普通话」 之称,就现在看来,学习英语无疑可以最大地扩大我们信息接受范围程度,所以英语学习可谓是十分有价值的。

三要素:概念、语音、文字

利用 macOS 自带词典应用进行查词

翻开一本字词典,查阅一个词条,如图所示。对于大多数语言,我们会发现一个词条总会有三部分构成:概念、语音、文字。在我看来,这三个部分也同时是一门语言中词语的三大要素。我们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口语交流中用到的 「语音」,其次是书面语记录用的 「文字」,之后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需要利用字典统一语音和文字所对应的 「概念」。对于一门现代的、普及的、面向正常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语言所用的词语来说,这三要素可以说是相互对应,缺一不可。

我们应该注意到了,上面这句话我加了个大前提,三要素是针对一门现代化、普及的、面向正常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语言来说的。因为确实存在一些特殊的语言存在这三个要素的缺失,例如广义上的编程语言就不具有语音,那是跟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在古代,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例如朝鲜语(韩语)、日语、越南语。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信息的长期保存,文字变得必要了。所以到了现代,文字也就成为了语言的要素之一。

如果有读者了解朝鲜语的话,朝鲜语的字典是不另注语音的。因为朝鲜语使用的文字体系谚文,相当于我们的汉语拼音。看到文字就可以直接读出来,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缺失了语音,而是把语音暗藏在了文字中。我们把这种文字称作 「表音文字」,类似的还有英语,一个陌生的英语单词我们可能不知道意思,但绝对可以读个大概,于是就有了 「自然拼读法」 一说。反之,就有文字暗藏概念的 「表意文字」,例如我们的汉文,有些不认识的汉字我们是很难读准的,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尤其突出,例如甲骨文,那就是完全的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到了现代汉语,出现了数目不小的「形_声_字」,于是有学者指出 1 汉文变成了一种 「音意文字」,标准的音意文字有日文,日文是由表音的假名2 和表意的汉字组成的混合文字体系。

构建对一门语言的认知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我们都已经熟练掌握的汉语学习过程,以 「妈妈」 这个词语作例子。在我们牙牙学语的婴儿时代,妈妈抱着我们,教我们「读」出 māmā 的音。久而久之,我们看到自己的妈妈的面孔就会喊 māmā,证明我们将 「妈妈」 这个概念和语音 māmā 绑定在了一起。之后我们再学习汉字,知道了有长成 「妈妈」 样的文字读作 māmā。文字又和语音绑定在了一起,然后借助语音和概念的绑定,我们就完成了词语三要素的构建,也就是说:我们构建起了对 「妈妈」 这个词语的认知。就此看来,构建语言认知的三要素也是:概念、语音、文字。

了解了这些,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的 「哑巴英语」 就很好理解了,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文字和概念的关系,整天抄抄默默。导致了语言认知构建的不完整,欠缺了语音,自然说不出话来。

当我们掌握了词汇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门外语的阅读能力我们几乎已经具有了。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文言文,我把文言文算作 0.5 种语言。因为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主要书面语,并能作为一门完整的语言。就文言文来说,由于汉字的使用,一篇文言文让一个以现代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读,几乎可以差不多读明白。但是如果我们要一个个分析句子结构,又不行了。当我们对一门语言中的词汇有认知之后,凭借自己的常识理解有的句子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我们把这种依靠常识的理解,称作对一门语言的 「感性认知」。

所谓的 「感性认知」 都是针对现有的句子来说的,如果我们想要自己造句,光凭感性认知是没有用处的。相对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 「理性认知」。最典型理性认知,就是 「语法」。在我看来,语法是帮助我们组织已有认知的词语的一套规则。就阅读来说,可以说根本不需要语法。然而就说话来说,语法就十分重要了。其实当我们的阅读量足够大时,构建的感性认知足够多时,自然就会产生理性认知。古人就是这么学习外语的,正所谓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近现代语言学家将这些本来需要感性认知日积月累的理性认知跟我们总结出来成了语法,算是为我们打通了一条捷径。

其实这么一总结,构建对一门语言的认知,主要有两个方面:

  • 构建对词语的三方面完整认知
  • 构建理性认知

嫁接式学习法

看到这个小标题,不要以为我要说一些极其深奥的东西。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在背诵英语单词的时候,就是嫁接式学习法的实践。

典型的双语词典,进行的都是用一门语言解释另一门语言。这么做是十分快捷有效的,因为有很大一部分词语,是我们在一门语言是已经有认知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这个词语后所指的 「概念」 是明白的。那么在另一门语中再碰到指向相同概念的词语,就不用大费周章解释一番概念,直接把同义词放上去得了。想想看,我们背诵英语单词不是单词和汉语翻译一起背诵?

这种现象同时也存在于语音。这种现象现在应该很少见了,但想必每个人都知道这种背单词的方法。例如英语 「Good morning! 」,背作 「鼓得猫腻」。在汉文和日文之间,还存在文字的重合现象。

说到这里,想必我们都明白了嫁接式学习法是怎么回事。因为每个正常人,都至少会一门语言,两门语言之间往往会有概念、语音、文字的重合,为了减轻学习负担,嫁接式学习法将不同语言中要素重合的部分 「嫁接」 到另一门语言。

说白了所谓的嫁接式学习法的主要目的是快速构建对另一门语言的认知。但国内存在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过于强调外语词语与汉语翻译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是建立起了有着汉语翻译搭桥的 「间接认知」。为什么我们都在强调口语的重要性,因为在口语交流之中,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考察的是我们是否建立起了语音和概念之间的 「直接认知」。所以只注重间接认知也是形成 「哑巴英语」 的一大要因。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说汉语的时候,需要一个 「桥」 吗?

但是,不是所有可以建立起间接认知的,都可以建立起直接认知。双语之间是不可能完全转换的,在某个语言中有很多词语的内涵极其丰富,不可能所有的词语都会存在概念的重合。因为语言很大一部分也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文化。例如我们可以试试把我国古代儒家的五常 「仁、义、理、智、信」 翻译一下,翻译成日语很容易,因为日本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感染。但要翻译成英语就不那么容易了,在西方文化中,儒家的这些概念是根本上缺失的。这种词语如果在双语词典里出现,如果词典编者负责任的话,就需要大费周章去解释概念了。在外语和汉语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所以不是所有词语我们都可以用嫁接式学习法的。若真的想要像一个当地人那样说话,我们还必须了解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

这也是应我们学习的目的而定的,我学习日语只是为了看日文轻小说,自然就不是很注重真正想一个日本人那样说日语交流。如果我们是为了外出经商,那自然得注意我们直接认知的构建。

快速语言学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文所说的理论是我 2018 年长期学习撞墙后带来的最有价值的思考。接下来,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我 2018 年的日语实践学习之路。

在学习日语的开始,我先去了解了日语的语法。我的目标是快速构建日文的阅读能力,所以我使用了一种两头同时 「开工」 的方法,先了解理性认知,我们已经知道了理性认知是感性认知的最终产物,那么通过现成的理性认知,可以推导出感性认知,有助于我们构建对于词语认知。另一头,再通过特殊手段直接构建对于词语的认知,向感性认知逼进。通过这种两头同时 「开工」,最后打通的方法,我在 2018 年的日语学习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学习语法的时候,在互联网时代其实并不需要购买什么语法书,在电脑前,有这么几个好去处:

  • 维基百科相关页面
  • 个人的语言学习博客

如果有读者也在学习日语的话,推荐一个介绍日语语法的个人网站:日本語の文法。虽然这是日文网站,但是借助维基百科和谷歌翻译,其实是看的懂的。在阅读这个网站的同时,其实我们就已经开始构建一种感性认知了。请注意,我们这样学习语法和学校标准化学习语法的区别在于,我们要获得的是感性认知的最终产物,这个产物须要是完整的。我们一口将所有语法都吃下去,才有助于倒推感性认识。

接下来,就是构建从字词开始的感性认识。上文提到,为了求速度,我采用了一些非常手段。对于单个字词,我选择了前往日本学习汉语的网站。其实这也是一种倒推思想,也是从学习的最终产物推导最初的萌芽。我们只需要用搜索引擎随便用日文搜索 「汉语学习」。当然请先谷歌翻译一下,就可以获得大把大把的网站。这里也和大家推荐一个网站:中国語スクリプト 中国語学習と中国文化。这个网站将日语和汉语进行比较学习,然后我们通过其中的汉语意思推倒出日语词语背后的概念。

最后,我进行所谓的 「双语比较阅读」。双语比较阅读其实是一种 「稼接式学习法」 的实践,而且在这种双语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巩固我们的语法知识。双语比较阅读,需要优秀的比较材料。这里有个完美的去处:Apple Newsroom。通过底部可以切换各种语言,近乎囊括了所有有价值学习的语言,而且翻译也很放心。

利用 macOS 分屏功能进行双语比较阅读

我们上文提到的方法,都是在构建文字和概念之间的连接。语音同时也是不能落下的,针对学习日语的读者,我在这里推荐一个 Safari 插件,可以一键给日文中的汉字标注假名。可以在 Mac App Store 免费下载到它。

后记

文章到此就结束了。其实写这篇文章我是很忐忑的,总觉得这种文章不大适合少数派的文风。但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确实是我 2018 年进行的最有价值的思考。而且少数派确实有数量不少的文章涉及到语言学习,只是有些过于注重 App 推荐而忘了 「语言究竟该怎么学」 这件事。我认为,任何一种方法背后都是有理论支持的,我希望我的这篇文章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给诸位读者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语言学习方面的 App 推荐,也不要再以 UI 设计作为主要优点了。

这篇文章的落成,离不开少数派 Matrix 交流群里伙伴的鼓励和支持,在这里容我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最后,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如果这篇文章得到了认可的话,我以后也会继续更新类似的文章,希望可以用浅显的文字科普复杂的道理吧!

为了补充本文在体验方面的不足,我补充写了体验篇,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阅读:3.5 种语言的交织,我的 2018 年度关键词:语言(体验篇)

访问专题「2018 年度征文入围文章」,阅读更多精彩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