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未来重演?俄罗斯飞速变化的历史中沉淀下来一些细节 | 好奇心日报年度图书推荐⑨

一年过去,中国与世界、社会与国家、经济与我们的生活都为大问题所左右,于愕然之中,知识分子声音的消失或者湮没于嘈杂,更增添困惑与茫然。或者,此时可能是拐点将现。而在任何时代,睿智思考都是稀缺品,有见识者更是指引我们看清前路的保障。

因此,我们“2018 年度图书推荐”希望尽可能多元化地介绍一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书。

依照旧例,我们视野所及的书,采编人员都已经读过,并以真诚态度介绍给读者。

我们也借助特约作者之力来一起完成。他们总是得风气之先,而且见解更加深刻。在此一并感谢。

这是非虚构图书推荐系列的第五篇,探讨俄罗斯的历史和现实。作者陶小路是《东方历史评论》编辑、译者,关注政治哲学、 20 世纪东欧以及苏联历史,译有《事实改变之后》。


玛莎·葛森(Masha Gessen)在她出版于 2017 年的《未来即历史》(The Future Is History)中这样写道,“因为个人的以及历史的记忆被吞噬,有关苏联社会的学术研究受到严重打击,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在很长时间里,比较起俄国研究者,西方世界的研究者在解读俄国上面有着更好的条件,虽然在获取材料方面有限……”英语世界对这片土地的关注从来未停止过,各类著作的数量巨大,其中有许多佳作(这其中也包括迁居到英美等国之后的俄裔人士使用英文写作苏联、当代俄国的作品),我想在本文中推荐以下三本书籍。

1.

与我要谈论的其它几本书很不同的是,《间谍与叛徒》(The Spy and the Traitor)是一本很容易被错当做间谍小说的传记书。本书出版于 2018 年 9 月,出版之后不久便获得许多积极评论,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入选《经济学人》 2018 年度书籍。同时获得评论家称赞和良好销量并非没有原因,作者所选取的材料丰富,而且叙事技巧高超,书中的一些部分读来有如惊悚小说。本书作者本·麦金泰尔(Ben Macintyre)一直以来以撰写间谍传记闻名,之前有过好几本广受赞誉的作品,比如“Agent Zigzag: A True Story of Nazi Espionage, Love, and Betrayal”和“A Spy Among Friends: Kim Philby and the Great Betrayal”。在这本书中,他所依赖的素材包括传主奥列格·戈德尔维斯基(Oleg Gordievsky)早年撰写的自传,作者与戈德尔维斯基进行的长 100 小时的采访录音,另外更难得是,他采访到了当年负责将戈德尔维斯基援救回英国的几位军情六处特工。英国情报部门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秘密(麦金泰尔无法读到情报部门的档案,这些档案目前都还没有被解密),却允许麦金泰尔采访戈德尔维斯基和当年的情报人员,这件事本身也受到热议。

奥列格·戈德尔维斯基出生在一个间谍家庭,他的父亲是克格勃资深干部。他从小生活在专门为克格勃工作人员提供的住宅区,得到各种特殊待遇,接受了正统教育,可以说从出生开始就在为未来成为一名为祖国效力的间谍生涯做准备。他年轻时,加上所生活的环境让他比普通民众更容易得到有关苏联以外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信息,他一直对西方有着强烈的兴趣。当时的克格勃大量向世界各地派驻特工人员,他的哥哥就是一名特工,过着世界各地四处游走的生活。他一直希望向哥哥那样获得外派的机会,于是他勤奋地学习瑞典语、接受克格勃的特别训练,为那样一天的到来做着积极准备。之后他先是在东德半年,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又被派到哥本哈根。 1961 年,他亲眼目睹柏林墙的建立以及许多东德人民不惜生命安全大量逃亡, 1968 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这件事又给戈德尔维斯基很大震动,戈德尔维斯基逐渐对苏联产生幻灭。他从 1973 年开始为英国情报局工作,成了一名双面间谍。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他为英国政府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为了保护他的安全,英国情报部门一直没有向美国中央情报局透露戈德尔维斯基的真实身份,然而此举使得中央情报局愈加渴望探求真相。最终,中央情报局派出的间谍查实了戈德尔维斯基的身份,而这名中央情报局的间谍同时也是为苏联工作的双面间谍,戈德尔维斯基的生命危在旦夕……麦金泰尔详尽地讲述了英、美、苏三国间谍部门之间的角力,军情六处不亚于奇迹般地将戈德尔维斯基成功营救回伦敦的过程,也因为细节尤其丰富,读来像是在看惊悚电影。

这本书入选了《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 2018 年度图书。推荐语:它同时获得评论家称赞和良好销量,作者所选取的材料丰富,而且叙事技巧高超,书中的一些部分读来有如惊悚小说。

在冷战中,双面间谍不鲜见,比如出卖戈德尔维斯基身份的中央情报局间谍奥尔德里奇·埃姆斯(Aldrich Ames)便是为了一笔横财,向苏联提供了很多间谍的身份情报。从某种程度上看,麦金泰尔选择戈德尔维斯基来写,除了认为他对英国对苏情报战、乃至对加快冷战终结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也是因为他认为戈德尔维斯基的“与众不同”,因为根据戈德尔维斯基的自述,他选择背叛克格勃是出于价值的选择,意识形态上的考量,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在这方面,麦金泰尔可能有些过于依赖戈德尔维斯基的自传,不过他在书的最后也引用了戈德尔维斯基前妻以及他的前同事的讲述,读者可能也要对戈德尔维斯基的“与众不同”保持一定的怀疑。

英文世界许多媒体在提到本书时,都谈及这本书的出版“恰逢”俄国政府对西方世界展开了新一轮的秘密行动:刺杀叛逃国外的前俄国情报人员,俄罗斯水军大量制造假新闻,对西方国家选举的干扰等,这也是本书被广泛阅读和讨论的外部因素。麦金泰尔在书中简短地写到戈德尔维斯基给西方政府的情报,其中就包含有关克格勃试图运用“积极举措”影响西方国家的选举活动的细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1985 年,克格勃制定了一份最高机密“人格问卷”,其中描述了他们在寻找的潜在特工的人格特征:自恋、虚荣、贪婪、对妻子不忠等。不久之后,苏联政府邀请了一位知名美国人来莫斯科访问,这个人的名字叫:唐纳德·特朗普。

2.

因《赫鲁晓夫和他的时代》(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政治学者威廉·陶布曼(William Taubman)用了十一年时间写出了这本《戈尔巴乔夫和他的时代》(Gorbachev: His Life and Times)。在书中,陶布曼尝试去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戈尔巴乔夫是怎样从一个农家孩子成长为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为何他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计划会失败?为何他没有对东欧剧变进行干涉?戈尔巴乔夫的个性对他的政策以及个人命运有着怎样的影响?

陶布曼的研究很广泛,他在书中运用了大量已发表和未发表的信源,他让戈尔巴乔夫的家人、老部下以及早期那些几乎被遗忘的人们开口讲述他们记忆中的戈尔巴乔夫 。另外,他也在很多地方参考了戈尔巴乔夫最亲密也最重要的助手阿纳托利·切尔尼亚耶夫(Anatly Chernyayev)的日记。陶布曼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虚荣、急躁、时常任性,但是睿智、多思的戈尔巴乔夫。他在书中澄清了几个被广泛曲解的历史事实:苏联并非因为无法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才崩溃,因为主张使用这种策略来致使苏联崩溃的鹰派人物并没有左右美国政府对苏的政策制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东欧的“拯救者”,事实上,戈尔巴乔夫对东欧的最大功绩在于他的不干涉(他向当时东欧各国领导人表示不要指望苏联会出兵挽救他们的政权),而非因为他主动地采取了什么“解放措施”。

陶布曼让我们看到戈尔巴乔夫的成长经历,与老布尔什维克的精英阶层不同——他们中许多人是成长在城市的知识分子,戈尔巴乔夫这一代是“斯大林的孩子”:苏联教育让他们摆脱蒙昧,教导他们忠于“建设社会主义”,让他们有了自己的事业。这让他虽然很早就看到苏联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的同时,依然对这个“巨大的社会实验”充满信心,从而决心在体制里发挥作用,而要做到这点,他需要在许多时候保持沉默,遵从指示,虽然心里并不认同。他在斯塔夫罗波尔工作了近二十年,直到 70 年代末,他的职业生涯发生了决定性转折,他得到了克格勃的首领尤里·安德罗波夫(Yuri Andropov)的提携,回到莫斯科, 1985 年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切尔贝诺核电站事故的发生让他看到苏联当时存在的痼疾,他下定决心开启改革。与此同时,为了将军队占用的资源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他积极展开与西方各国的谈判,缓和冷战局势,同时这一系列做法也给国内许多人攻击他向西方妥协、软弱留下了口实。他的改革引起了苏共保守势力的巨大不安, 1991 年,苏共保守派发动了一场政变,虽然政变很快失败,但从政变失败的那一刻起,叶利钦便获得了对苏联的实际控制权,戈尔巴乔夫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评论家尼尔·阿彻森这样写戈尔巴乔夫,“没有多少人改变世界。那些改变了世界还获得人们的感谢的人就更少了。”而事实上,戈尔巴乔夫生活在双重现实中,他在俄国国内被鄙夷、怨恨,因为人们认为他摧毁了一个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的“帝国”,认为他将东欧“拱手让人”,背叛了苏联红军的流血牺牲换来的战果;而在西方,他一直受到广泛赞誉,人们感谢他结束了冷战,结束了核战争的威胁,感谢他没有让东欧剧变演变为一场场暴力、血腥的动乱。

理解戈尔巴乔夫以及那个时代对于理解后来俄国的演变至关重要。我们从陶布曼的笔下看到一个理想主义的政治人物,与叶利钦形成对比。实际上,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各自象征着俄国可能会非常不同的未来:前者对于共产主义理想抱有信心,希望可以通过改革,让这个“实验”回归正途,实现这个政权对苏联人民作出的承诺;另外一个则希望彻底摧毁掉这个“实验”,扔掉巨大的历史包袱,也几乎在一夜之间拆毁运行几十年的各种机制,无数民众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曾经或许存在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机,戈尔巴乔夫的愿景可以实现,但是这个时机很快消失。失去耐心的俄国人民抛弃了戈尔巴乔夫,也抛弃了这个更艰难的路径,转而选择了叶利钦,被带向民粹政治;经济上则听从新自由主义者开出的药方,实行“休克疗法”,进行全面私有化,无数民众丧失掉自己毕生的积蓄,而与此同时,少数人侵吞公有财产,迅速成为巨富,人们因而迅速对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感到幻灭……再到后来便是我们更熟悉的普京时代,传统俄国政治路线被重新启用:威权政治、回归传统、与西方为敌。

俄国的后来者将所有责任都怪罪到戈尔巴乔夫头上,陶布曼的书给了戈尔巴乔夫一个公正的书写,他这样写道,“相比他身上的种种缺陷,导致他失败更多是因为他所继承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要在这样的国家建立起一个运行良好的民主制度所需要的时间比他想象的要长久许多。”但是陶布曼也写到他不理解戈尔巴乔夫所作出的许多决定,问了许多很好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在没有提出任何条件的情况下便同意了统一之后的德国加入北约?政变失败之后,平安回到莫斯科的戈尔巴乔夫没有立即赶到议会大厦,去感谢叶利钦以及抵抗政变的示威民众?

人们诟病戈尔巴乔夫的软弱,批评他过早给一个被压制几十年的国家引入了自由,没有继续执行尤里·安德罗波夫所提倡的“先发展经济,再进行政治改革”的思路,才导致左右各路政敌运用他的“公开性政策”打开的言论空间对其进行猛烈攻击,保守派认为他改革过激,激进派认为他改革不彻底。但是到最后,如果戈尔巴乔夫遵从苏联的政治文化以及悠久的俄国政治传统,对自己的敌人进行毫不留情地打击,乃至彻底消灭,他或许会保住自己手上的权力,但是那样他也就变成了自己反对的人,背叛了自己的理想与原则,最后也只能成为一个新的专制者而已。读完这本书,在看到他所接手的国家所面临的诸种历史遗产:僵化的经济制度,媚上欺下的官僚体系,噤若寒蝉的民众,读者应当能够体会戈尔巴乔夫在这个“不可能的任务”面前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同时对这样一个有着崇高理想、正直原则的人感到同情。

3.

玛莎·葛森(Masha Gessen)是一名美籍俄裔记者, 1967 年她在莫斯科出生, 1981 年她随家人移民美国,1991 年苏联解体之后回到莫斯科报道当时的俄国政局,在普京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高压政策之后,她于 2013 年离开俄国。她写过数本普京以及普京时代的书籍,其中包括传记作品“The Man Without A Face”。她的众多关于俄国的报道以及对普京政府、美俄关系的评论文章都有着广泛影响,是目前谈论俄罗斯不可或缺的声音。尤其是,葛森并不只是旁观者,她深入地参与到了当代俄国社会的许多方面,这让她获得了许多英语世界观察者所没有的洞见。

《未来即历史》(The Future Is History) 这本书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戈尔巴乔夫与他的时代》的续篇来阅读。葛森带领我们深入到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借着对四位俄国的八零后年轻人、三位专业人士人生经历的叙述,让读者看到俄罗斯是怎样从戈尔巴乔夫时代的虽然有着许多问题、但充满希望的国家变成今天这个“重演历史”的,对内高压、对外扩张的国家。在葛森看来,写俄罗斯的书大致可以分为主要写政治人物和主要写普通民众两类,这两类作品都能够给读者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但它们所分别侧重的书写对象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则缺失了,而她希望自己通过写作《未来即历史》尝试做到这一点。在对写作对象的选择上,她认为,“我的写作对象首先是 ‘普通人’,他们在这个国家的成长经历同时也是千千万万俄国民众的经历;同时这些人也是 ‘不寻常’的,他们聪明、热情、内省,可以很生动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四位出生于戈尔巴乔夫开启改革前夕的年轻人,其中两位还是重要政治人物的后代,四人虽面对各不相同的具体问题,但是却都在努力追求自主,实现自己不同于上几代人的抱负,最后都发现走到了普京政府的对立面,被卷入到常常伴随着暴力的冲突中。三位专业人士其中一位是精神分析师玛丽娜·阿尔图云扬(Marina Arutyunyan),葛森谈起玛丽娜的来访者,从来寻求专业帮助的一个个家庭所遭遇的相似困境出发,玛丽娜对俄国社会给出了自己的诊断:这是一个受到创伤的社会,因为曾经受到过几十年心理上的压制,这个社会至今未能完全从中得到解脱。另外一位是社会学家列夫·古德科夫(Lev Gudkov),他是苏联社会学家尤里·列瓦达(Yuri Levada)的学生。列瓦达最早对所谓“苏维埃原人”(Homo Sovieticus)的特质做出如下描述:这些人墨守成规,热爱权威,希望苏联政府无所不管,不愿意改变苏联当时的固有秩序等等。列瓦达曾经乐观地预计有着这样一些特质的人群会逐渐消失,古德科夫则通过自己所做的一系列民意测验看到,“苏维埃原人”不但没有消失,数量还在逐渐增大。第三位专业人士是大力鼓吹“欧亚主义”(Eurasianism)的亚历山大·杜金(Alexander Dugin),他憎恨自由主义,反现代性,主张回归传统,与西方许多右翼保守人士打得火热, 认为自己为普京政府构建起了其一直缺乏的意识形态。

这七个人每个都在用自己的经历、遭遇、思考试图去回答:俄国目前是怎样的,为何是这样的以及它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或许有的人在读完这本书后会觉得葛森选取的写作对象不够多,或者不够有代表性,只能代表一部分俄国人——比如说,她应该找更多支持普京的普通人,而不是杜金这种特别人士;但是作为旁观者,毕竟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将惯常的观察视野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政经结构、“克里姆林宫学”转到更多普通同时也不凡的个体身上,去倾听这些人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我们或许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俄国的历史是怎样塑造着这个国家中的个体,这个国家的个人命运与群体是怎样的关系,而不再只能抽象地谈论,也不再去做看似宏观同时孤立、片面的分析。

题图为里根和戈尔巴乔夫,来自:维基百科;长题图为普京,来自:克里姆林宫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