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那些光秃秃的红枝条……是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物种日历”,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没听说过红瑞木这种植物,一点也不奇怪。尽管它是中国北方极常见的园林观赏灌木,但很少有人会特别留意。红瑞木开小白花,结小白果,花果均不起眼;叶子是重要识别特征,但非专业人士也看不出来。

这种状态的红瑞木,我劝你直接放弃。图片:Opioła Jerzy / wiki commons

这种状态的红瑞木,我劝你直接放弃。图片:Opioła Jerzy / wiki commons

这种植物在园艺界有个非常奇葩的用途:观茎。因为树皮是红色,又是分枝能力很强的灌木,很容易形成景观——但这个景观要等到秋天叶子落光了才能呈现出来。

到了秋天,红瑞木就开始释放它们的威力了。图中是著名观茎品种“西伯利亚”,听上去就冷得发抖对不对!图片:Bruns Pflanzen

到了秋天,红瑞木就开始释放它们的威力了。图中是著名观茎品种“西伯利亚”,听上去就冷得发抖对不对!图片:Bruns Pflanzen

想象一下:冬天的华北大地,万物萧瑟;放眼望去,非黄即灰,所见皆是枯树枝子。且慢!这一片枯树枝子有所不同,它是红色的!此情此景,如果你非要说它是冬天难得的鲜艳色彩,我也只好报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围笑了。

奇怪“坑”里的红瑞木

红瑞木(Cornus alba L.)属于山茱萸科山茱萸属。为什么植株明明是红色,却要用alba(白色)做种加词?不是给它起名的林大爷罹患色盲,而是因为它的果实是白的。如果不凋落的话,在密密麻麻的红色枯树枝子里倒也不失为一种点缀。不过这果子有毒,看看就得了,别动嘴。

红瑞木的果实。图片:glebe farm hedging

红瑞木的果实。图片:glebe farm hedging

山茱萸科是一个很小的科,最鼎盛的时候也只有十五个属、不到一百二十个种,但它却经历过频繁而剧烈的分类学调整,近几年更是被APG折腾得死去活来。山茱萸科在《中国植物志》收录的九个属里,自领一科而且连目都换了的有两位,即青荚叶属(Helwingia,冬青目青荚叶科)和鞘柄木属(Torricellia,伞形目鞘柄木科);另投他科的也有两位,即桃叶珊瑚属(Acuba,丝缨花目丝缨花科)和单室茱萸属(Mastixia,山茱萸目蓝果树科);剩下五位中的四位(灯台树属Bothrocaryum、梾木属Swida、草茱萸属Chamaepericlymenum和四照花属Dendrobenthamia)按照流行观点都并入了广义的山茱萸属(Cornus)。

花期中的灯台树。图片:crocus.co.uk

花期中的灯台树。图片:crocus.co.uk

在最新的APG IV系统里,山茱萸科除了山茱萸属以外,还吞并了八角枫科,委屈后者做了一个属(八角枫属Alangia),于是总共有两属八十五种。此外,在APG III被吞并的蓝果树科,在APG IV又被踢出去了。蓝果树科的珙桐身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却被山茱萸科始乱终弃,可叹。

珙桐:“???”图片:S. Rae

珙桐:“???”图片:S. Rae

“垃圾分类”要做好

如此剧烈的改变,当然不是因为当代分类学家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而是前人对这个类群缺乏深入了解。

据多识植物百科统计,最广义的山茱萸科包含了APG IV系统里6个目、9个科的物种,是典型的“垃圾箱分类群”。之所以是垃圾箱,是因为所有子房下位、胚珠下垂、果实常为肉质的真双子叶植物都被放到了山茱萸科里,而它们之间巨大的形态差异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

原来同属山茱萸科下的单室茱萸属植物(左)与青荚叶属植物(右)。图片:Vinayaraj / wiki commons;Alpsdake / wiki commons

原来同属山茱萸科下的单室茱萸属植物(左)与青荚叶属植物(右)。图片:Vinayaraj / wiki commons;Alpsdake / wiki commons

类似的垃圾箱还有广义百合科、玄参科等等。如今,在分子生物学的帮助下,人们终于有能力把这些垃圾箱分拣清楚了,真是可喜可贺。

“垃圾箱”里也能捡到宝

山茱萸科这么乱,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它所在的山茱萸目是菊超目最基部的类群,保留了一些比较原始的性状,因此菊超目里各处特征模糊、身份成疑的物种就容易往这里塞。但另一方面,研究山茱萸目对于了解菊类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也十分重要。

2007年,美国昆虫学家小乔治·波依纳(George Poinar Jr.)在产自缅甸胡康河谷的琥珀中描述了一朵花瓣合生、子房下位的花,将其命名为Eoëpigynia burmensis(姑且直译为“缅甸曙上位花”),并认为它是山茱萸目的成员。

Eoëpigynia burmensis的照片和复原图。图片:G. Poinar Jr. et al. (2007) J. Bot. Res. Inst. Texas 1(1): 91-96

Eoëpigynia burmensis的照片和复原图。图片:G. Poinar Jr. et al. (2007) J. Bot. Res. Inst. Texas 1(1): 91-96

尽管大家对小波依纳身为昆虫学家却频频捞过界发表植物化石新种的行径颇有微词,但他对这朵花的分类处理还是比较可信的。这样一来,被子植物中出现最晚的菊类植物的起源时间就被提到了一亿年前。换言之,在白垩纪中期的时候,被子植物所有的主要演化支都出现了。恐龙时代的后半截,地球已经是一个繁花似锦的世界。

在红瑞木的现生近亲中,也诞生过了不起的科学发现。譬如我们发现草茱萸(Cornus canadensis)是植物界最快运动纪录的保持者。与山茱萸属主流的木本物种不同,草茱萸是只有20厘米高的多年生草本,它们分布于东北亚和北美,中国的长白山就有。草茱萸的花组成头状花序,外面围着四枚白色的总苞,看上去还挺萌的。

草茱萸的花序。图片:James St. John

草茱萸的花序。图片:James St. John

高速运动的部分就藏在每一朵花里。草茱萸的花未开之时,雄蕊的花丝是弯折的,并被花瓣包裹着。花药成熟时,花丝和花瓣都已经蓄积了很强的应力。此时如果有外力触动(比如访花昆虫)甚至纯粹是因为空气湿度的变化,花瓣就会迅速展开并反折,花丝也瞬间伸直,把花粉抛射出去。整个运动在万分之五秒的时间内完成,花粉被加速到3米每秒的速度,抛射到2.5厘米高的地方;雄蕊产生的最大加速度达到24000米每二次方秒,相当于重力加速度的2400倍。这个研究2005年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高速摄影机拍摄的草茱萸释放花粉过程。图片:J. Edwards et al. (2005) Nature 435: 164

高速摄影机拍摄的草茱萸释放花粉过程。图片:J. Edwards et al. (2005) Nature 435: 164

颜值出众的山茱萸们

就算是同在观赏植物领域,山茱萸属也有很多美貌的成员,颜值能甩红瑞木八条街。比如说,正副二位科长——欧洲山茱萸(Cornus mas)和山茱萸(C. officinalis),都是春华似流金、秋实如玛瑙,不仅好看,果子熟透了还可以吃。

花季的山茱萸。图片:pxhere.com

花季的山茱萸。图片:pxhere.com

成熟的山茱萸果。图片:Alpsdake / wiki commons

成熟的山茱萸果。图片:Alpsdake / wiki commons

又如四照花亚属(Subgen. Syncarpea)和狗木亚属(Subgen. Cynoxylon),前者在东亚,后者在北美,都是具有花瓣状大型总苞的木本植物,开花时相当壮观,风韵和玉兰相似而较为秀雅。我在北美旅行时,经常被盛放的四照花(通常是C. kousa的品种)吸引而驻足流连。

花期的四照花(C. kousa)。图片:wiki commons

花期的四照花(C. kousa)。图片:wiki commons

花期的大花四照花(C. florida)。图片:pixabay.com

花期的大花四照花(C. florida)。图片:pixabay.com

不知道为什么,国内园林甚少栽培四照花,基本上都要到野外才能一睹芳容。也许有气候的因素,华北地区对四照花来说可能过于干燥了——所以大家还是将就一下,看看红瑞木的枯树枝子就好。